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动点:教师要保持教育敏感度,将看似平淡的日常变成教育资源。敏感度是指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程度,而教育敏感度是指老师或父母对于孩子做出的一些行为,适时的抓住教育契机,对孩子进行顺势而导的教育。前段时间在学习《在柏林》一课时,体会环境描写“车厢里静得可怕”时,平时不善言谈的李怡恒站起来,分享自己的观点“因为车厢里的这些妇女和孩子此时想到了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儿子,自己的父亲,想到了战争给他们带来了难以愈合的创伤,所以此时车厢静得可怕。”对于他的回答,我立即给予肯定:“老师很欣赏你,第一,你很勇敢,能大胆地展示自己;第二,你的想法很独特;第三,你很会学习,很会思考。老师为你的精彩发言点赞。” 课后,孩子主动过来和我聊,说他以前不积极发言,是因为不自信,有点自卑,今天听了我对他的肯定,很高兴。自此,孩子一直在改变。我就在反思自己,学生真的的很在乎老师的评价,有时我们的一个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一次轻柔的抚摸,都可以带给孩子不一样的感受。我觉得与其说是教育敏感度,不如说是对学生的关爱,我们每一个老师要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生长点,及时关注,及时洞察,不让每个孩子错失成长的良机。
今后可以这样做:
尊重学生的人格。尤其是学困生,他们往往有自卑感,我们老师更应该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在课堂上学习任务设置有梯度,简单的问题可以让他们来解决,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用宽容之心接纳学生。成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孩子们也是在不断的犯错中一步步成长起来认识自我的。我相信哪里有宽容,哪里就有会看到师生的和谐。
老师要学会幽默。幽默是一个老师的教育智慧。幽默的老师是随和而有理性的,肯定是受学生欢迎的。无形中也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孩子们也会以一种积极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教育的真谛不是教,更不是管,而是引导和示范。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愿意陪着孩子们一起看世界。
《孩子们,你们好!》是苏联著名教育家Ⅲ.A.阿莫纳什维利描述小学教育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他以一个班级为实例,生动、形象、具体地展现了他和他的学生在小学四年里的教学和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涉及到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所有方面。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更多的关注了书中无处不在的道德教育。阿莫纳什维利能够敏锐的识别出学校生活当中哪些情景中蕴藏道德教育的机会,哪些课程中蕴含道德教育的资源,使得学生能够在学校生活当中、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道德判断能力得到提高,道德情感得到熏陶,道德行为发生改变,这一切都与教师的道德敏感性紧密相连。
新科尔伯格取向者Rest的观点是:“道德敏感性承担对情境的领悟和解释, 是对情境的道德内容的觉察和对行为如何影响别人的意识,即敏感地认识到‘这是个道德问题’。这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待道德敏感性。
具体到学校生活当中,教师的道德敏感性是指:教师领悟和理解日常的教育场景中所蕴含的道德涵义的能力,它有助于教师抓住良好的教育契机,以及敏锐地意识到自身行为是否具有教育价值,从而避免做出不道德的教育行为。
也就是说教师需要有一种敏感性并且利用它来发掘学校生活当中道德教育资源,能够迅速的判断出在某一情景当中不同的处理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不同的影响。
教师的道德敏感性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能帮助教师迅速的发现情景中的道德问题,这是学校德育课程的重要材料来源,这种德育材料扎根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景当中,学生就在活动过程当中获得经验积累,所以说这种学生参与其中的道德材料是“活的”道德教育资源。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情景:阿莫纳什维利班上的一个花盆被打碎了,肇事者可能是一个叫“奥塔尔”的学生,但是奥塔尔并不认为是他的过错。面对这种情景尤其是在全班同学都在场的情况下,阿莫纳什维利应该怎么处理呢?正如阿莫纳什维利所指出的通常的做法是:责问学生,找出肇事者,然后对他进行道德说教,最后对犯错者课以惩罚以儆效尤。
但是阿莫纳什维利认为在当前情景中“归罪一个并不认为自己有过错的儿童——这是一种教育的祸害。这并不能使他从未来的过错中解脱出来,反而会引起他对不信任他的大人和同学的敌意”阿莫纳什维利没有粗暴的处理这件事情,因为压制只会导致儿童的敌意以及对真正的是非标准持模糊的态度。因此他在全班同学面前,并在犯错者的参与下恢复秩序,认清所发生的事情的性质,从中吸取教训。
这种处理方式能够激发儿童的良心,使他萌生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责任感。并且能够促进在场的其他儿童对这件事情的清晰认识,有助于对以后类似的情景的处理。阿莫纳什维利的这种处理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的方式,能够减少学生间的敌对以及残忍,营造积极的、信任的班级氛围。
可以看到在上述事件处理中,犯错者和旁观者共同参与,在这一处理过程当中学生关于“是非观念”、“良心和责任心”的经验得到发展或改组,就像杜威所说的这种经验的积累具有成长的的意义,它可以指导学生后来的经验方式。
