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素在哪些食物里含量多,并没有确切的答案。
因为正常的食物中本身不会存在黄曲霉素。黄曲霉素其实是黄曲霉产生的化学物质,所以只有被黄曲霉污染的食物才会存在一定的黄曲霉素,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发霉食物。
日常生活中易被黄曲霉污染的食物包括玉米、花生、小麦、坚果,还有动物内脏及咸鱼等。由于保存不当,比如将这些食物放在湿度较大、温度较高、不通风的地方,就容易引起黄曲霉滋生、繁殖,使食物中出现较多的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aflatoxin),又称黄曲毒素,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由黄曲霉及寄生曲霉等几种霉菌在霉变的谷物中产生。
菌落正面色泽随其生长由白色变为黄色及黄绿色,呈半绒毛状。孢子成熟后颜色变为褐色,孢子表面平坦或有放射状沟纹,孢子反面无色或者褐色,分生孢子头呈疏松放射状,继而为疏松柱状。制片镜检观察,可见分生孢子梗很粗糙。顶囊呈烧瓶形或近球形。分生孢子在小梗上呈链状着生,分生孢子的周围有小突起、球形、粗糙。
容易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有:花生、玉米、稻米等谷物,一些富含蛋白质和油脂的食物等。凡表面上长有黄绿色霉菌或破损、皱缩、变色、变质的谷物都有可能被黄曲霉毒素污染,在食用前应仔细挑选。花生对黄曲霉毒素的敏感性很强,如果发霉了,洗得再干净也没用,一定要扔掉,而且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黄曲霉毒素生长的会更快。而在收获、贮存粮食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发生霉变而遭到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尤其是在夏天雨季。
此外,谷物表面上长有黄绿色霉菌或破损、皱缩、变色;花生轻微变黄甚至发黑、味苦;甘蔗颜色略深,呈浅棕色,有暗灰色斑点,闻起来有霉味或“酒糟”味;红薯表皮会呈现褐色、有黑色斑点或干瘪多凹,薯心变硬、发苦。这些迹象都表示食物已经霉变了,要及时扔掉,家里的动物也不能再食用。
而像一些筷子、菜板等厨具的裂纹中也容易藏匿食物残渣,让黄曲霉菌有机可乘,因此清洗时应先泡一泡,软化上面的食物残渣,洗后还要沥一下水,放在干燥、通风处晾干。
而且黄曲霉毒素的稳定性很强,一般的温度很难将其杀灭,在100℃的温度进行20小时的灭菌也不一定能将其彻底去除,所以霉变的食物一定要扔掉。
黄曲霉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最喜欢在果仁和含油的种子内生长,尤其在花生等坚果中多见。它通常喜欢“亲近”以下四类食物:
1、坚果类:花生、核桃、瓜子、开心果、榛子、松仁等。当你发现花生、瓜子、榛子、松仁等果仁轻微变黄甚至发黑、味苦,皱皮变色,看起来有霉变之嫌时,很有可能已被黄曲霉毒素所污染,一定要丢弃。如果花生有芽了,也不能吃,黄曲霉毒素在花生受潮的情况下生长更快。
2、谷物类:玉米、大米、大麦、小麦、豆类。凡表面上长有黄绿色霉菌或破损、皱缩、变色、变质的谷物都有可能被黄曲霉毒素污染,在食用前应仔细挑选,剔除霉变粒。
3、粮油制品:花生油、玉米油。生产企业如果没有严格挑拣原料,使用霉化的花生、菜籽、玉米等生产食用油,或没有采用精炼工艺或工艺控制不足,都有可能造成黄曲霉毒素超标。
4、家庭自制发酵食品:腐乳、黄酱。食品工业生产的酱、酱油一般不会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污染,而家庭自制的发酵食品则容易被污染。
扩展资料:
黄曲霉毒素在自然界中多来自于谷物、坚果中的霉变成分,被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在自然界所有物质中毒性名列第一。黄曲霉毒素共分为17种,其中致癌作用最强的是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是是砒霜的68倍。
黄曲霉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6℃—28℃,温度越高,黄曲霉菌生长越快,而一旦在温度28℃—33℃、湿度80%—90%的环境中,黄曲霉菌很快能分泌毒素。所以说,这种毒素适宜在温度高又非常潮湿的南方生存。另外,黄曲霉毒素的稳定性很强,一般温度难以将其杀灭,即使用100℃的温度进行20个小时的灭菌,也不一定将其彻底去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曲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黄曲霉毒性是砒霜的68倍 黄曲霉毒素藏在哪儿【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