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说的从来都不只是学习

学习,说的从来都不只是学习,第1张

学习,说的从来都不只是学习
学习——学校老师同学课本考试英语困累疲惫束缚学不进拖延缺陷抗拒焦虑差距提升好奇兴趣开心拓展满足享受生活陪伴自由……

以上哪些词语和你的有共鸣?你又希望和哪些词有关?学习,似乎不单单是一个概念,它于每个人心里都被赋予着不同的意义。

现代家庭的一般结构是421模式,4个老人,2个大人,1/2个孩子。孩子大部分时间会成为家庭的中心。虽然家里每个人都会为不同的事情焦虑,但有些焦虑总会落在“学习”上,一些可以说出来,可以推开的事情。

它就变成一个大盒子,里面装着好多故事,各种情绪,大人和孩子都往这盒子里扔各自的东西,冷不丁擦枪走火,盒子里爆发了战争。学习不好的拖拉、厌学逃学、沉迷游戏,学习好的居然也抑郁、强迫。这一仗让人折腾地着急上火又措手不及。


为什么学习这么难?打开这个盒子,让我们看看里面有什么

先来看看家长——焦虑淹没一切。一类情况,家长有时候有意无意会把孩子当做一件“作品”,特别是主要负责人,主要照料人,孩子的表现好坏直接意味着,这个抚养人是否尽责尽力,是培养出了有能力有出息的孩子还是一个差生。

所以孩子学习的状态,成绩的好坏,不仅仅关乎孩子在学习这件事本身,还关乎家长的荣誉一战。由此家长就会附加很多期待,期待孩子能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把学习看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再来,也有的家长在学习上有过较强烈的个人的体验,对学习形成了有倾向性的认识,比如只有学习好才能出人头地,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不被社会淘汰,才能赚到钱,才不会被看不起,才能获得更多的控制感等等。所以将这样的信念也传承给了孩子,并且因为孩子的学习状态不佳而感到着急,因为这不仅代表了这次、这段时间,更代表了一眼就能看到的未来。

除了上述情况外,也会有一些其他情况,但是归总都会落在“他(孩子)如何如何,该怎么办呀?”这样的问题上。这其中除了要了解孩子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外,还应该反观一下,作为家长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以至于被焦虑的感觉淹没了一切,一直在盒子外兜兜转转,寻找怎么办,总是徒劳无果,在尝试了各种方法都不见效后,只能徒增家长和孩子双方的无能和无力感。


再来看孩子——自我发展的需要和认同父母的需要是冲突的。

从孩子出生开始,学习就是一种本能。就像在动物世界一样,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通过观察、模仿和与父母一起练习来学习觅食、捕猎和躲避危险。相对而言,人也是如此,在学习上更加多元化。在文化环境中,学习会被单独列出,形成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它是扩展个体、拓展人类思想、探索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自己的优缺点而形成自己的优缺点。有时候,在他们擅长的地方,孩子们会期望被看到。如果反馈是:嗯,虽然这样很好,但是不要骄傲。离XXX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最好!然后优势在一瞬间失去了原来的辉煌,我作为回报也不够好。


当遇到困难时,孩子原有的资源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困难,可能会本能地回避和逃避。这个时候,孩子渴望得到一种安慰和帮助,但很有可能此时家长的焦虑更强烈,没有时间处理孩子原有的困难,就被自己的焦虑带走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我发展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他希望了解自己的特点,相信自己的感觉,按照自己的节奏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但也会“看父母的眼睛”,即了解父母的需求,满足父母的需求。这时候形成的内心冲突会让孩子不知道该向左还是向右,或者壁虎为了反抗会剪掉尾巴,把自我发展搁置。


因此每当我们要谈学习的时候,从来不只是在谈学习,打开盒子,看看里面有啥。
木心先生说: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来做什么?爱最好听的、最好看的、最好吃的。这不是在说,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成为更好的人,才能赚更多的钱,只有赚到更多的钱,你才会拥有最好的。而是说一个人要成为他自己,要能够通过自己的感受来体验丰富的世界。而文化学习是其中一条通往罗马的道路。它是帮助人们了解世界,通向自己,连结他人的一种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498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