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父母会在很多方面为孩子头疼,提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孩子不听话。Joven的妈妈很着急,脑子里一直有根弦,希望儿子把心思全放在学习上。偏偏温峤就像个木偶人,每天做事慢吞吞的,而木纳的应对,即使每天拿着书练习,也无法提高成绩。
诊室里,乔文静静静地坐在那里,耷拉的眉眼诉说着他的无奈;他紧绷的嘴唇勾勒出了他的拒绝,里面静如孤岛,没有人知道里面藏着什么。过了很久,他终于打破沉默:“我妈好像每天都在跟我玩‘找茬’。时间紧,任务重。如果我在规定时间内找不到足够多的错误,我就不能升级。。。"
话未落音,乔妈妈赶紧打开机枪模式:“我能不能不盯着你看?明年就是高二了。你还是每天晚上用手机聊天,不学习不整理房间,吃饭的时候数米粒。跟我聊天就像去刑场一样。。。。。我能不着急吗?”
是的,我不能否认乔妈妈的担心。同时,我知道,对于一个要求苛刻、控制欲强的母亲来说,要停止她一贯的行为模式并不容易。要求一个焦虑的人减少唠叨和支配,会让他更加焦虑,“焦虑”的人格已经遇到了“焦虑时代”。她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合理的。
我们的教育从一开始就在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就像雾霾一样,在每个家庭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父母都在努力让孩子成功。一些高校还在学生临近考试时打出“提高一分,杀敌一千”的标语。这些话总是在向学生暗示:“你身处一个四面楚歌的战场,要么是明争暗斗。”
大势所趋,连豆芽都在长,我们渴望孩子“成熟”。我们的文化和时代,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焦虑的父母。我们先来看看你是否具备其中的一些特征。
1。我渴望抓住话语权。经常等不到孩子说完,就像一条没有尽头的河,亲子船一天要翻好几次。
2。一旦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就很难克制地说出来。
3。我喜欢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包括他所有我想自己安排的生活大事。
4。我希望孩子的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如果孩子对自己有所隐瞒,我会感到不安。
5。反复叮嘱,或者干脆提前帮孩子做好,总担心孩子会犯错。
6。人潜意识里会想到意外,或者预测事情会往不好的方向发展。
7。高度焦虑引起的生理变化,如:容易口干、消化功能下降、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收缩性或挤压性头痛。
我们焦虑是因为担心孩子变坏,但是焦虑真的会让孩子变好吗?先来看一组2016年家长焦虑和孩子学习成绩的数据调查。样本来自32个省市的7000多名家长:
这组调查的数据显示,在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父母中,只有11%的孩子得分在前10%,但有40%的孩子得分在后20%。可能有人会说,“家长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也许是因为孩子学习成绩太差。”但是,这些家长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长期处于普遍的焦虑之中。即使不谈孩子的学习,他们也太担心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或者未来的一些事情。他们常常预感到不利的情况或危险将会发生。通常他们对自己评价不高,很难感受到平和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他们会想控制自己的孩子来增加安全感。在这里我们可以称他们为“焦虑易感性父母”。在我的咨询案例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先是尝试各种方式去改变孩子,后来发现真正的问题源于自己的心态。与其说是孩子的成绩造成了如此高强度的焦虑,不如说是孩子的成绩给了莫名其妙的焦虑一个合理的理由。高强度的焦虑让家长无法理性看待孩子暂时的落后和不足,更谈不上提供包容的环境。
那么这些“焦虑易感性父母”不知不觉对孩子做了什么呢?
