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一眨眼的时间已经过去四分之三了,眼下正是秋天的时节,秋天,原本是丰收的季节。
大丰收的喜悦
原本是这样的场景:你悄悄的走来,默默无声,一眨眼,大地披上了金色衣裳。你悄悄走来,走进田间,麦子香味四飘,那亩亩庄稼,远看好似翻滚的千层波浪;近看,麦子,笑弯了腰,高梁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地里的人忙及了,"唱一曲呀收获的歌,收了麦子,收高梁啊,收了玉米,收大豆啊,收获完了送国家啊。"悠洋的歌声道出了农家秋收的喜悦。
一幅幅乐开怀的场景画面,怎么也联想不到悲秋。但在很多古诗词中都是透露出悲秋的氛围与感受?
秋色
不仅是秋天的,而且是悲秋?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三国】曹丕《燕歌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张继《枫桥夜泊》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宋】柳永《八声甘州》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宋】张炎《清平乐》
古人云“秋风秋雨愁煞人”,绵绵秋雨伴着寒冷的秋风,自带悲凉肃杀的色彩,常让人产生凄凉、苦闷、垂暮之感,这就是所谓的“悲秋”情绪。
落叶
秋季处于由夏到冬季的过渡季节,草木摇落而变衰,。"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带有颓废色彩的情结?这种情节,基本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所有的文人。特别是刘禹锡的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更是将悲秋写入了中国的诗坛。
中国诗人大多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不免要寓于他物以求自慰。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当诗人看到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自己又无法作为的时候就会伤春秋天则是收获的季节,又是将近冬天的时候,看到那凋零的落叶,诗人们一方面感叹岁月不饶人,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一事无成所慨叹,这样就会产生悲秋的情绪。
文人士大夫
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七情六欲与五行学说和四季变化存在着相应的联系。以五行学说中“金、木、水、火、土”的“金”为例:五脏中的“肺”属金,七情中的“悲”属金,四季中的“秋”也属金。因此在秋天,尤其是秋雨连绵的日子里,人们除了容易“秋燥”,有时也容易产生伤感的情绪。
阴阳五行
悲秋一方面是自然更替造成,进而是由气候引起的情绪不舒畅造成。时刻保持心情舒畅是关键?
周末时分登高远眺“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饱览秋日美景,品尝秋日累累果实,相信一定会心旷神怡,百愁皆消。
秋天总带给人悲凉之感,多少文人墨客都写下了悲秋之句,刘禹锡却在秋词中写的两句诗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