第一道就是糖醋排骨了,这道菜在国内的很多地方都能见到,排骨吃起来酸甜可口。北京的年夜饭也和国内大多数地区一样,肉菜比较多,这道糖醋排骨是一道常见的硬菜,很多的北京人都会做来吃。北京人的年夜饭都吃些什么?最常见的6道菜肴,你吃过几种?
第二道,菊花石榴鸡,这道菜就比较特殊了,它是用鸡肉、鸡蛋、火腿、冬菇、竹笋、韭黄等制成的一道菜肴,做法和烧麦有些类似。将蛋煎成蛋饼,然后把其它的食切碎炒好,包好之后用芹菜丝绑起来,然后蒸三分钟出锅。把蔬菜用高汤或是清水烫熟,然后和石榴鸡搭配在一起就可以了。这道菜酷似菊花,又有些像石榴花,主要的原料有鸡肉,因此而得名。
第三道,乾隆白菜,这道菜据说是乾隆有次出宫后偶然间尝到的,用到的材料很简单,就是把大白菜的菜叶撕成片,然后再用调好的芝麻酱拌好,吃起来很香脆。制作这道菜的时候,通常要把白菜帮去掉,只用上菜叶,麻酱通常还有加上盐、醋、糖等调料搅拌均匀,再拿来拌白菜。很多人都以为,乾隆白菜应该会用上比较高档的食材,没想到只是用麻酱拌好食用的。虽然它的卖相并不好看,但是吃起来特别的香。
第四道,四喜丸子,这道菜的寓意比较好,有很多的人都会选择在年夜饭上做一道来吃。四喜丸子的四喜指的就是福、禄、寿、喜四种喜事,在一些喜宴、寿宴上经常能看见它,在过年的时候,人们也经常把它端上餐桌,新年取个好彩头。四喜丸子和狮子头的做法类似,不过数量只有四个,吃起来鲜咸酥嫩,很是美味。
第五道菜,豆儿酱,光看这名字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其实这就是一种肉皮冻,是北京过年的必备凉菜。人们会用做肉剩下的肉皮来做豆儿酱,里面通常还会有豆子、豆干、胡萝卜等食材,看起来晶莹剔透,非常的好看。豆儿酱还可以用来当下酒菜,喝酒、吃年夜饭都少不了它。
第六道,香菇丸子,肉丸也被人们称为肉圆,有团团圆圆的寓意,吃年夜饭的时候,人们就经常吃到它。不过香菇丸子和四喜丸子是一类是食物,一般做了四喜丸子就不会再做它了。但是也有些人更喜欢这道菜,经常做来吃,年夜饭上也可以见到它。
除了以上的菜肴之外,北京人还会包饺子吃,酸菜猪肉、白菜猪肉等肉馅都很常见。这些北京人年夜饭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一交丰年子时,迎来了新年,首先要放炮驱邪、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起源于魏晋南北朝,自宋代中国人开始用纸裹火药制成鞭炮。京城百姓才开始有了燃放鞭炮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最早起源于晋代。守岁其意有二,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年青人守岁则有为父母延寿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再搞些娱乐活动。年长的打麻将,妇女们打索胡斗纸牌。年轻的推“牌九”,小孩们则点灯笼、放鞭炮,玩“升官图”。 除夕子时接神后,全家要进行团拜,团拜最早出现在汉代为官方朝拜皇帝之礼。老北京的团拜从清代盛行。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头拜年,然后晚辈再给长辈磕头拜年,这时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小辈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习俗起于清代。为的是体现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也有驱邪取吉之意,团拜后,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馅的接神饺子,又称五更饺子。 初一到初五北京人则要串亲走友,相互拜年,请客送礼、逛庙会、逛厂甸。到了初五北京人称“破五”,百姓“送穷”、商人“开市”(初六正式开业)。初五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称之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内不犯“小人”顺顺当当。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过完了春节。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实际上是一种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它蕴含着家人团聚的温馨,辞旧迎新的轻松和期望,这是一个充满欢乐和美好理想的古老传统节日,已扎根于人民心目之中,所以才能延续二千多年至今。记得采纳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