一、削弱孩子的自信心
焦虑的本质之一就是孩子有50%的几率从父母那里遗传到这种特质。更不容乐观的是,“焦虑易感家长”的教育方式很可能会进一步削弱孩子残存的自信心。我们会发现,这些家长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无限放大,每天不停的批评,告诉。当父母煞费苦心地“塑造”孩子时,他们收到的信号是:我不完美,不可爱,我不能总是让父母满意。孩子的自信心会在父母的批评中一点一点被削弱。无论是顺从还是桀骜不驯,他的内心都是非常脆弱的,他甚至对自己的人生有一种悲观的预测。其实是父母把自信投射到孩子身上,认为孩子也是软弱无能的,经常给孩子负面的暗示,比如“你很坏,你就是不能成功。”这些暗示被反复强化后,会产生神奇的催眠作用,直到孩子认同这些话,每一个错误似乎都在印证他的“无能”。所以很多没有自信的孩子会拒绝尝试和挑战,包括努力学习,因为他们认为什么都不尝试会更安全,如果尝试了,只能证明自己更差。
二。降低学习效率
美国夏威夷大学心理学教授伊莱恩?哈特菲尔德和她的同事经过研究发现,所有的情绪,包括喜怒哀乐,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人“感染”到另一个人。这种感染的速度甚至超过眨眼,当事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情绪的传播。每当家长和孩子触及学习的话题,家长的浮躁和焦虑就会悄悄传递给孩子。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耶基斯(Robertyerkes)和约翰·多德森(Johndodson)提出,保持一定程度的“警觉”可以提高成绩,但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当焦虑过度时,成绩会受到负面影响。通常,高度焦虑的父母不再知道什么是“适当的焦虑”。曾经有一个父亲,在孩子临近高考的时候,每天皱着眉头,没有笑容。后来他父亲说,他这么做只是为了给孩子制造一种紧张的气氛。如果孩子们每天都很放松,他们可能会对学习掉以轻心。这些家长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给孩子上发条,但这没有任何帮助,只会让孩子的学习效率越来越差。
三。吼走孩子的安全感
国际萨提亚模式导师林老师曾说过,“一个母亲情绪稳定,孩子自然有安全感。”然而,“焦虑易感性父母”往往无法保持稳定的情绪。他们经常心情不好,很容易对孩子大喊大叫或者没完没了地唠叨。他们会放大任何事情的危机,习惯性地认为事情会变坏,也不太信任自己的孩子。他需要孩子不断证明自己学习好,表现好,一切都好,来安慰自己的焦虑。孩子要为父母的情感付出代价。父母往往认为“孩子好了,就是晴天。”然而,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哪里有那么多的“福祉”?其实没有一个孩子能真正安慰这样的父母,因为所有的孩子都是在不断的错误中跌跌撞撞成长的。焦虑的父母本身安全感不足,却经常用威胁和怒吼来破坏孩子的耐心、专注力和安全感。人的心理需求是一步步上升的。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一直停留在这种需求中,很难发展出高层次的品质。他的精力都用来对抗自己的恐惧和焦虑,经常走神,胆小,敏感,脆弱,自然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
四。扭曲了学习的意义
在谷歌上搜索“学习的意义”,你会发现有那么多深入的解释,就是没有一个说是为了考试。学习是一个人一生的任务,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生命过程。然而,“易焦虑父母”似乎很难看到未来。他们太在意短期利益,只能患得患失一时,而不能真正有未来。对于那些自认为只是为了孩子期末考试而极度焦虑的家长,我们会发现,他们往往要到孩子毕业才能开心起来。另一方面,那些能泰然自若的父母知道如何放手。焦虑的父母没有教会孩子学习的真谛,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在学习中培养毅力和韧劲。他们只是关注分数和排名,无法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意外的失败。这是父母和孩子建立生活模式的平台。如果父母看不到未来,只纠结于当下,孩子很难有创造生活的愿景。为什么很多学生考上大学后就失去了目标?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规划过自己的人生,他们学习的动力也止步于考试成绩。
我觉得“赢在起跑线上”不是让孩子赢,而是让家长赢在自己的心态和自己带着焦虑生活的能力上,而不是被自己的情绪所控制。如果我们的内心不够稳定,还指望别人给我们安全感,我们就会不断向外界索取。然而外界的一切其实都无法填补空内心的空洞,最终我们会后悔这辈子没有遇到一个能让自己满意的人。如果我们可以想,“为什么我总是这么焦虑?”而不是“为什么孩子总是让我焦虑?”。也许这就是转变的开始。这条漫长的自我成长之路从你的脚下开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些自我协调的方法。
1。自我意识:时刻关注自己的情绪,把自己的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在自己状态不好的时候告诉家人或朋友,可以减少负面情绪驱使下的冲动行为。
2。思维转换:你可以把对孩子缺点的关注转化为优点。你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最差的分数是0,最好是10,我的孩子能得多少分?这个分数是怎么来的?
3。自我放松:为自己建立兴趣爱好,每周留出一段时间,只做让自己放松的事情。同时,你也要适度降低对自己和他人的要求。
4。自我鼓励: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时候除了焦虑我还能做什么”。找到你努力的目标,而不是停留在无助和焦虑中。当然,这里指的是你能做的,而不是你要求孩子做的。
5。冥想呼吸:把你的肺想象成一个气球,用鼻子长吸一口气,给气球充上空气,保持2秒钟。然后用嘴呼气,给气球“放气”。吸气需要4秒,呼气需要4秒。你必须坚持每天练习多次。进入放松状态后,在脑海中想象一个美好的场景,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暗示。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是那种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父母,简单的自救方法帮不了你,那么我建议你在帮助孩子之前先帮助自己,尝试专业的家庭教育咨询机构的咨询,帮助你在育儿上走一个更从容的旅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