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护孩子逃票的家长,是如何用几百块毁掉一个孩子的

掩护孩子逃票的家长,是如何用几百块毁掉一个孩子的,第1张

掩护孩子逃票的家长,是如何用几百块毁掉一个孩子的

带孩子坐飞机,四个人买了三张票,家长带着没票的孩子进了机场。登机后,因为空妹子发现了孩子不买票的行为,原本可以准时起飞的飞机不得不让所有乘客下机再次接受安检...

这是最近几天的热搜新闻。评论里充满了嘲讽和指责。这一家被卷入“逃票”风波,机场也因为安检不严而被议论。

就在昨天,民航局昨天也及时发布回应,称家长误以为1.2m以下的孩子不用买票,不存在故意逃票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但说实话,肖邦首先想到的是那个被卷入舆论风暴的孩子。

他是怎么发现自己没有在众目睽睽之下买票的?他被全飞机的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或者被匆忙赶来的人大声训斥。

他也不会太老。正是他在课堂上被老师当众批评后可能会哭的年龄。很难想象这件事会给他造成多大的心理阴影。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家长责任的缺失,因为很多孩子占小便宜的行为,其实都是家长教育不到位造成的。

让孩子逃票,在中国并不是罕见的现象。

我见过很多家长在买票、量身高时,低声告诉孩子“弯腰”、“屈膝”;穿过地铁检票闸机,把孩子紧紧抱在身前,快速通过;

或者火车检票员来了,赶紧把孩子藏在厕所里,藏在座位底下;甚至还有逃票的家长,在孩子被检票员盘问时,装作不认识孩子,冷眼旁观……

看着孩子不情愿的表情,听着家长不耐烦的“快点,低头”的声音,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他们在课堂上被教育诚实守信的同时,却被父母牵着鼻子走,作弊逃票。

父母占了小便宜,但由于孩子内心价值观的冲突和扭曲,如何计算损失?

余说,斤斤计较,爱占便宜的家庭,是培养不出心胸宽广的孩子的。

我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

武昌的魏女士平时喜欢占小便宜。她经常从公司家里拿饮料、水果、文具,还经常向家人炫耀今天带回来的东西。没想到6岁的女儿会把这些话记在心里。有一次在她公司,女儿直接从同事桌子上拿了100块钱。

面对魏女士的质疑,女儿理直气壮地说:“妈妈,你就不能随便拿你办公室里的东西吗?”

社会学家班杜拉提出,儿童的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直接的模仿对象。

孩子会通过观察父母行为的结果来决定自己未来的行为偏好。也就是说,如果父母经常占孩子便宜,并为此沾沾自喜,那么孩子就会把这种行为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所以,为人父母一定不能掉以轻心。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不要因为那点小便宜,让孩子失去了大局。

穷是会传染的。

一个总是哭穷的家庭,很容易毁掉自己的孩子。它就像一种无孔不入的慢性毒药,无时无刻不在给孩子洗脑,最后让他们无处可逃。

有些父母特别爱给孩子哭穷,即使他们家庭条件还不错。他们常说,“家里没钱,只能努力学习挣钱”,“你知道我们多努力挣钱,你就省一点吧”,“不要和别人比。我们家比不上他们家的条件。”

这些话无形中给了孩子强烈的心理暗示:我穷,我比不上别人,我输不起。

有读者告诉我,从小父母给她灌输的金钱观念是,除了温饱,其他一系列开销都是不必要的。

所以,她不敢说她想玩的玩具,买她想买的东西,争取她应得的快乐。

当时她的同桌有一个自动铅笔盒,她特别羡慕。但是我不敢碰,也不敢问同桌借去看看。因为她怕自己弄坏了,买不起。

初中毕业后,班里的同学约好一起出去玩。她犹豫了一下,和父母谈了一遍又一遍。

我妈听说她要出去玩,先是当着所有亲戚的面骂她,说她浪费钱。说完,我从兜里掏出二十块钱给她,说:“只要十五块钱,剩下的给我。你今天已经把所有的钱都用来买肉了。”

