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在参加兴趣班的话题上,身边的家长基本上是三大阵营:鸡血、佛系、摇摆。你应该让他们围着我转。我的一个女朋友就有这些典型代表。
鸡血妈妈A的女儿5岁,周末需要连续赶五节兴趣班。往往她的午饭需要在车上解决,午睡也是在车上休息。在工作日,我晚上努力工作。可以说全家人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兴趣班了,还要到处参加比赛。
佛妈B的儿子4岁,完全放手。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报名任何兴趣班。她在同事朋友中是个“异类”。经常有人善意地提醒她,以后会后悔的。
然后很大一部分都在像我闺蜜c一样荡秋千,前几天看到A的朋友圈,她女儿去青岛参加平衡车比赛,摔倒了继续爬起来参加比赛,最后获得了团体第三名。她想到了4岁的女儿,遇到困难就哭,就放弃。她立刻觉得“运动真的能锻炼她的意志”,觉得有必要给孩子报兴趣班。
然而过了几天,她又会动摇。原因是看了B的朋友圈,她儿子在家琢磨,根本没推。他甚至对阅读和数数产生了兴趣,觉得也许自己不必对上课感兴趣。家里创造条件也是可以的。
毕竟兴趣班需要的财力、交通、时间成本还是很大的,她要求自己不能像A一样,对孩子没有任何生活。
他们都和我在一个组,经常讨论兴趣班的话题。他们也会在争论或者焦虑的时候@我,让我参与他们的讨论。而我,则非常不适合微信聊天。我喜欢把“来龙去脉”说清楚,而不是绝对的“非黑即白”。所以答应他们在公众号分享我的策划思路。
0~3岁:早教不等于早教班,拓展可能性
早教选班这个话题之前已经讨论过了,今天就不多展开了。有兴趣的可以戳->早教值得去吗?不去早教真的不是钱不好。
下面是我对“可能性”的理解。比如很多家长会在孩子3、4岁的时候就开始考虑让孩子学一门乐器,然后按照最火的报班。乐器怎么选暂且不说,我见过大部分家庭的启蒙断层。
很多家庭在孩子小的时候基本没有音乐环境。试想,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体验过音乐的美,或者基本上没有过“耳启蒙”。需要报兴趣班的他,如何能立刻爱上音乐?
任何学习都是开头难,但能让孩子坚持下去的,是他在生命之初所经历的美好,以及那些闪闪发光的回忆,会让他们比其他孩子更愿意坚持下去。
这是三岁前的关键。睁开眼睛,不要用我们的认知去限制它,在每个家庭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多的给孩子展示世界上的选择。而且永远记住,早教不等于早教班。我们可以选择带孩子去上音乐早教班,但也可以在家里营造音乐环境。
让孩子看到世界的多样性。见过世面的有世界观,见过行情的有兴趣。
3~6岁:学会选择,积累“做出来”的感觉[h/]
一个“见过行情”的孩子,到了3岁基本就会表现出自己的爱好。这些爱好可能是孩子自发产生的,也可能是其他好朋友做的。所以在这个阶段开始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报兴趣班。孩子要上课,其他孩子也在上课。
今天不想说的是我报兴趣班的年龄。我们现在在网上搜索就能拥有这样的信息,但它并不具备解决我们根源焦虑的本质。不管我们报一个、两个还是全部,我们还是会想:够不够?这些够好吗?
