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孩子这件事,99%的家长都做错了

奖励孩子这件事,99%的家长都做错了,第1张

奖励孩子这件事,99%的家长都做错了 “孩子晚上洗漱总偷懒,而且还要催好几次怎么办?”有位妈妈回复:“我儿子以前也这样,后来跟他说按时洗漱的话,奖励小红花,集齐5朵实现一个小愿望,成效特别显著,你也可以试试。”

然后另一个妈妈说:“我儿子班里有个孩子一直在家里奖励,现在一点奖励都没有,根本不学习。他说期末考试完了,家里要买个苹果手机。孩子才四年级,以后还能管吗?”

然后群里的话题就从怎么让孩子洗好变成了该不该奖励。你一言我一语,顿时热闹起来。

也是对孩子的奖励

效果很不一样

接触过两个宝贝妈妈的故事,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个宝宝妈妈的孩子不到四岁,还在上幼儿园,但是因为她和老公都工作很忙,平时都是爷爷奶奶照顾。

老人一般会跟孩子说“吃完饭奶奶给你1块钱”,“好好上幼儿园,听话奶奶给你买巧克力”,出门去别人家也会说“停一会儿,回家给你看两集动画片。”

马宝之前没注意。后来她发现,小孩子总是喜欢跟大人谈条件。有时候他们固执的时候,谁的话都不听。

还有一位宝贝妈妈也在分享她的经历,但是她的孩子却安心了很多。

据她说,她和丈夫每天晚上都和孩子进行家庭讨论。一、夫妻俩耐心听孩子自己对自己今天表现的评价,做了哪些好事、开心的事,可能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夫妻二人会谈谈自己对孩子的赞美,希望孩子能做出调整的地方,以及对孩子的期望。

一般孩子都会有奖励。奖励是在纸板上贴一张笑脸。如果你有更多的笑脸,你可以去游乐园,看电影或让你的父母陪你几个小时。

这位宝贝妈妈说,每天看到孩子能贴笑脸,都很开心。他们在家里用了这么长时间,性能还是很好的,没有发现负面影响。

也是为了奖励孩子。为什么不同家庭使用效果差别这么大?

奖励就是给孩子荣誉感

而不是改变他的动机

其实,关于是否奖励孩子,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议。

著名心理学家德西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一组被试聚集在一起,让他们解决一些有趣的智力问题。

刚开始,大家都没有奖励。后来,研究人员将受试者分为两组,每组每题获得1美元。另一组仍未支付。

过了一会儿,研究人员告诉大家,自由活动时间到了。可以休息,也可以继续解决问题。

实验结果表明:领工资的人在付费期间确实很努力,但休息时仍然很少有人解决问题,这说明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减弱了。而那些一直没有得到报酬的人,在休息时间还在做大量的解题工作,说明他们自己对解题的兴趣在增加。

这个规律在心理学上叫做“德西效应”。额外的奖励改变了人们做这件事的动机,从最初在这件事上找乐子变成了努力获得奖励。

很多孩子前期被父母奖励的时候都是兴高采烈的。一旦奖励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或者奖励失去了,后果就来了。孩子不愿意再做一件“无利可图”的事,哪怕真的是“为自己好”。

也就是说,父母是在用所谓的奖励,一点一点地熄灭孩子的本能兴趣,以及完成一件事情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但是心理学上无数的实验也证明,孩子非常容易受到父母和老师的心理暗示。家长和老师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们,给予他们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孩子会非常自信,愿意主动纠正自己的一些行为。

所以,奖励孩子没有错。主要看家长用的方法对不对。

一个好的奖励结果是增强孩子的荣誉感和自信心,让他们为更好而努力。不好的奖励结果是,改变了孩子做好事、做好事的动机,让他们变成了一个喜欢讨价还价的“势利眼”。

这是奖励孩子最有效的方式

要想有效奖励孩子,取得好成绩,父母不妨先做好这些。

给孩子讲道理,一起协商

奖励只是教育孩子的一种辅助方法。父母不能靠简单的奖惩来培养一个好孩子。

最忌讳的就是“省事”。告诉孩子你这样做该奖励什么,或者你不这样做该奖励什么。当你看着孩子乖乖照做的时候,你就觉得一切都好了。

其实这样做,我们忽略了和孩子讲道理,教他们应该知道的规则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不好。

要制定奖惩措施,一定要跟孩子讲清道理,得到孩子的完全认可,并和孩子协商,让孩子有真正的内在动力坚持下去。

结合多种形式,少物质奖励

直接的物质奖励最容易让孩子变得爱讨价还价,贪得无厌。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庭条件的改善,他对物质的要求也会逐渐提高。3岁的时候,也许一根棒棒糖就能解决一个问题;当你10岁的时候,你会得到一套新衣服。到了14岁,一部新手机在孩子眼里已经不算什么了。

可以给精神奖励。比如孩子对着干的时候,你可以及时拥抱表扬,当众表扬。或者等孩子的成绩积累到一定程度,再让他决定一次旅行,满足他不算过分的小愿望。黄磊的家人很多都是靠做家务挣分的。如果积分达到一定数量,他们的父母会允许他养一只小狗。这些都可以。

奖励不应该关注结果,而应该关注进展

我见过一些奖励孩子学习的家庭。能奖励多少尖子生。其实孩子的进步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德智体美劳,父母都可以奖励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奖励主要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比如,如果他们改掉了不刷牙的坏习惯,就可以获得奖励。对同学的热心帮助也是可以得到回报的,不仅仅是成绩。

就算看成绩,也要告诉孩子,“因为你考了100分,你父母奖励你,因为你成了第一”。告诉你的孩子,“因为你努力,因为你有动力,所以你有回报。”传达的信息与结果不同。

奖励需要信守承诺,一诺千金

我爸爸也是老师。他曾经教过一个孩子。他进步很快,期末成绩很好。但是到了第二学年,成绩变得很差,孩子也不努力学习了。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家长答应孩子考完试就带孩子去上海。孩子们很努力,但是寒假的时候,父母改变了主意,以为成绩终究会提高。本来寒假可以看书,补课,考重点高中,他们就是不放。

自然,孩子拒绝了,家长骂了一句“学习是你应该做的。当你答应的时候,你受到了鼓励。不要这么无知。去你喜欢去的重点高中,没人管你。”

孩子无法反驳,就用不好学来默默抵抗。

父母可能过得不容易,但对孩子的伤害还是很大的。我答应过我的孩子们我会尽力而为,如果有任何困难,我会向他们解释原因。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信任一旦被打破,想要弥补是相当困难的。

把握奖励频率,家长要掌舵

提倡和孩子协商,不等于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这并不意味着父母有义务奖励孩子做好的每一件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掌舵。

我们可以根据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和问题制定奖励策略,比如孩子不爱刷牙,做题错误率高的现象。积累一段时间,再给孩子更好的奖励。等孩子养成了习惯,就可以针对其他问题采取下一步措施了。

奖励的数量和频率需要家长控制。你可以尊重孩子的意见,但不能让孩子认为他是在做交易,更不能用坏习惯威胁父母。否则不能称之为奖励。只能叫“贿赂”或者“收买”。背离了培养好习惯、好作风的初衷。

没有一种工具是完美的,也没有一种方法是一劳永逸的。教育孩子是结合孩子和自己家庭的特点,不断适应和调整的过程。

奖励和惩罚孩子,离开了父母的心和关怀,成为“省事”的借口,成为冰冷的制度和工具。当它被用来引导孩子,启发他们从自己的行动中找到快乐和享受,逐渐建立起内心的信心和兴趣时,奖励的作用就完成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551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1
下一篇2022-10-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