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晚会上,总有家长想让孩子眼花缭乱。我表哥的儿子刚刚四岁,他向我们展示了阅读的能力。妈妈在书上或者传单上指出一个字,小的就能读出来,大家都夸他聪明。妈妈自豪地说,孩子两岁多的时候,她就开始教他认字,一天至少五个字。不过我表哥说他教识字的时候天天躲。因为儿子读书不好,妈妈会大发雷霆,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被“折磨”,只好眼不见心不烦。
在育儿论坛上,妈妈们晒孩子能认识多少单词的帖子并不少见。认识300个字,简直尴尬的不敢和人打招呼。认识500个单词只能是一般水平。一千多字的“神童”就能得到围观者的羡慕,向“神童妈妈”请教教育心得。入学前的素养突然成了家长互相攀比的新标准。
正好我来了一个微信,我让小男孩给我读一下。是一个朋友第二天约我吃饭的消息,小东西一字不差的念出来。我问他明天要不要和我一起去,小家伙一脸迷茫,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我指着微信问他。他呻吟了一会儿,没有说清楚。孩子妈妈说:“我们都认识将近1000个单词。我们能不认识这些字吗?”
是的,他一定认识这些字,但不一定认识。两者有什么区别吗?差别很大!
“读书”和“识字”的陷阱[h/]
鲍飞不到三岁的时候,指着网购盒子上的字,读着“当当网”。哇,真的是那三个字。作为一个觉得自己孩子吐泡泡比其他孩子更圆的妈妈,我想我可能生了一个神童,但是我不能因为我的失职让她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我开始教她认字。我买了识字卡,印了一些常用字,在家里的一些物品上贴了标签,方便她随时阅读。当时我甚至想到了双语教学。奶奶鲍飞嘲笑我,“即使我不懂中文,我还是教外语。我认为这完全是浪费时间。还不如每天读两个故事呢?”
没多久我就发现,奶奶说的可能是对的,真的是浪费时间。识字卡上面一个苹果,下面一个“苹果”字,上面一个人,下面一个“大叔”。她能清楚地辨认出来。但如果用手遮住“苹果”或“大叔”的形象,也许“大叔”就会变成“苹果”。
读?其实就是绘画识别
相信很多家长在孩子识字的过程中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比如他知道“成人”这个词,但是如果他改变了上下文或者把这两个词打散了或者组成了另一个词,他就不一定知道了,或者即使知道了,也只是知道了这个词的发音。所以有的孩子能读1000-1500字。按理说他们应该能独立阅读,也能流畅的读完一段。但是,你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往往会一知半解,或者不知道为什么。所以,我们想知道,他们读的字是假的吗?
理论上,育儿并不意味着孩子的3-6岁是识字的关键敏感期,那么为什么这个时候教他识字还会有那么多问题呢?其实孩子3、4岁的时候,记忆模式主要是图形记忆。例如,鲍飞可以准确地从一两百本书中找到她想读的书。虽然她不知道书名,但她记得那本书封面的颜色和图片。对他们来说,看一个词就像看一幅画一样。它不区分一个字的笔画和结构,只从它的轮廓知道一个大概的意思。
兴趣和坚持的力量
但是作为家长,你一定要注意他最初对文字感兴趣的细节。比如他们会经常问你有些单词怎么发音,他们喜欢指着单词自言自语。他们特别喜欢反复问同一个字、词或问题。不要觉得他们总是问同一个问题很烦,或者问孩子为什么记不住单词。只要孩子愿意问,你就要认真耐心的回答。要知道,他对同一个问题的执着追求,是他永久记忆的体现,很快那些话就会印在他们的脑海里,被他运用自如。
另一件事就是坚持看书,哪怕他每次看书都只是看图片。我们放弃了教鲍飞阅读,但我们继续学习。刚开始她肉肉的手只喜欢指着图,后来慢慢的,她就会指着题目看了。有一段时间,她很喜欢《青蛙是大英雄》。我至今还记得这段话:雨越下越大,越来越急。青蛙高兴地在雨中唱歌跳舞。“下雨了,下雨了,短裤都湿透了!”为什么三四年后我还能熟练地背诵故事?近半年来,这个故事每天都要讲,一次至少要讲两三遍。有一段时间,我不用看也不用想这本书,舌头有记忆可以复述。
这就是一遍又一遍复述和解释的过程。鲍飞五岁的时候,有一天她告诉我,她已经认识了书上所有的大字(书名),也认识了里面写的所有的书。哇,一句话。写大和写小是同一个字。我知道,在她知道之前,她已经可以独立阅读了,她不会再纠缠我看故事了。
识字的机会无处不在
如果你真的想教他认字,没必要跟家里几张识字卡较劲。在生活中,识字的机会无处不在。鲍飞真正认识的第一个字应该是“电”字,因为作为一个文科生,我一直对电心存敬畏,所以每次路过楼下的变压器,我都会指着上面的“电”字告诉她,“电很危险,不能碰!”经过多次威胁,她知道了“电”,哪里都知道。
当他们能基本认识常用汉字的时候,她会对识字很感兴趣,会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字。任何地方、任何机会都会变成扫盲班,比如坐公交、走在大街上,她会在电视屏幕的站牌提示里问你一个她不认识的单词。走在街上,她喜欢问商店的招牌怎么读,在超市,她喜欢问标签上的单词怎么读。
恭喜她真的进入识字敏感期了,马上就要独立阅读了。你再也不需要帮别人看故事了。珍惜每天亲子阅读的时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