这样的状态本身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可怕的循环。我们开始用“做什么”和“做多少”来定义我们和孩子的生活质量。
所以为了弥补心中的焦虑,我们会一直跟风去报兴趣班,而孩子会一直半途而废。折腾了几年,很多家长开始彻底放弃。“我试过了,但是我的孩子不感兴趣”。
这是一种可怕的“列表式”育儿方式。我们把育儿变成了在纸上完成小任务,认为如果任务被勾掉就好了。我在纽约学习的教授说,我们应该永远记住,我们在养育一个人,而不是一个人在做什么。
所以,不要只盯着一个兴趣班,或者其他孩子参加的兴趣班,多想想现在给孩子的经验如何帮助他们建立那些“做人”的品质。这些都是未来最关键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然后就是我和孩子一起学习如何做出选择,帮助他们积累“做出选择”的信心。
3岁前就被开启可能性的孩子,在这个阶段肯定有很多很多兴趣班要上。这时候不要大喜过望一下子一个一个报名,也不要总是一击即中。而是花时间去倾听孩子想去的理由,帮助孩子分析自己的情况,评估这些兴趣班的特点,和孩子一起做出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教给孩子一种终身的技能。“不是别人都做到了,我们必须做到。即使我们的选择最终和别人的一样,但我们知道我的选择动机来自于我自己”。
当一个孩子越来越清楚如何做“我”的决定,当他长大后,他会更清楚地发现自己内心的爱,而不是被滚滚的水流推开
做出选择之后,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支持孩子,让他学会做。这并不是说孩子一定要考个证,在竞赛中拿个奖,而是要让孩子认真对待学习,让孩子感受到“过程可能很艰难,但坚持会有很多回报”。
我知道大家都很焦虑。现在很多所谓的“敏感期”、“窗口期”好像都错过了,好像孩子再也学不会了。但对我来说,贪多嚼不烂。而不是上10节兴趣班,弄得全家疲惫不堪,孩子总是半途而废。我更愿意在一个阶段和孩子一起负责任地挑选一两个,让他们真正沉下心来好好学习,支持和鼓励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
如果你在3岁之前随心所欲地体验理解,那么3岁之后你需要培养的是你对学习的态度和培养学习的能力。有态度有能力,只要以后想学,什么都学不好。那些现在看似“失手”的,在未来会变成“加速度”。
6岁+: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也可以做自己不那么喜欢的事
小D还没到上小学的年龄。我现阶段有点“纸上谈兵”,只能说是我目前的规划设想。我觉得放学后的孩子应该是很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并不是像上一阶段那样冲动的爱好。所以我会尊重小D,给她足够的权力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兴趣班(不管“有用没用”)。
同时我会结合小D的选择再建议一个兴趣班。这个兴趣班会和小D自己喜欢的兴趣是互补的。比如小D选钢琴课,那么我会给小D选足球篮球之类的兴趣班,钢琴安静,是个人活动,而球类运动更侧重于运动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给她的选择”,是希望她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就能意识到,学习灵活性比擅长更重要。在我的人生中,会有太多的事情让我们不敢一开始就承诺,但是一个有学习弹性的人,可以把之前的经验整合起来,让他有能力也有意愿去做好那些“第一次”。
喜欢是一种动力,责任也是一种动力。能够做好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能力。谈到兴趣班的选择,我也知道分享一篇关于每个阶段孩子能学到什么的文章会更受欢迎,也是最简单不会错的。我这样的分享一定是不讨好的,“又臭又长”。看完了还没告诉你孩子能学到什么?
但是育儿本身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模板。小D参加什么兴趣班,坚持还是放弃?放在其他孩子身上没有参考意义。唯一的参考意义就是选择背后的原因。
我的这些想法一定是对的吗?不一定,因为需要时间检验。
但是当我写下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的时候,我是肯定的,并且坚信这是对的。“我对自己的育儿选择负责。也许没有一个是完美的,但都是我深思熟虑的结果。发现不对劲怎么办?啊,没关系。我从小D开始。
我想,这是我最想传递给女儿的品质。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人生总会有B计划。我们在每个阶段积累的核心能力和思维模式,可以让我们走得更远,走得更稳,更有信心!
大J咿呀学语
微信又改版了,很多朋友找这个公众号会比较困难。其实已经很难了。经常会在一周前收到一条信息,底部写着“刚刚看到这篇文章”。
所以我今天想提醒大家,记得使用公众号“星”或者“顶”功能,这样你我才不会失去联系。下面是怎么做的。三步就ok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