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攀比无处不在。从玩具、文具、衣服,到手机、平板、自行车、出国旅游。有些比较是无害的。但是有些比较,会让父母很烦,甚至会带来压力和心理负担。如何引导孩子不要攀比?
首先,家长要避免误导孩子,让孩子产生错误的信念。很多孩子的攀比都是从父母有意无意的误导开始的。
比如父母看到什么东西,就对孩子说:“嘿,我觉得谁看到那个谁就有这个东西,我给你买一个吧。”父母的本意是出于爱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但这种信息可能会对孩子形成一种“别人有我也要有,别人有我也要有”的心理暗示。
不经意的误导通常体现在:每当孩子有需求和要求,父母都会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我所有的愿望都会实现”的信念。然后,当他面对一个别人有而他没有的新物品,或者其他孩子有一些不一样的体验(比如看一场儿童剧,或者去某个国家旅游)时,他就试图得到对方的物品或者体验。其实这是由于父母的误导,导致孩子爱攀比。
第二,父母要适度满足,不要让孩子渴望匮乏。
前面我们提到,面对孩子的需求和要求,家长不要过分满足,纵容孩子形成攀比心理。同时,家长要掌握一个度,适当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如果孩子想要的总是高不可攀,渴望的总是高不可攀,很多东西从来没有拥有过,太多的东西从来没有经历过,那么孩子在心理上就会处于“匮乏”的状态。
一个需求贫乏的孩子,总是充满渴望,总是羡慕嫉妒别人——因为他“没有”,“很少得到”。那么,这样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盯着别人有什么,更容易产生攀比之心。他可能没有小伙伴们有的,但他一定会在其他方面找到平衡,攀比,努力超越对方。比如一个总是没有新玩具的孩子,可能是班上经常带新玩具的同学最羡慕的。他可能会结成帮派,通过好友数量互相攀比。我身边有个孩子,他家从来不给他买新文具。他总是和别的孩子比较去过哪里玩,吃过什么好吃的。
第三,家长要善于鼓励和引导孩子去看内在。
攀比的心理有些是出于好奇,更多时候是来自内心的不自信。所以,家长要善于在平时鼓励和肯定孩子,看到孩子的优点和闪光点,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当一个孩子能够正确恰当的评价自己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自己有什么而看不起自己,也不会因为自己没有别人有的东西而看不起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引导孩子的注意力从物质的东西和别人的评价转移到每个人的长处、优点和美好的品质上来。这些都是里面比较重要的东西。比如孩子有了新书包,看到别的孩子有别的款式,他也想要。除了和他约定什么时候能拿到新书包,还可以及时找机会肯定他的优点。“你很擅长骑自行车!即使没有新书包,你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孩子!”
四。父母要以身作则,避免营造容易滋生攀比之心的环境。
有些父母本身就有拿自己和别人比较的习惯,比如长相,配饰,车子,房子,职位,收入,工作等等。他们在家里经常有各种言行。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会导致攀比的问题。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复印机。孩子往往会跟随父母的性格、态度和生活方式。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爱虚荣的父母通常会养育虚荣的孩子;太在意别人眼光的父母,通常会带出了活在别人世界里的孩子。然而,一个坚强自信的父母必然会养育出一个冷静的孩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