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个爸爸妈妈问:我的孩子在学钢琴(还有围棋、舞蹈、唱歌、画画、奥数等。),学着学着不想学。我应该允许他放弃吗?
我的回答是:允许孩子放弃,不要强迫他们坚持。
坚持不喜欢的东西,真的有意义吗?在父母的字典里,有几个关于孩子性格的词特别受关注:坚忍、坚韧、坚定、坚持、克服困难。而与他们直接相对的,是“半途而废”。
成年人最担心的是,如果让一个孩子放弃一次,以后他所做的一切都会半途而废。
其实每一个要求孩子把一件事做到最后的爸爸妈妈都知道,当孩子已经失去兴趣的时候,这种坚持就会成为孩子成年后的一件痛苦的事情。甚至每一次的坚持都要通过父母的严格要求,逼迫,殴打来实现。
这不禁让人疑惑:既然痛苦,那坚持的意义何在?
努力的结果就是努力,在痛苦中坚持才有意义。但显然,对于很多想要放弃一定学习兴趣的孩子来说,努力是永远不会发生的。真相是苦难无边,因为他已经对这件事失去了兴趣。
当需要内在动力支撑的“坚持”变成了没有内在动力的“煎熬”,这样的坚持是不会有好结果的,简直是浪费生命。
可能有人会说,人生怎么会这么容易呢?没有苦难你能做什么?如果不让孩子学会吃苦耐劳,那他以后吃不了苦怎么办?
真心的,我爸妈从心底里不认同这种“吃苦论”和“忍耐论”。因为孩子以后会受很多苦,我们不能让孩子不得不经历此刻对他来说完全可以避免的“苦”。
就像吃药一样。药是苦的,大家天天吃都受不了。但如果他们偶尔需要吃药,大多数人都有勇气毫不犹豫地服用。那些吃不了一点苦的大人,当然是从小在蜜罐里惯坏的,还有很多怕“苦”的。
有时,及时止损比坚持更有意义
认为不应该让孩子放弃的家长,除了担心孩子将来半途而废会学到什么,可能还有另一个不太好说的理由:
钢琴都买好了,兴趣班的学费都交了,大人小孩的时间都花了。现在我放弃了。之前的努力不都是“白费”吗?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费用,如时间、金钱、精力等。而当人们要做决定时,需要考虑未来可能的支出和可能的收益。
做个假设:
如果孩子是被迫坚持的,孩子需要继续在这件事上投入时间和精力,家长也需要继续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是我们能得到什么呢?一个很大的可能是,在坚持了更长时间后,最终放弃了。换句话说,我们可能会白白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更让人苦恼的是,孩子也失去了好心情,失去了花同样多的时间研究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项目的机会。
有些家长可能觉得,没有兴趣就可以培养兴趣。但是,兴趣是一种发生在内心的神奇的东西,没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是很难被人为“培养”的。很多坚持练琴的孩子不是大人感兴趣,而是屈服于大人的压力和命令。
经济学还有一个重要概念——“止损”。关于止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叫“鳄鱼原理”:如果你被鳄鱼咬了,如果你用手去救你的脚,你可能会再次被咬,所以唯一的机会就是牺牲你的脚来避免更大的伤害。
对于孩子的学习兴趣来说,在孩子下定决心放弃的时候,允许孩子放弃,就是及时理性地“止损”,避免更大的损失。
人生需要坚持,也需要及时后悔和放弃父母喜欢用“坚持”来教育孩子,却常常忘记后悔和放弃并不是一件坏事,有时甚至是一种必要的选择。
比如一份工作,你已经失去了兴趣,每天做起来都很痛苦。那么应该坚持还是放弃呢?真诚的父母的想法是放弃。坚持只是被卡住了。只有及时放弃,才能寻找新的机会。
再比如婚姻。一段已经给人造成巨大痛苦的婚姻,是应该坚持还是放弃?
有些人认为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应该认命,或者说既然有了孩子,就要为了孩子坚持下去。
我真诚的父母的意见是,如果有经营好这段感情的决心和方法,那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它打造成夫妻双方都想要的样子。如果既没有决心,又不知道如何去做,那还不如尽早放弃,及时“止损”,以免让夫妻双方乃至孩子的幸福随着无法挽回的婚姻“沉沦”。
坚持是勇气,是遗憾,是放弃,但却是智慧。
如果我们一味地要求孩子“坚持”自己并不真正喜欢的事情,绝不允许孩子后悔和放弃,那么,孩子很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做出选择的能力,以后不得不屈服于各种外界因素或压力,在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或婚姻中勉强度日。这是父母希望发生的吗?
放弃一次,孩子就真的会做什么都半途而废吗?那么,如果让孩子放弃,真的会出现每次学东西都半途而废,坚持不下去的情况吗?真诚的父母认为,这种事情要看父母怎么处理。
在一种情况下,父母完全有权为他们的孩子做出选择。
然后,当你发现孩子有兴趣的时候,你会打着“坚持”和“毅力”的旗号,强迫孩子坚持下去。或者看到孩子学不会这个,就赶紧换程序让孩子学。
如果是这样的话,孩子大概每次学东西都会被训练得放弃,因为父母让他学的东西并不是他真正感兴趣的,或者他本来对某个项目感兴趣,但是对它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不允许他后悔和放弃,所以他产生了抵触情绪,对学习任何东西都失去了兴趣。
另一种情况是父母引导孩子做出选择。
在选择兴趣项目之前,家长首先和孩子讨论他是不是真的感兴趣,感兴趣到想报班(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通过仔细观察来确认孩子的兴趣)。并且跟孩子说清楚,报班是需要时间、金钱和精力的,所以如果你确定要坚持,我们就报班。如果不确定,可以考虑一下再做决定。
如果孩子决定去上学,那么在开始学习后,家长要避免将原有的兴趣转化为压力,比如在孩子不愿意的时候强迫孩子练琴,或者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总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家长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不匹配。总之,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水平自由快乐地学习,避免用各种“强迫”和“不满”干扰孩子的学习进程。
有了这个选择,大部分孩子都能坚持很久,甚至一直坚持下去。
当然,即便如此,也会出现孩子想半途而废的情况。这时候,家长需要和孩子讨论为什么要放弃,在确定孩子决心放弃的情况下,接受孩子的选择。
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一个成年人不可能为自己做所有的选择。不管他是对是错,不管他喜不喜欢,他都能坚持下去,何况是一个正在学习成长的孩子。
这样一个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孩子“选择能力”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不管孩子坚持与否,他的选择能力其实已经得到了锻炼,他会明白:
在你做出选择之前,你需要确定这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在你决定放弃之前,你需要确定自己是情绪低落,还是有点困难,还是真的已经失去了兴趣;
我们每一次的选择都要付出相应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每一次的选择都需要谨慎。
慢慢培养孩子的选择意识。他下次做任何选择的时候,都会更加理性和慎重,不容易让他看到自己想学的东西都半途而废。
我们自己的经验是,孩子的“兴趣”和“选择”受到父母的尊重,他会更愿意把更多的努力放在真正有趣的事情上。这是一个良性的互动过程,效果比强迫孩子坚持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要好得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