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孩子立规矩

怎样给孩子立规矩,第1张

怎么给孩子树立规矩

没有规则就没有方圆。父母如何给孩子定规矩?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有礼貌的孩子?如果要给孩子立规矩,就要把握好这些平衡。

父母有时候会摇摆:给孩子制定什么样的规则才不会管教过度?哪些要求是合适的,哪些要求实际上是纵容孩子的?我们需要做的是用爱和耐心慢慢找到一条适合孩子的路。

甲部分

0~6岁:孩子能接受哪些规则?

我们不能对9个月的婴儿和6岁的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0~6岁,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能接受哪些规则?

0~1岁

规则的建立,从生活的常规开始

从出生开始,宝宝就会得到父母和家人无微不至的爱。爱就是付出,允许,包容,接受,一切都是无条件的;我也会看着父母摇头说“不”,感受到规则的存在,意味着一些约束,一些拒绝。

表面上看,爱和建立规则似乎是对立的。但对父母来说,规则是出于爱而制定的;对于孩子来说,爱的滋养所奠定的情感关系是建立规则的前提。只有爱和约束,才能让规则不影响和约束身心的发展。

对于0~1岁的宝宝来说,最重要的规则就是父母要在养育宝宝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建立基本的生理习惯,包括多长时间喝一次饭,多长时间安静地睡觉,养成排便习惯。

家?规则?想要吗?点

●宝宝哭闹时,要通过满足他的各种生理需求,帮助他建立安全感;当他心情好的时候,可以帮助他发展各种感官、运动协调等能力。生活规则的建立需要灵活性。

●营造安全环境。宝宝不能什么都往嘴里塞,也拿不到不准动的东西,再生气也不行。

●在这个阶段,适用规则的权力掌握在照顾者手中,所以家长要明确孩子的成长需求,了解孩子的成长表现,通过行为观察来决定发展什么,停止什么。孩子是在被动的情况下被家庭影响和教育的。

●在建立规则的时候,家长和家庭要有统一的态度,坚持一致的做法,这样才能在孩子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按照要求去做。

●当宝宝表现良好时,父母可以表现出微笑、拥抱和喜悦的表情,这样宝宝会得到积极情绪的回报。

1~3岁

从初次见面对错到刻意对抗!

孩子两岁左右,真正的规则制定才开始。2岁的宝宝不会一直自由地“为所欲为”。从成长的角度来看,遵循自然的“快乐原则”迟早会受到规则的挑战。此时,父母应该告诉宝宝如何做事,为了巩固宝宝的适应行为,也应该告诉宝宝一些简单的道理,让宝宝先知道自己行为中的对与错。

2岁的宝宝已经能够通过大人的言语和表情对事物做出初步的判断。比如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宝宝开始尝试最初的困境。遵守规则,忍受束缚带来的痛苦,还是随随便便,拒绝束缚——婴儿需要做出选择,因为他们已经进入了辨别好坏、建立规则的年龄。

家?规则?想要吗?点

●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学会自己穿衣吃饭,在父母的帮助下完成洗漱,收拾玩具,模仿大人的礼貌称呼,与朋友取得联系,一起玩耍。

●明确告诉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你的判断是最好的指导原则。比如他拽小猫的尾巴,你要把他的手拿开,看着他的眼睛说:“不行,小猫会疼的。”

●这个阶段的宝宝要学会体验、忍耐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他发脾气,到处扔积木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先让他冷静下来。暴风雨过后,冷静但坚定地告诉他,现在就捡起所有的积木。你可以帮忙,但是宝宝必须做他该做的事。

●鼓励:采取明确且立竿见影的奖励,可以是食物、玩具或口头表达。

3~6岁

坚持原则与灵活性和创造性相结合

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得不接受约束,被要求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这就导致了一系列与自己快乐舒适的人性的冲突。

在宝宝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他有时能听从父母的劝告,但也常常表现出另一种行为——不听话或顽固抗拒。即使你很听话,也会时不时的发泄,耍点小脾气来表现自己的不情愿。在行为上,孩子还远远不能有意识地约束自己。

在这个阶段,宝宝往往分不清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已经知道的也可能是错的。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受自己情绪的调节,所以往往“不讲道理”。

家?规则?想要吗?点

●在孩子明知故犯的情况下,允许孩子有一个发泄情绪的过程,坚持原则和灵活处理相结合。

●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需要一点责任心的事情,有能力就鼓励。

●珍惜和接纳孩子偶尔的愧疚感和羞耻感。惭愧是一种积极的力量,有助于你以后遵守规则。

●适当使用评估。不是针对人,而是针对一种具体的行为,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行为,逐渐内化各种规则,形成道德感和美感。

●鼓励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的;可以马上做,也可以推迟做(约定在以后某个特定的日子补上),但是要明确承诺,并且信守承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通过承诺建立信任的。

B部分

4个系列样本:当系列规则正在进行时

无论是宝宝长时间的哭闹、撕咬、抓挠,还是幼儿吃东西的习惯,抑或是上幼儿园后的新烦恼,有时父母的意愿会偏离孩子实际学到的规则。

一个乖孩子的一天生活

旁白:晨阳的妈妈,她的孩子5岁了

晨阳是个很好的男孩。他能很快学会并遵守家庭的规则。小时候读《孔融让梨》给他听,他都会先把新出的好吃的分享给大家。

自从晨阳上了幼儿园,家里就有了很多规矩,比如:早上七点闹钟响,你就得起床,不分春夏秋冬;放学回家不能马上看电视。你必须先完成幼儿园作业。每天晚上看电视是19:00到20:00;你必须在晚上21:00关灯睡觉。

