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求孩子不要粗心,他的作业就会更差?
作业学习是一件需要精心处理的事情,需要智力、兴趣、毅力、情感的共同配合才能完成。没有单一的“认真”存在,不可能完成如此复杂的事件。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批评学习粗心,他会自动做出调整。
首先,因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孩子的注意力范围更窄,精力也非常有限。如果他们专注于对与错,他们将没有时间去思考和探索。而如何分配注意力也是一种习惯。久而久之,可能会养成不犯错的习惯,以及不善于思考、缺乏探究兴趣的习惯。一个人无论在监狱呆多久,都不会习惯呆在监狱里。如果他习惯了蹲监狱,不开铁门,那只能说明他的希望和心智已经被摧毁了。他已经是体力和思想的双重疲惫,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个女孩。
其次,人总是趋利避害的。如果一个孩子不断收到“你可以笨,但你不能错”的信息,被反复批评粗心大意,他就会下意识地自动降低自己的智力水平,让自己真的不行,从而避免错误带来的指责。这种逃避的后果不仅阻碍了他的智力发展,也降低了他的自我认同感。本来孩子就喜欢聪明,觉得聪明能给一个人带来自信。对自己智力的信任和对学习的兴趣是保证孩子在学习中投入感情和毅力的重要前提。没有这种信任和兴趣,就不可能取得杰出的智力成就。不犯错的荣誉很肤浅,不能给孩子长久的自信,也不能让孩子真正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第三,经常批评孩子粗心是一种标签化的行为,会给孩子一种负强化,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粗心”的人。这种自我心理暗示是非常强大的,会影响他的行为表达,真的会越来越粗暴,进而招致父母越来越多的批评。尽管来自父母的压力,孩子会反复承诺以后不要粗心大意,但潜意识里还是会抗拒这个要求,产生情绪上的叛逆。在不良的自我暗示和反抗中,他会变得更加粗心,甚至崩溃,把自己的粗心固化成自己的特点,直到完全失去自我修正的力量。
一个在学习中没有养成思维习惯和探究兴趣的孩子,是不自信的,或者总是粗心大意的。你能指望他在学习上出类拔萃吗?
孩子的“粗心”是很正常的现象。是他们学习生活中最不值得注意的小问题,是他们精进的必不可少的提示。山路本身并不是顶峰。想要到达顶峰,就不能省略在山路上跋涉的一步。一个孩子,只要精神正常,就有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果成年人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年轻的时候,他们也不应该忘记他们的粗心大意。回顾他们的成长,是严苛的批评让我们立刻变得一丝不苟,还是宽容和时间帮助我们慢慢进步?我们说某人有某种天赋,只是说他有这种潜力,他不可能一蹴而就就达到完美。所谓的“超常出手”,也需要相关经验的积累,而孩子更需要这种积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