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很多家长觉得很难和孩子沟通,没说几句就生气了。
“你怎么这么无知!”
“你说不行,就是不行!”
............
而这个时候,孩子要么大哭大闹,要么蹲在一旁郁郁寡欢。
最后孩子和父母的隔阂越来越大,越来越内向,越来越叛逆。
父母应该为这个后果承担很大的责任
一、学会倾听
孩子回家放下书包,跑到厨房对你说:“妈妈,妈妈,我上体育课后,发现手套不见了。”
错误示范:妈妈头也不回地不停地搅拌着这个锅里的菜,说:“怎么回事?你仔细看过操场了吗?问学生有没有看过?你跟你老师说了吗?”
孩子忙解释,“我记得我放书包里的东西,一眨眼就找不到了….”
孩子有点生气了,喊了一声:“妈妈,你别说了!”然后气冲冲地走了。
妈妈还在那里唠叨,“我说你是为你好。”
正确示范:一边做饭,我妈一边歪着头回应“哦?”
孩子看到了,引起了妈妈的注意,就继续说:“我放在书包旁边了。”
母亲继续做饭,只是把身体微微向孩子靠了靠:“哦,我明白了。”
“是的,我怕丢,就用书包压着。要不我明天再去健身房问问我爷爷,说不定他找到了。”
妈妈马上点头,“嗯,是的,我觉得这个方法可行。”
技巧:当孩子和你交流时,注意倾听,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如果他们太忙,他们可以用简单的“哦”、“嗯”、“嗯?”来回应。
孩子在和你说话的时候,往往会整理自己的思路,最终找到一些解决的办法。
第二,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错误示范:女儿最好的朋友转学了。回到家,她沮丧地对爸爸说:“今天花花转学了。她要去一所国际学校。”
爸爸安慰道:“没关系,你们班还有那么多同学。”
听到这里,女儿有点不高兴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爸爸试图继续安慰女儿:“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你很快就会找到新的好朋友。”
但是女儿一点也不开心,甚至有点生气。
正确示范:爸爸听了这话,同情地问:“啊?妞妞转学了。你们这么亲,一定很难过吧?”
“对,对,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爸爸继续回答:“我知道,你们平时一起放学,一起上英语辅导班,关系特别好。”
女儿也回答:“是啊,看来以后只能在辅导班见面了。”
爸爸连连点头:“可以,你们可以用英语交流。”
女儿有点激动,摇着拳头说:“那也不错。我会让她告诉我她的学校是什么样的,看看她的英语是不是比我的好。”
技巧:我们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她的感受,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要学会感受他们的感受,让孩子知道我们理解她的感受,甚至可以描述她内心的感受,让孩子真正得到安慰。
三。当孩子提出要求时,不要直接拒绝
儿子拉着妈妈的脚央求道:“妈妈,妈妈,你也给我买个手机吧。”
错误示范:妈妈直接说:“小朋友,你要什么手机!”
“我们班明明有手机。”
“那是因为他家和学校太远了,他妈妈想用手机联系他。”没等儿子打断,母亲继续说道:“我给你买了手机,你就天天拿着它打游戏。不仅对眼睛不好,学校也不允许!”
儿子没有就此罢休:“我要,我要!”
妈妈有点不耐烦了:“别吵了,没得商量!”
儿子生气了:“妈妈,你真讨厌!”
妈妈也生气了:“你这样跟大人说话?书都白读了!”
正确示范:妈妈蹲下身子,看着孩子说:“你要手机吗?”
孩子小心翼翼地说:“我们班,聪聪有手机,他在我面前炫耀。我也想要一个。”
妈妈回应道:“是啊,要是我手里有个手机该多好啊。”
儿子主动接过,说:“对,对,里面有很多游戏!”
我妈继续说“哦,游戏多吗?但是玩游戏会伤眼睛。别的看不出来,老师会讲。要是有个不伤眼睛的手机就好了,老师也不会说能变大变小。”
“是的,我以后一定要当发明家,发明一个这样的。”我的儿子在那里开始怀孕。“算了,我还是先不要手机了。雷蕾也有手机,所以被老师没收了。”
技巧:好的感觉会导致好的行为。在回应孩子的要求时,首先要学会接受孩子的观点和感受。不要急着用“真话”甚至刺耳的话来拒绝孩子。
相反,如果你先满足孩子的欲望,再通过一些夸张或幻想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觉得父母理解他的时候,他会更容易接受来自父母的“拒绝”。
不管孩子是吃不好还是爱咬人打人,家长用吼、打、威胁都解决不了问题。最多可以算是“武力镇压”。
我们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懂事。其实更“无知”的是我们。如果我们不能“读懂”自己的孩子,又如何“教育”好孩子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