如果杨晨能按照上面的时间表完成,我会奖励他一朵小红花。收集足够多的小红花,奖励你去公园玩一次;集齐20朵花,奖励故事书1本;30朵花可以买一个玩具。

专家评论

要建立规则,规则不仅因年龄而异,也因人而异。对于一个温和、顺从、宽容的孩子,不要过分强调自尊,而要让他知道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如何在伙伴中争取话语权,如何面对攻击保护自己。不同气质的孩子需要不同的规则,人格下的规则有实际意义。

关于奖励,晨阳家长的做法是精神加物质。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很难达到频率要求,因为他们的注意力、耐力、毅力等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建议将频率减半。另外,奖项也值得考虑。去公园,读童书,是孩子童年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因为孩子收集不到相应数量的小红花就剥夺。

好习惯自然演变成规则

旁白:陈宝的妈妈,孩子17个月大

在我家,没有刻意的家规,有些习惯自然而然就成了规矩。

例如:

从小到大,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洗脸,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大约10个月,他每次玩玩具,都会在篮子里装满玩具。之后大人会教他把散落的玩具一个一个的拿回篮子里,让他养成自己收拾东西的好习惯。但通常他都是这时候做,一转身就把篮子里的玩具全倒出来。

11个月大。爷爷下班回来,我会对宝宝说:去给爷爷拿拖鞋。说了一两次之后,每次听到门铃响,他都会跑去跟爷爷打招呼。1岁左右,让他不要撕书,不要打人,但好像并不总是听话。

他撕书的时候,我会用一个玩具或者一个小故事或者图片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当他打人的时候,我会摇着头对他说:“不,不要打人,会疼的。”让他知道他这么做的时候会是什么感受。

专家评论

陈宝的做法让好习惯自然演变成规则。例子中,妈妈的要求基本符合宝宝的心理发展水平。这一点可以从陈宝在不同时期的行为基本都能符合要求来证明。

让10个月左右的宝宝“收拾”玩具还为时过早,因为他还不知道“篮子”里外的区别,不知道拿出来放进去的意义。让我们和他一起玩打包游戏。我们还可以看谁收拾得更快,先把玩具放进篮子里。

去过的人的经历靠谱吗?

旁白:陶涛的母亲,她的孩子已经2岁了

没有规则,就没有方圆。我家宝宝半岁前,经常喜欢被抱,不抱就哭。婆婆说哭的时候不能抱,这样陶涛会越来越娇气。于是我和家人商量,在她哭的时候,大家先不要急着抱她,让宝宝明白,不是所有的要求都可以靠哭来获得的!果然,宝宝后来的情况明显好了很多。

专家评论

孩子适应规则需要一个过程,而制定规则的大人早已完成了这个过程。在规则面前,两者显然不是一个级别的。如果我们制定规则,把自己的身心暂时“恢复”到和宝宝一样的年龄,想象一下我们能不能做到,或许我们心比心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婴儿在生命的第一年需要被抱着。第一,它们不能自己动,活动范围小。当它们被握住时,它们可以看到和触摸到更多的物体。更重要的是,婴儿需要皮肤亲戚来传达他们的感受。哭,但不可能马上得到回应。这似乎是一种艰难的剥夺。此外,婴儿没有威胁父母。为什么父母会选择“对抗”?

至于“宝宝后来明显好多了”的结果,可能是宝宝不再使用规则下的自然表达,在她需要的时候减少了她的要求——因为她的哭闹没有被接受和忽略。

总之,当宝宝哭的时候,他是在告诉你,他有需要。

即使你不知道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要试着抱着他散步,然后喂他,或者唱歌给他听,让他有安全感。

代代相传的育儿观

旁白:燃烧的母亲,孩子4岁了

因为我不是全职妈妈,和老人住在一起,慢慢养成了一些坏习惯。比如吃饭的时候喂,玩的时候吃;爱吃零食;看电视就是一整天之类的。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用来约束烧人行为,锻炼他的能力:

1。尽你所能。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大人帮不了。包括洗脸洗脚,整理玩具和书籍,吃饭,上厕所等等。这个要求一付诸实践,我们就发现,燃烧每天都变得越来越高效。现在4岁了,他可以自己穿毛衣了!

2。吃饭前半小时内不要吃零食,吃饭要小心,不要看电视,边玩边吃。

3。每天看电视不超过半小时。

达到以上三点并坚持一个月时奖励。坚持不了就警告。不排除惩罚和体罚。体罚不应该频繁,但必须有效。

专家评论

因为观念不同,代际之间会有一些差异。在这样的家庭中立规则中,应该特别注意一些。首先,父母不能完全否定老人照顾孩子的辛苦。其次,多沟通,让老人尽可能理解规则的含义,步调一致,避免两代人的抚养方式“背道而驰”,让子女无所适从。

燃妈先找出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规则。对于一个4岁的孩子来说,规则的内容比较合适。但是惩罚甚至体罚的方法是值得商榷的。非惩罚性积极育儿法是指我们应该尽力鼓励好的行为,而不是惩罚错误的行为。适度“剥夺”为孩子准备的利益——因为一个利益没有做到而取消它,会比直接施加惩罚更好,这是心理行为研究中公认的。

摘要

制定内部规则

●按年龄升级,不超过孩子能力的发展水平。

●根据孩子的气质而异。注意因材施教,让规则帮助孩子的发展,而不是压制。

●不要用自己的担忧和别人的宝宝来给自己的宝宝制定预防规则。因为这显然是你的需要,而不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严格的纪律往往适得其反。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下更容易逐渐接受规则。

●成长是一生的任务,幼儿期不可能一蹴而就。慢慢来。父母的责任之一就是不断重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15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8
下一篇2022-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