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牡蒿,菊科蒿属植物。
东北牡蒿(学名:Artemisia manshurica (Komar.) Komar.)是菊科蒿属植物,多年生草本。产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部);生于低海拔湿润或半湿润地区的山坡、林缘、草原、森林萆原、灌丛、路旁及沟边等。朝鲜北部及日本也有。
多年生草本,有时近半灌木状。根、根状茎稍粗短或稍长。分枝长,开展;茎、枝、叶两面及总苞片背面初时被短柔毛或薄绒毛,后毛稀疏或无毛。
茎中部叶二回或一至二回羽 状全裂或深裂,每侧有裂片2-4枚,或叶匙形,自叶上端斜向叶基部3-5深裂或浅裂。头 状花序直径1.5-2.5(-3)毫米,在茎上排成开展或狭窄的圆锥花序。
牡蒿别名介绍:
蔚(《诗经》),牡荍(《毛诗传》),齐头蒿(《唐本草》),水辣菜(《救荒本草》),布菜、铁菜子(《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土柴胡(《陆川本草》),猴掌草(《江西民间草药》),流尿蒿(《四川中药志》)。
臭艾、碗头青、油艾(《闽东本草》),油蒿、油蓬、奶疳药、花艾草、六月雪、老鸦青、马莲蒿、马根柴、鹅草药(《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脚板蒿(《湖南民间药物资料》),牛尾蒿、白花蒿、熊掌草(《江苏药材志》)。
东北牡蒿是菊科蒿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是一种类似于水蒿的蒿草。
扩展
植株:多年生草本。根:主根不明显,侧根数枚,斜向下;根状茎稍粗,短,具数枚营养枝,营养枝长10-25厘米。茎:茎少数或单生,高40-80(-100)厘米,有纵棱,紫褐色或深褐色,分枝细,短,斜向茎端;茎、枝初时被微柔毛,后脱落无毛。叶:叶纸质,初时两面被微毛,后脱落无毛;营养枝上的叶密生,叶片匙形或楔形,长3-7厘米,宽0.5-1.5厘米,先端圆钝,有数枚浅裂缺,并有密而细的锯齿,基部渐狭,无柄;茎下部叶倒卵形或倒卵状匙形,5深裂或为不规则的裂齿,无柄,花期凋谢;中部叶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2.5-3.5厘米,宽2-3厘米,一(至二)回羽状或偶成掌状式的全裂或深裂,每侧有裂片1-2枚,裂片狭匙形或倒披针形,长1-2厘米,宽2-3毫米,每裂片具3浅裂齿或无裂齿,叶基部有小形的假托叶;上部叶宽楔形或椭圆状倒卵形;先端常有不规则的3-5全裂或深裂片;苞片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不分裂。花:头状花序近球形或宽卵球形,直径1.5-2毫米,具短梗及小苞叶,下垂或斜展,在细的分枝上排成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或复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狭而长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略小,披针形或狭卵形,中层总苞片长卵形,外、中层总苞片背面绿色,无毛,边宽膜质,内层总苞片长卵形,半膜质;雌花4-8朵,花冠狭圆锥状或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花柱长,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6-10朵,不孕育,花冠管状,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钝,花柱短,先端稍膨大,2裂不叉开,退化子房不明显。 [1] 果:瘦果倒卵形或卵形。花果期:8-10月。东北牡蒿的全草都可以入药,牡蒿并不难喝,而且还是一种味道有点甜的中药材,在中医上认为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和作用,对夏季感冒、肺结核潮热、咯血、小儿疳热、衄血、便血、崩漏、带下、黄疸型肝炎、丹毒、毒蛇咬伤都有良好的作用。 东北牡蒿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部);生于低海拔湿润或半湿润地区的山坡、林缘、草原、森林萆原、灌丛、路旁及沟边等。喜欢温暖的环境,抗寒性强,喜欢湿润的气候,较耐旱,不耐水湿,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格,较耐贫瘠,喜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排水良好且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沙壤土或黏壤土。也喜欢光照充足的环境,较耐阴,生长期光照充足时植株生长茂密。
不是一种东西
茼蒿(Chrysanthemum coronarium L.)又称同蒿、蓬蒿、蒿菜、菊花菜、塘蒿、蒿子杆、蒿子、蓬花菜 、桐花菜(在福建等地也叫鹅菜、义菜),为桔梗目、菊科、茼蒿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长形羽状分裂,花黄色或白色,与野菊花很像。瘦果棱,高二三尺,茎叶嫩时可食,亦可入药。
在中国古代,茼蒿为宫廷佳肴,所以又叫皇帝菜。茼蒿有蒿之清气、菊之甘香。据中国古药书载:茼蒿性味甘、辛、平,无毒,有“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利肠胃”之功效。中国各地花园观赏栽培。河北、山东、河北石家庄等地有野生。
白蒿(Herba Artimisiae Sieversianae)是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二年生草本,高50-150cm,主根单一,狭纺锤形,茎下部稍木质化,纵棱明显,多分枝,茎、枝被类白色微柔毛。
白蒿是一种多年生轴根小半灌木。春季返青早,生长快,3月中旬至4月开始生长,8月中旬开花,9月初结实,10月初成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