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和说共同构成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能,那就是表达。
不知道有多少伴随着智能手机、pad、电脑长大的孩子,以后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会深思一些发自内心的话语,而不是来自互联网世界的随意玩笑。我真心希望女儿能养成这个习惯,至少,她应该有这个能力。
我个人一直最重视女儿的一言一行。我坚信,在所有的学术科目中,这是唯一能真正影响她一生的。从她对世界的观察来看,她的宣泄和传达情感的方式会随着写作技巧的提高而丰富。她会变得感性、柔软、细腻...在文字的世界里,她会获得创造力、想象力和能够帮助她克服浮躁、远离喧嚣的安静力量。
现在文字工作的俗称是“码字”。基本上,码字是一种熟能生巧的工作——需要基本的文字功底,生活阅历,观察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等,这些都需要练习。在我看来,最好最适合启蒙的运动就是写日记。
大概从一年级开始吧。当我发现我的女儿可以熟练地使用足够多的单词时,我试图让她写日记。总结起来,方法就是“威逼利诱”和“无节操的夸奖”。
?威逼利诱有利于理解。晚上想看电视,白天写日记。我今天过得很愉快。你想明天继续吗?然后写一篇今天怎么玩的日记;这个假期,写20篇日记,奖励一个乐高玩具;出行前完成5本日记,否则爸爸会退机票...
?没有任何节操的赞美。这是我在南京采访一位著名语文教育家的时候。他告诉我,让孩子愿意写作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生命去赞美。你找不到任何值得称赞的地方,甚至可以说“这个标点怎么这么好?爸爸从来没想过这个标点符号可以用在这里。”
总之印象深刻。从那以后,我用尽全力表扬女儿的日记和作业。“你确定是你自己写的?太神奇了。”“老婆,快来看你女儿的作文,比你水平高多了。”经常要配合肢体语言,演技夸张,心里很累。
其实很少有孩子喜欢写作文,我们小时候也是。刚开始每次让她写日记都很痛苦,像挤牙膏一样。每天下班回家,看到的要么是每天吃喝睡的记录,要么是爷爷奶奶之间的谈话记录。
记得有一天我刚进家门,她兴奋地跟我说,今天我的日记字数破纪录了,写了500多字。我打开一看,“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它告诉了我一个道理……”接下来估计500字是抄书评。最后,她补充道,“这本书太美了。”我强忍住内心的悲伤,硬着头皮称赞道:“嗯,太好了,字越来越好了。”其实她可以抄500字,但是没有收获。
我觉得,一年级主要是让女儿对文字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学会并愿意记录日常琐事或者自己的一些零碎想法。出于鼓励她培养习惯的目的,我一般不会对她写的文字做任何改动。你写几十个字,抄几百个字;记流水账甚至画图。
最多就是夸夸,提一两个建议,比如写我中午吃了红烧肉。味道很好,你吃了几块?要不要再吃一块,但是又怕长胖?下午,写关于和你的朋友玩高积木。他们是怎么分工的?等一下。每次都没有让她重写或者重写。我相信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建议她居然都听进去了。
我从二年级开始写,我发现女儿更适应这种写作方式。可能和我们之间的一个小游戏有关——我从小就经常给她讲睡前故事。平时不看现成的童话,现在总是编。比如我女儿今天规定要讲一个枕头故事,我就说枕头;谈论空钥匙、窗帘、灯具...每天只是把家里乱七八糟的东西编故事,编他们之间的对话,有点像《玩具总动员》。
后来她觉得很好笑,就开始自己编故事。
记得有一次,我们约定今天的主题是“大树和小树的故事”。我的本意是想通过说一句大树虽然站得高,看到的风景更美,但也承受着最强的风,让她明白“一木之秀,毁于林风”的道理。但她反驳我,说大树为小树承受大风,小树却是它的朋友,围着它保护它不被吹倒。她还说小树总有一天会变成大树,那时他们会更有能力保护大树...我听了很感动。
我们父女之间的这种游戏,我称之为“严肃的胡说八道”,有很多例子。
比如某个周末的下午,我们躺在沙发上,客厅里有那些装饰性的假叶子,金属材质的;正好茶几上有一盆盆栽,我就问女儿,假叶子要2000块,而真叶子做的盆栽只要几十块,而外面花坪里的杂草根本不值钱。为什么?他们之间会有什么对话?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我们讨论的是温暖生命的易腐性和冰冷工艺的永恒性。女儿最后总结,如果非要选择,她宁愿做一株花园里的野草,每天都可以沐浴阳光,自由生长...我想,在那个下午,她会对生命的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道理一无所知。
我渐渐发现这个命题的写法,有暗示,有想象空,很符合我女儿的性格特点。她内心是理性的,更喜欢在一个既定的框架里玩。我很高兴她觉得自己能想办法落地,能呈现一些萌芽的文字,但我有点不愿意让她的写作在这样的“舒适地带”里学习。处女座的强迫症驱使我继续胁迫她写日记,写她心灵完全发散、完全自由的真实感受。