书中有一个学生沃瓦在课堂上睡着了,面对这一情景大部分老师会把它当成一个纪律问题来处理,或是直接叫醒这个学生,或是让同桌叫醒他,甚至是用教师手中的粉笔头儿叫醒他,或是置之不理,这都是一个缺乏道德敏感的教师的做法。
看一下阿莫纳什维利的做法:“轻声地对全班学生说:‘要珍惜一个人的睡眠,因为在这个时候他正在积蓄力量!为了不惊醒沃瓦,我们说起话来要小声点!’”再看一下学生的反应:“他们一下子都变了,变得对人非常体贴,非常温存起来了。
在每一次回答后,他们都要转过头去看一眼沃瓦:是否把他吵醒了。在课间休息实践,他们都踮着脚走出教室,对任何大声地移动课桌和开始高声谈话的人都要投之以责备的眼光”。在课堂上这个小插曲当中,阿莫纳什维利看到了这一情景当中的道德问题,如果他粗暴的把沃瓦叫醒,在一个6岁儿童的心中可能形成一个这样的道德判断:打扰别人睡觉在道德上是可以被允许的从而不注意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影响,不懂得尊重别人。
所以阿莫纳什维利没有这么做而是借对这次事情的处理告诉学生:珍惜别人的睡眠。而从学生的反应当中——“体贴温存”、“踮着脚走出教室”、“对高声谈话者投之责备眼光”——可以看到阿莫纳什维利的做法不仅使学生从感情上而且从行动中学会尊重别人并且对不道德行为——打扰别人——有自己的判断并且进行道德谴责。
道德敏感性使得教师能够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发现道德教育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提高道德认知。阿莫纳什维利在语文课上讲解《乌龟和蝎子》这个寓言故事时,他“鼓励孩子们对这篇寓言可能有的结尾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他们论证自己在善恶问题上的认识”这里也体现了阿莫纳什维利的道德敏感性。
在语文讨论课上让学生通过交流对“道德两难问题”的看法和阐述自己的理由来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孩子们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恶人应该受到惩罚”。而在这节语文课上学生不仅学习了与这篇寓言故事有关的生词等知识,同时在这种讨论中澄清了学生的道德观念,发展了学生分析道德问题的能力。所以,如果教师有这种道德敏感性就可以在具体学科教学当中进行道德教育,使得道德教育和智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赫尔巴特所说的教育性教学。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阿莫纳什维利是一个对生活细节非常敏感的人,书中有一段描写阿莫纳什维利对自己打招呼的语气反复考量的场景,阿莫纳什维利认为“问题不在于这句话(孩子们,你们好)本身,而在于我将用怎样的语气说这句话,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有怎样的表情”从这里可以看出阿莫纳什维利作为一个教师心思的细腻因为他知道即使教师的一个表情,说话的语气都能影响到学生,所以他要反复考量以把这种影响都变成好的影响,因为在学校生活中教师的一个细微的表情和说话的语调都是道德教育的资源,但是对这些不敏感的的教师是发现不到这种教育资源的。
同时,阿莫纳什维利是一个善于发现学校生活中感动瞬间的人,在书中他说道:“孩子吆,你为什么要这样地慷慨、轻信,这样地突然,而且还是在我不配受到的时候,就给予我这样的信任呢……我的眼睛湿润起来了。”这种对感动的情境的敏感可以激起教师的良心和责任,也是一种教师的自我教育。
关注学生的成长的对立面是只关注学生的分数,教师的眼睛里只看到那些能够提高学生分数的教育情景,没有多余的心思去智育情景中发现道德教育的契机。阿莫纳什维利在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他给学生举办识字课本的节日,关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就像他在书中所说的那样“不能把6岁儿童仅仅描绘成为一个学生,但,首先要把他描绘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一个有自己的多方面生活的人,一个与周围的人们有着复杂关系的人”只有看到了学生和周围人的关系而不仅仅是看到学生和知识的关系,这是发现教育情境当中道德问题的前提。
在书中阿莫纳什维利用心去了解每一位学生,熟悉每一位学生,和学生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在这样的课堂中气氛是活跃的、亲密的、信任的。在这种情境当中教师能够真正处于学生交往的情境中,才能对学生当中发生的道德问题敏感。阿莫纳什维利从开学之前就开始营造这种氛围:给未曾谋面的学生每人写一封信,见面的第一天和每一位学生握手,回答问题时让每一个孩子凑到自己的耳边来说出答案。因为情境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的资源,在这种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更易形成平等、尊重的道德观念。
教师要看到道德教育不能与学生的生活分离开来,善于把道德教育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了,就像上文中列举的很多道德教育的情景都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例如打碎花盆事件的处理。如果一个教师把道德教育和生活割裂开来,根本就不可能有道德教育的敏感性,同时一个教师如果把道德教育和知识的学习割裂开来,就看不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蕴藏的教育资源。所以教师要看到道德教育的整体性和相关性这样才能敏锐的发现生活中课堂上的道德问题和道德教育的契机。
在本书的阅读中可以看到,教师的道德敏感性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性。这种道德敏感性能够指引教师敏锐发现哪里有道德教育的问题,哪里有资源,哪里有可能进行道德教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