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9日,mainlandChina新京报发表题为《一个读经男孩:学了十年书,识字却成了问题》的报道(后以《读经男孩的圣贤梦碎》为题在网上转发)。本文以郑(化名)为主角,列举了多个案例,报道了他从小爱看书却无法适应学校生活和作文成绩的情况。但此后,学生们一直在十所读经学校学习,过着纯修苦读的生活,每天念经十小时。他曾想背30万字的经典,以便进入世界经典的最高学府——李文书院(位于浙江温州),但背了20万字后,他开始“怀疑这样做有没有意义”,不再阅读背诵的经典。报告很长,对经典阅读教育的主要批评包括:
任何观点或理论在被松散地展开时,往往会被歪曲、误用,或者是橘子苦得尝不出味道。所以我回头看了一下王财贵的原著,尤其是官网,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公布的资料,发现王财贵确实提倡教育的朴素理论如下:
王财贵的学说不应该是全力反智的,因为他虽然主要以经典、古文、中国文化、记忆为主,但他至少宣称不排斥其他书籍、白话、西方文化和理解。但是,孩子在他脑海中的形象,真的像一个记忆机器。他认为儿童的“人性”是记忆力强但理解力弱,所以他劝说大众“不要再相信‘知不知道’的理论”,劝说儿童“只要会背就会知道或者不知道”。他极度低估孩子的理解力,其实是因为他给孩子的材料有两个特点:文言文和抽象概念。文言文对孩子来说就像外语。如果我们给一个新儒家成年人读一门外语的量子论或者拓扑学,他大概也会有同样的弱理解。如果给孩子适当难度的材料,符合他心理发展的顺序,并提供适当的例子和经验环节,他的理解能力会大大提高。
读经典的孩子基本的学术能力是可以鉴定的。但如果他是通过读经来领悟人生道理或提高写作能力的,那他最有可能是不遵守王财贵的教导,一边背诵一边试图理解,一边学习一边暗自思忖。
经典的精髓在于义,语言的形式只是糟粕。真正的理解,自然会忘记语言的表层形式,保留深层的义。有些文学作品(比如一些诗词歌赋)不仅意境美,语法修辞也美,值得背诵。但经典大多适合探义却不值得背诵。鼓励孩子不理解就背诵,削弱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如果要求孩子整天背经典,不学习其他领域,是违背均衡发展的。读经典可以是一道菜,但不要强迫孩子十几年三餐都吃一道菜。这是一种饮食方式,但是不要鼓励孩子采用这种不健康的饮食方式。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伦理道德的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