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端午设定种种可驱邪的花草,来源亦久。最早的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
端午节为什么要挂艾条?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贴符则据说是为了避邪。现在也有很多人家在端午节的时候买艾大夫艾条在家艾灸用。
为什么端午节要在门上挂艾草?有什么寓意呢?
端午“插艾草”的来历
端午节本是纪念屈原的节日。至唐黄巾起义时,黄巢义军攻打中原地区,时值端午。当地官员于是放出风声:“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动员民众逃离家园,是为"走黄巢"。实际是使义军无法与民众接触,以制义军不断扩大之势。
中原地区某户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妇人与二个小孩,一小孩为亲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遗孤。亲生的小孩刚能行走,她嫂子的遗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岁。妇人一人带二小孩逃难,背着她嫂子的遗孤,却让自已刚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却落在后头。走不多远,遇一黄衣人,问:“嫂嫂为何不让大小孩走路,而让小的小孩走路?”妇人如实相告,黄衣人听后甚为感动,道:“你危难之中行忠义之事,已破黄巢之刀,黄巢已无法取你人头,其实你只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义之家,黄巢便无奈你何。”言罢竟忽不见。妇人认为是仙人指点,于是回家依言而作,并沿途叫逃难之人插艾草可破黄巢之刀云云。因此妇人平时善良,多行善事,诸多民众都相信,依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黄巢”,在家中过海午节。
果然,义军过境,见家中插艾草的人家,无人打扰,随军的医生还为民众看病,问疾苦。一时妇人遇仙人指点之事在各地传开,平民之家,不再“走黄巢”,纷纷插艾草过端午,并效妇人行忠义之事。
其实,黄衣人是黄巢义军的前锋谋士,武艺高强。义军所到之处,都是无人村,义军无人支援,成了孤军。谋士知有蹊跷,化成便衣,独自寻找原因,遇是了妇人。忽然不见,只是纵身跳上大树隐藏起来了。谋士小施一计,不仅破了官府的:“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谣言,为义军获得民众支援,又使民众积德行善成风,世人于是将此传统继承下来,成为今天端午节“插艾草”的风俗。
陆河人为客家人,多为中原迁移到陆河。是以大都保持了“走黄巢”“插艾草”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端午节为何要挂艾草
一、端午节主要有以下习俗:
1、吃粽子
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为恐鱼吃掉,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
2、挂艾草
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人们便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
3、赛龙舟
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王作楫说,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4、吃五毒饼
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5、斗百草
古时人们到端午节,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采药途中会斗草玩,逐渐形成习俗。参与游戏的两人会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
6、收五毒
端午节时,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7、贴葫芦花
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古时人们会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包括“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8、点雄黄酒
在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会把酒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会被雄黄酒破解,驱邪避害。
二、端午节中挂艾草是为了驱瘴避邪,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为什么要挂艾草?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相传五月初五这一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这一天被称为毒日,人们都要以喝凉茶,以艾叶沐浴,系五色彩绳等各种形式来避毒。因此每至端午之际,老百姓常把插艾叶和菖蒲作为节日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叶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意在预防蚊虫,辟邪祛病。
端午节为什么要挂艾草?
据了解,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从我国古代开始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也是因为它具备医药功能而来。
端午节为什么要挂艾草、吃棕子、带五色线、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端午节人们佩香囊和戴五彩绳,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 *** ,玲珑可爱。五彩绳则是用各种色彩的绳子编成手炼!
端午节为什么要挂艾草?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相传五月初五这一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这一天被称为毒日,人们都要以喝凉茶,以艾叶沐浴,系五色彩绳等各种形式来避毒。因此每至端午之际,老百姓常把插艾叶和菖蒲作为节日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叶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意在预防蚊虫,辟邪祛病。
端午节为什么要挂艾草?
你是哪国哪省的人,端午节要比赛龙舟和包果蒸棕就真,不幸的是不曾听闻有“要挂艾草”的习俗!
请问端午节时为什么要在门口挂艾草、菖蒲?
端午节最标准的习俗就是:吃粽子,古人还会在这一天喝雄黄酒,在门口挂上艾草、菖蒲等,背后其实都有一定的养生意义。端午节前后是一年中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智慧的古人通过饮食、挂艾等行为,都是为了达到驱邪避瘟的作用,为健康保驾护航。艾草菖蒲等芳香类的植物有驱虫的功效,也有一定的防疫防病的目的。所以到现在端午节仍然有很多人在家门口挂艾草,菖蒲。
端午节门前挂上艾叶,除了“辟邪”,更重要的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插艾叶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按常规瘟神在端午节要降灾,天帝产生恻隐之心,便派人下凡体察民情。五月五日,天帝的使臣扮成卖油翁吆喝道:“一葫芦二斤,二葫芦三斤。”大家争先抢购,只有一个老头不仅不买,还告诉老翁账算错了。
等油卖完,老翁尾随那个不买油的老头,说:“你是天下的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灾,你在屋檐下插上艾蒿、菖蒲,就可以躲过瘟灾。”老头听说后就挨家挨户告诉了所有的人,于是,家家插上艾蒿、菖蒲,瘟神无法降瘟灾,人们都平安得救了。后来世代相传,习以为俗。
端午节门前插艾叶,如重阳插茱萸一样,是我国民间盛传已久的风俗,至今仍在不少农村延续着。以艾叶“悬于户上,可攘毒气”,是古人对端午插艾机理的科学认识。金代词人范成大《竹叶歌》曰:“五月五日气岚开,南门竞船争看来”,正是对端午采艾的通俗解释。因此时处于小满与夏至之间,值阴阳交接时,也正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之时,预防疾病是当务之急。恰巧自然界艾花未开而枝叶茂,其有效的药物成分便被民众所充分利用起来。由此可见,端午采艾插艾习俗从卫生学看来也是大有道理的。难怪有人说端午节也是我国古代的卫生节。艾为菊科植物,最早见《诗经》。性温,味苦、辛,生用能温通经脉,逐寒湿而止冷痛,《本草纲目》谓其能“温中、逐冷、除湿”。用于下焦虚寒,腹中冷痛,月经不调,行经腹痛等,常与当归、香附配伍。单用煎汤外洗可治皮肤湿疹瘙痒。将其艾绒制成艾条,用以烧灸,能使热气内注温煦、气血透达经络。非典时我省不少家庭曾烧艾条熏室,效果十分明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