她急得除了两块钱的公交费,一分钱都不肯花。而且我也不想再和同学出去玩了。

一花钱就有罪恶感。给孩子带来最普遍感受的是父母的哭穷。

在贫困中长大的孩子不敢吃好东西,也不敢穿好衣服。他们看到贵的东西,下意识的告诉自己不喜欢,选择便宜的。连看个电影都觉得奢侈,觉得自己是家人的负担。

我有个同学在家卖早餐。她的父母经常对她说:“我们站半个小时才挣几块钱。”于是她每花一块钱,就陷入深深的自责,觉得父母为了这一块钱,要在寒风中多站半个小时。

她总跟我说,每次买稍微贵一点的东西,我都会不安很久。当你接触到消费水平更高的人,你觉得你和他们不一样,不敢和他们说话。

还有,我去商场都不敢试衣服和口红。只有当我逛廉价商店时,我才感到安全;同事聊天品牌名都没听过,不会念,不敢说。

舍不得旅行,也没坐过飞机;和别人聊天没有话题,不会说话。

渐渐地,她朋友越来越少,见识越来越浅,自尊心也越来越低。

穷本身不是问题。怎么穷才是问题。

真正的贫穷是让孩子知道,想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即使生活不富裕也不要失去勇气;与其和孩子哭穷,不如让他过早感受到生活的沉重和苦涩,抹杀他对金钱的情感和欲望。

作家埃德加·布莱索(Edgarbledsoe)在一个故事中说,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认为自己是个‘穷人’,那她一辈子都是个‘穷人’。

这里的贫穷不仅指物质匮乏,还指生活中的压力感和不确定感。

鹦鹉螺杂志曾经发表过一篇题为《为什么贫穷像疾病》的文章来分析贫穷心理。

作者库珀今年40岁,年薪超过70万美元。他曾是一家投资银行的经理,也是杜鲁门国家安全项目的成员。

表面上看,他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他是典型的成功人士。但不为人知的是,他总是有非常强烈的不安全感,经常自我质疑,充满焦虑,害怕生孩子,因为他总觉得自己钱还没攒够。

他在文章中指出,长期处于贫困中的人,会对生活中的困难反应过度,无法考虑长远的打算,特别容易着眼于短期的事情。

美国《今日心理学》杂志上也有一篇文章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一个穷孩子很难翻身。

出生在贫困中的孩子往往会失去“安逸感”,因为他们不仅缺乏金钱,还缺乏来自家庭的认可和支持。

身处压力大的环境中,他们无论做什么都害怕犯错,害怕别人看不起。他们总是认为失去是无法挽回的。

还记得吗,在《人民的名义》里,项目总监赵把腐败的钱贴满了一整面墙,但是他一分钱都不敢花。贪污事实败露后,他只说: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怕穷!

哭穷长大的孩子,内心总有一种匮乏感,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匮乏心态”,即“越缺越在乎”。

如果从小就灌输“缺钱”的观念,孩子很可能形成强烈的“拜金主义”。他们由衷地觉得钱是个好东西,特别渴望赚钱,特别舍不得花钱,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认知判断能力。

贫穷最可怕的不是物质上的贫穷,而是陷入贫穷的思维模式。

在知乎上有一个很热的问题。提问者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孩。

她说她大学期间一直很努力,熬夜到在学校晕倒。她一直以攒钱为重,为了挣钱,她在一家酒店做服务员。而她的室友,似乎什么都不给,每天都过得很开心。

当她在一家餐厅端茶倒水只为了赚70块钱的时候,她的室友正在拍她男朋友吃法式大餐的照片。

她问:为什么女生的差异这么大?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点赞数最高的答案。答主@曾嘉列举了女生思维的几个误区:

1。我总觉得自己做了正确的事情,比如存钱,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因为我的成长环境或者我的教育限制,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这些事情是正确的。

2。我认为只要我努力,我就能立刻改变我的生活。

3。无意义的自怜。

4。羡慕别人得到的比自己多,却只是觉得不公平,而不去思考内在的原因。

这些思维方式对于从小就被哭穷教育的孩子来说是很难的。

在知乎提问的女生看到的都是钱带来的差别。她羡慕的室友的生活只是表面的。

成年人自以为是用哭穷来强调生存的艰难,却忘了一旦贫穷的种子在心里种下,人就会变得对钱非常敏感,不由自主地去思考贫富差距,陷入金钱的烦恼,变得自卑、小气、抑郁。

思维差就像遗产。不管孩子愿不愿意继承,都会刻在孩子的生命里。

毕竟身穷一时,心穷三代。

小邦说

无论是跳墙逃票被杀的父亲,还是为了掩护孩子乘机而耽误飞机行程的父母,他们都会做出逃票的选择,并不是因为穷到付不起那份机票钱,更不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珍惜金钱。说到底是因为他们孩子的贪玩和对社会规则的漠视。

而真正的贫穷是让孩子知道,想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即使生活不富裕也不要失去勇气;与其和孩子哭穷,不如让他过早感受到生活的沉重和苦涩,抹杀他对金钱的情感和欲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95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7
下一篇2022-11-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