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你对孩子的爱是滋养还是束缚?给孩子的爱我觉得往往是一种羁绊。给一个孩子他需要的爱是营养。 “爸爸、妈妈、奶奶、爷爷都是弟弟,只有爷爷奶奶才会想起我。”
“我只有在爷爷奶奶家最舒服。"
通过儿子姑姑的留言,我听到了儿子在爷爷家的“吐槽”。
苦恼、烦恼、悲伤、怀疑...各种情绪铺垫。
回想这段破碎的日子,老板一直要求住在外婆家,显然对我有些疏远。我一直觉得他总是往外婆家跑,是因为外婆家有人帮他梳洗。他不愿意回家,因为他很懒。
所以,有时候我逼他回家,怕孩子被老人惯坏。然而,我的“强势来袭”却事与愿违。孩子们因为害怕而呆在家里,但大多数时候人们都不在。
更重要的是,我以为我在付出“爱”,孩子却在接受“偏心”。
好几天了,很难摆脱自己的情绪。痛苦的反思,和朋友聊天,写日记,梳理……这两三天我一直纠结在这种情绪中。我终于看到了拆散我和孩子关系的“真凶”。
恍然大悟,深深地感受到做母亲,养孩子的不易。我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和清醒。亲子关系出现裂痕,凶手往往不是一个人,往往是“团伙作案”。
嫌疑人一:用力过猛。
我大哥五岁。我觉得他这个年纪应该有一定的责任。至少他可以自己洗澡,收集玩具,自己穿衣服。所以在这几点上,我一直很严格。
孩子已经好几次不情愿了,比如他会说:
“妈妈,为什么哥哥不用自己收集玩具呢?”
“妈妈,为什么我弟弟不自己洗?”
而我执着于制定规则,只关心我的孩子是否履行了这些要求,完全忽略了我孩子的声音:
“妈妈,你为什么只问我,不问我弟弟?”
“妈妈,我今天想偷懒。我不想每天都这么拘束。”
“妈妈,你这样对我,难道不爱我吗?”
嫌疑二:把老大当大人,把老二当小孩。
仔细回想,我对两个孩子的感情真的不一样。我总是对老板提很多要求,说话板着脸。我不允许他越雷池一步或走得太远。对于二胎,你真的把他当孩子,允许他到处玩。
其实两个孩子相差两岁多而已。大哥虽然是哥哥,但还是个孩子。
我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总是不自觉地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要求老板。这些态度反映在我生活的每个角落。
疑点三:家庭成员分离。
老大是爷爷奶奶带大的,老二是爷爷奶奶带大的。
所以,老人对待孩子的态度会特别明显,总是很欣赏自己养大的这个孩子,这一点可以从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中流露出来。
孩子超级敏感,所以得出结论:“爸爸妈妈奶奶爷爷都是弟弟,只有爷爷奶奶才会想到我。”这样的总结。
不得不说,孩子们说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父母往往用脑思考,心却是盲目的。我们没有给孩子精神营养,亲子关系必然会出现裂痕。
心理学家林博士提出儿童成长需要五种心理营养。
孩子内心贫穷还是富足,亲子关系亲密还是疏远,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
无条件接受(0-3个月)
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0-3个月)
安全感(4个月-3岁)
肯定、表扬和认可(4-6岁)
学习、认知、模型(6-7岁)
虽然每种心理营养都有特定的年龄阶段,但林博士强调,如果不是一开始就给孩子吃,心理营养是可以随时开始的。
改变永远不晚。现在就开始沟通改变吧。
1。向孩子示爱。
反思这几天,心中升起对孩子无限的爱。我想我和我的大儿子需要一个独处的时间来表达我们的爱。
放学回来的路上,我对孩子说:“你是我和爸爸的第一个孩子。你对我们非常重要。通过你,我的母亲知道如何做一个母亲。所以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好,因为我们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
“你和你弟弟相差两岁。是因为每个时代都有要完成的事情。爸爸妈妈爱你,永远不会变。”
我还告诉他我怀他的时候他是怎么在我肚子里动的,我是怎么喂他的,还有我爸爸、奶奶、外婆等家人对他的到来是多么的兴奋...
孩子听得很热情,一直让我多说。在这些他已经忘记的画面里,有我们对他深深的爱,他现在一定感受到了。
2。放下是非,关注人。
表达给孩子之后,还是要做一些心态上的改变。我看到家是一个谈情说爱的地方,规则要以爱为基础。
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和孩子保持同频,放下是非和判断,用爱定规矩,避免矫枉过正。
3。通知全家,真诚沟通。
对于混养家庭来说,影响孩子的不仅仅是母亲,还有整个家庭的努力。
调整好心态后,我和孩子的父亲以及两边的老人进行了沟通。他很平静的给他们讲了自己孩子的现状,以及我们存在的一些问题。大家也表示理解,以后要注意。
通过这次风波,我深刻认识到,我们父母以为的“对他好”未必真的对他好。
正如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
每一刻,当你看到一个孩子的时候,你也看到了自己;
你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考验自己。当我们的父母是对的,我们的孩子自然也是对的。
请深刻审视自己。给孩子的爱我们认为往往是一种羁绊。给你的孩子他需要的爱是营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