在这个阶段的开始,我会对她的日记给出更具体的意见,比如遣词造句的细致,故事细节的描述等等。但最重要的是,我一再向她强调,日记必须是真实事件和真实感受的记述。希望她看图写文字的时候能有创意,有想象力。但是写日记的时候,她要学会平静自己的心态,学会用血肉、亲情、友情、酸甜苦辣去感受和记录这个真实的世界。
当然,这是我的一个美好的想法。到目前为止,很多成年人还不能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自由折叠,更别说他们9岁的女儿了。但我很高兴看到她每一个真实的情感表达。
比如有一天,她被我烦到写日记,憋了一下午。晚上,她给了我一本日记“我就是不喜欢写日记”——几百字,里面全是对我的指责。看完之后,我为自己有时候让她写日记过于简单粗暴而感到惭愧,但看到她用一篇有理有据、振振有词的文章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我更开心。那天,我跟女儿说,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日记。作为回报,我答应她以后再也不会有什么辛苦的日记任务,我会尊重她的意愿。
事实上,不久后的一天,她大概是假期在家想起了班上的闺蜜,主动写了一篇日记《我眼中的友情》,表达对某闺蜜的思念。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那篇文章。虽然文字还不成熟,但我第一次通过她的文字,触动了女儿那颗细腻柔软的心。
现在是三年级,写单词已经被命题作文取代,这对孩子写作的成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选词造句和推敲细节,还开始考虑文章的结构和阐述。当然,随之而来的是写作更功利,更应试。
其实我并不排斥这种功利化、应试化的做法,就像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一样。如果说无拘无束的自由写作训练决定了码字的上限,那么应试写作的训练决定了写作能力的下限。规范化的作文学习可以快速提高基本功,包括对各种文体的熟悉、基础语法的运用、对文章完整结构的掌控等等,这是不争的事实。
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活经验的积累,课内外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都是非常重要的。老师都是这方面的专家,我绝对不敢教别人如何授人以渔。从一个从事写作工作的家长的角度来说,可能在我和女儿的日常写作交流中,我开始在写作之前更加关注她的作文的布局和立意。我建议她先写一个提纲,把一篇复杂的文章简化成不同主题的部分。我觉得养成这个习惯对于以后接触议论文和说明文是非常实用的。
更重要的是,我还是会坚持女儿用文字表达和记录自己真实感受的追求。虽然因为之前的承诺和女儿加重的学业负担,她已经很久没有写像样的日记了,但我还是希望她能在每天的作业中,尽可能地找到与自己心灵对话的机会。这好像又回到了应试写作和真实写作的话题,比如命题作文暖冬。可能孩子曾经看过一篇关于某个冬日的范文,老师或者同学帮过她一次,让她觉得冬天虽然冷,却像个春风。
按照比较谄媚和套路的写法,应该是想象类似的善行,然后效仿完成作文。但从你的真实感受出发,你是应该选择编造来迎合套路,还是写你眼中的暖冬——由空调谐的温暖想起科技的进步,想起你生活的美好时光,想起山里的穷孩子...或者说,因为冬天,老师给我们组织更多的户外活动,小伙伴们有更多的时间一起跑步玩耍,心里热乎乎的,怎么会觉得冷呢?等一下。
如何把握想象力和范文套路之间的分寸,我觉得真的很值得我们家长思考和尝试。
最后,我举个例子。前不久有一篇课作文好像说,土地的公公给了小猪,小牛,猴子一袋米。小猪做了食物,吃光了。小牛们省下了钱,但是猴子们制造了种子,种下了大量的水稻...当时我和女儿讨论了这篇文章。我让她不要按照她平时的思维马上定义三种做法。你可以考虑一下。小猪这样做有什么可取之处吗?"
这件事我们一本正经地瞎扯了半个晚上。我告诉她,种水稻需要技术,需要土地,需要相应的生产工具。这种行为有很大的风险,说不定整袋米都亏了。小牛做的是吃不到新鲜米饭,而小猪是第一时间尝到美味的人。不就是最简单最幸福的生活态度吗?而且还被做成面包和蛋糕,说明猪不懒不笨,也很聪明,热爱生活。
最后,我引导女儿表达了小猴子有土地有技术,小牛有保存大米的能力,小猪有加工技能的观点。如果他们三个合作,他们都可以不断地享受新鲜美味的面包和蛋糕。一个原本褒贬分明的故事,最后演变成了一个关系到小伙伴团结协作甚至关系到生活态度、社会分工等等的话题。我们都觉得这次谈话非常愉快。
其实说到底,我只是很享受和女儿的每一次交流,而作为一个父亲,我真心希望文字和写作不仅仅是女儿学习道路上量化为成绩和分数的工具,而是成为陪伴她一生,给她力量的朋友。
再过几年,我希望能在异乡的家里读到她的亲笔信;也希望有一天,她能在翻阅当年的文字时,找到过去的记忆和感受。
没想到,在这个父亲粗犷的外表下,还藏着这样一颗细腻温柔的心。用心和孩子沟通,会让很多问题更容易解决。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努力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