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孩子看绘本时,看画还是看字?

学龄前孩子看绘本时,看画还是看字?,第1张

学龄前孩子看绘本时,看画还是看字? 学龄前孩子看绘本时看画还是看字?

大人和小孩面对的都是绘本里有插图的页面。孩子怎么可能不注意白纸上的黑字?如果孩子不注意,我们会指着字读给孩子听,保证孩子的注意力。做书的人可以利用各种排版方式,让人物更加突出,以此来吸引孩子。母语为字母语言的学龄前儿童已经有了初步的字母意识。也就是说,他们对字母的形状印象深刻,如果你把它们倒过来,他们就能认出与正常字母的区别。

有很多中国孩子在学龄前就能认识一些单词。自然,很多人认为这些初步的识字技能一部分来自亲子阅读——大人拿一本书来读上面的字,孩子自己主动浏览字或者在大人的指导下浏览字。久而久之,孩子就能识字了。

为了让这个结论成立,我们必须假设孩子在听大人说话的时候,眼睛确实在读单词。这是真的吗?早在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他们的方法是记录父母在阅读时,孩子问了什么问题,从而猜测孩子在阅读一页时,眼睛集中在哪个部分。他们发现,孩子们问的90%的问题都是关于插图的。例如,指着插图问:“这些是熊妈妈的脚印吗?”“熊在哪里?”但是,孩子问的问题只是间接的证据,说明他们喜欢关注什么。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准确知道孩子在看书的时候在看什么,那就是眼球扫描。眼球扫描是通过仪器准确捕捉孩子的眼睛落在视野的什么地方。这种研究需要仪器的精确操作,同时也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在很自然地做一件事。所以研究技术含量很高。我自己的实验室有一套眼睛扫描仪器,用来定位儿童在阅读段落和句子时眼睛是如何运动的。这台仪器用了两年时间才运转起来。每门学科的测试时间都比其他研究多很多倍。但由于结果准确,眼扫的研究样本小而有力。利用眼动扫描研究儿童阅读的研究在近十年兴起,有很多研究成果。这一次,本文介绍了一项关于儿童的眼睛如何在插图和文字之间进行选择的经典研究。这项研究是由加拿大的玛丽·安·埃文斯博士进行的。2000年美国心理学年会上第一次听她的讲座,立刻被她提问的角度和寻求答案的方式所吸引。从那以后,她一直在跟踪她的研究。本文介绍了她在2005年发表在《心理科学》上的两个实验,以及实验结果给我们的启示。

实验一参加者五名儿童和他们的妈妈。其中一名男孩,四名女孩,年龄4-6岁。因为研究是在加拿大的法语区做的,所有儿童都是以法语为母语。参加研究时,孩子们平均会认13个法文字母。做什么孩子们坐在妈妈的腿上。听妈妈读五本书。为了便于眼扫描,书是在电脑上呈现的。家长被要求按她们平时给孩子读书的风格去自然地读,只是不要倒回去往前翻页,也不要跳页。看的书什么样书的插图和文字排列方式各有不同。就文字和排版的相对位置,一种是插图在中间,文字在上下;一种是文字在左,插图在右;一种是文字和插图融合,文字被圈出,象漫画那样。这三种书都有细节丰富的彩色插图。另外,还有两本书,是黑白的,插图细节不丰富,文字也很少。发现发现1所有五本书,孩子们几乎从来没有去看文字。每有花1秒看文字的时间,孩子们就花30秒看插图。也就是说,关注文字和插图的时间比列是1:30.
发现2书的语言越丰富、插图细节越复杂,孩子们看插图的时间越长。也就是说,当插图细节不多的时候,孩子不会花那么多时间看。这个很好理解。但是,当书的语言丰富的时候,孩子也花更多的时间看插图,为什么?我们等到听完实验二再说。
发现3当文字被特殊排版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时,孩子对文字还是不关注。比如,有些页面上,只有一个大大的字,排在很显眼的位置,没有一个孩子的目光落在这些字上一次。当一段文字打头的那个字用了超大字体,也还是吸引不了孩子们的注意。

对于文字和图片混在一起的那种,孩子的眼睛相对更多的在文字上。但通过分析数据仔细追踪眼球轨迹后发现,孩子其实并不是在看文字,而是在用眼睛扫描图片时,视线不经意间落在了文字上。结论孩子看绘本,主要看插图而不是文字。这种倾向不受页面上插图和文字相对位置的影响。这种倾向也很强烈,强烈到即使文字被大大突出,也吸引不了孩子的注意力。

▲在实验1中,孩子们看到的页面,圆圈是他们眼睛的焦点。目标2:目标1:看看第一项研究的结果是否可以重现。目的了解儿童对插图的观看是否受到文本内容的影响。参与者:10名儿童和他们的老师。男生6人,女生4人;4-6岁;儿童平均能识别8个字母。母语是法语。做和实验一一样的事。孩子们坐在老师的腿上,听老师朗读,阅读电脑屏幕上的页面。发现1与实验1相同。孩子主要看插图,不看文字。看插图的时间是看文字的18倍。这个故事的两个版本显示了相同的趋势。

发现2也和实验一相同,孩子们的目光会更多地落在细节丰富的插图上。
发现3
当孩子听到故事中提到某样东西的时候,就会自然地在插图里去找。比如,当孩子们听到故事中出现鱼,船,星星等,目光就会落在这些物体上。这就解释了研究一的发现,语言越丰富,孩子越多花时间看插图。结论孩子对插图的兴趣,是通过听故事内容调动起来的。这些研究发现对家长老师从事亲子阅读有什么启示?
亲子阅读的时候,顺其自然,让孩子多关注插图,如果过多去对文字指指点点,就违背了学龄前儿童看书的自然规律,会降低孩子对书的兴趣,丧失了一个增强孩子口语能力、通过口语能力为日后阅读打基础的黄金方法。伊万斯的研究向我们展现,孩子在听大人读故事的过程中,被口语表达的故事引导去看插图,再借助插图对故事形成更好的理解。这个过程中,孩子接触了新的口语词汇,巩固了已有的口语词汇。孩子也形成越来越强的语篇感。
当日后开始学习认字的时候,庞大的口语词汇量和优秀的语篇感让孩子阅读的任务减轻很多。而口语词汇量贫乏的孩子,该认字阅读的时候,则需要把一个词的意思、发音、书写同时全部学习,任务会重很多。研究发现,孩子三、四年级开始,阅读能力和兴趣开始拉大,而主要的因素竟是学前的口语能力。也就是说,如果某位家长只想让孩子学好认字阅读,亲子阅读时不关注文字也能达到“曲线救国”的目的。

研究发现,经常听大人朗读的孩子,阅读能力确实更强。然而,埃文斯的发现表明,这两者并不是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这些孩子更强的识字能力,并不是在家长和孩子都在读书的时候,和大人一起面对一本书而自然而然获得的,因为他们的眼睛几乎不识字。那为什么听大人读书和识字有关系?原来,经常给孩子读书的成年人,也会更经常地给孩子看生活中随处出现的单词,为早期识字提供了一个渠道。也就是说,经常做亲子阅读的家长,也会给孩子创造接触文字的机会。一个家庭的语言环境的所有部分都是相关的。

后记我还记得自己2000年坐在听众席里,面对伊万斯博士展现的“大象图片+Elephant”目瞪口呆。怎么,这么明显的一个字孩子们竟然不看?
科学有时候会证实众所拥有的常识,有时候会让我们跌破眼镜。当跌破眼镜的时刻出现,我们就往有效的育儿和教育行为上更靠近了一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371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8
下一篇2022-10-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