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A:“我家孩子特别粘我,是不是太没有安全感了?”
妈妈B:“我的孩子遇到外人总是躲在我身后。安全感是不是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
妈妈C:“每次我出去工作,孩子都哭得死去活来。孩子是不是不够没有安全感!”
……
但其实妈妈们对安全感的理解可能是完全错误的!
那怎么根据什么指标/具体情况来判断呢?肖邦今天分享了@范洁琼的文章,她是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成员/HKU教育心理学博士。希望你看完之后能更科学的给宝宝更多的安全感。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有“安全感”?
“安全感”是对他人是否值得信任的判断和面对事物时的个人掌控感。幼儿期“安全感”的基础是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母亲,但也包括其他重要的人)的依恋关系的质量。
发展心理学家在对婴儿和母亲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后,将依恋关系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抗拒型和紊乱型。后三种属于不安全依恋。
评估依恋类型的最经典的方法来自发展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的奇怪的情境方法。在这个方法中,研究人员设置了以下几种情况(下面的视频更直观)
1。让父母(假设是母亲)和宝宝待在一个放有一些玩具的房间里。
2。母亲坐在一旁,让婴儿玩玩具。
3。一个陌生人走进房间,和他的母亲聊了一会儿。
4。妈妈离开房间,陌生人留在房间里和宝宝互动。
5。妈妈回到房间,与宝宝互动,陌生人离开房间。
6。母亲离开了房间,留下婴儿一个人。
7。陌生人回到房间,与婴儿互动并提供安慰。
8。妈妈回到房间,与宝宝互动并提供安慰,试图让宝宝继续玩玩具。
从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拥有四种依恋类型的儿童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w安全附件
如果孩子在探索和玩耍时以母亲为安全基地,与母亲分离时哭泣或表现出悲伤,回来时母亲主动靠近母亲,就很容易安抚,哭声很快就停止了。
回避型依恋
我不是特别关注我妈的存在,我妈走的时候看起来也不难过。她对陌生人的反应和她母亲相似。她回来的时候不主动靠近,只是慢慢靠近甚至避开她。当她被妈妈抱起时,她有时不愿意。
抗紫外线附件
我妈一直粘着我妈,很少玩玩具。她走的时候哭了,回来的时候表现出愤怒。她会打会推,但被抱起后还是很难安抚她,她哭了。
w混沌依恋
我妈回来的时候表现出迷茫或者困惑。有的孩子妈妈走了不回应,妈妈回来给安慰就哭;有些孩子似乎漠不关心。
从上面可以看出,判断一个孩子的依恋类型是否安全,不是看妈妈走的时候宝宝有没有哭,更重要的是看妈妈回来的时候宝宝是否容易安抚。即使是妈妈离开时不哭不闹的孩子,也更容易缺乏安全感和依恋感。
分离焦虑≠不安全依恋
依恋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过程
很多妈妈担心孩子离开自己的时候总是哭闹。是因为他们觉得不够安全吗?或者看了我们上面的内容,你觉得孩子不哭不闹被人依恋是不是不安全?
要回答这个问题,除了我们刚才说的,还需要看孩子在妈妈离开和回来时的反应,还要看孩子所处的阶段,因为依恋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1前依恋阶段(出生至6周)虽然我能听出妈妈的声音和气味,但我并不依恋。
2依恋形成期(6周至6-8个月)开始对养育者和陌生人产生不同的反应,但分离并不表示抗议。
3依恋明确期(6-8个月至18-24个月)依恋非常明显,分离易怒,6-15个月内越来越严重。这个阶段就是我们常说的“分离焦虑”现象出现的时候。
4互惠关系形成期(18-24个月以后)开始理解离别与回归,分离抗议减少,通过询问、劝说、沟通克服分离焦虑。
(PS:虽然依恋的发展一般会经历这几个阶段,但上述对月龄的区分只是基于儿童发展的平均过程,每个儿童都会有个体差异,可能迟早会存在。)
六个月前,宝宝对妈妈的依恋还没有明确形成,这也和宝宝大脑认知水平的发展有关。比如ta此时的心理表征能力有限,记忆持续时间短,还没有形成对母亲的长期记忆。
随着ta的成长,大脑逐渐发育,认知水平提高,开始出现我们所说的“认人”。这时候如果妈妈走了,ta不会转头忘记,而是会想“妈妈呢?”妈妈在哪里?妈妈走了...哇哇哇...".
所以宝宝6个月后开始表现出“分离焦虑”并不是“不安全感”的标志。反而是孩子生长发育的正常过程,甚至是重要的里程碑!
只是在这个阶段,宝宝对物体的永久性的认识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当妈妈消失的时候,宝宝会认为妈妈永远消失了,所以会很焦虑。这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正常过程。妈妈们不用太担心!(永恒对象的概念,肖邦曾经分享过的文章《台湾省儿童发展专家:婴儿黏人,惹人爱,又不是母乳喂养的错!) 里有更清晰的解释
其实只要你回去的时候给满满的安慰和高质量的陪伴:
让孩子感受到“我妈走了,哇哇哇,我妈回来了,我妈好像还是和以前一样爱我:)...我妈又走了,哇哇哇,我妈回来了,我妈还是和以前一样爱我:)……”
逐渐地过渡到“我妈走了。嗯,我知道妈妈会回来的,永远那么爱我。”
陌生人焦虑≠不安全依恋反倒是孩子情绪能力发展的标志
宝宝看到陌生人会退缩甚至哭闹,不愿意去碰他们。是不是也是一种不安全感的表现?
其实陌生人焦虑也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6周至6-8个月,孩子逐渐开始区分哪些人是我经常遇到的,哪些人是我从来没有遇到过的。
害怕陌生未知的东西,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刻在我们基因里的东西,具有生存和保护意义。不同于快乐和悲伤的情绪在婴儿早期就开始出现,而像恐惧/害怕这样的情绪要到6、7个月左右才会形成。
所以陌生人的焦虑也是宝宝情绪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只是每个孩子对陌生人焦虑的表达水平不同,这与宝宝的先天气质、过去有陌生人在场时的行为以及父母的反应密切相关。
不哭不闹≠安全依恋千万别在6个月前任孩子哭泣
小区里一位老人经常吹嘘自己六七个月大的孙女,乖得不哭不闹,语气中充满了自豪。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家除了喂奶、换尿布、换衣服等必要的接触,几乎从来不抱孩子,说会经常“做”,怕习惯了。还听说小区里有人听了老人的发言后觉得很有道理,回家落实了。
我一听就倒吸一口冷气:她的孩子是典型的缺乏安全感的依恋!归根结底,依恋是对初级保健提供者最基本信任。
在宝宝早期的生活中,如果宝宝知道我饿了,尿了,不舒服,妈妈就会来帮我解决这些问题,满足我的需求。母亲的稳重可靠,让我对母亲形成了最基本的信任,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信任,更好地探索这个世界,健康成长。
然而,社区里的这个孩子并没有建立起这种信任。她不舒服,不自在或者只是想看看妈妈,得到她的拥抱。她没有语言能力,但这是没有用的。渐渐的,她不哭了,因为哭也没用!
但如果连最亲的母亲都不可信,那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可以信任的呢?
这两个因素才是判断孩子安全感是否够的关键
一般来说,会表达情绪,容易安抚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安全依恋类型,两者缺一不可。
在一个孩子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某个阶段的发展特点,会有一些独特的波动。这也很正常。在全世界对儿童依恋类型的研究中,以安全型依恋为主(约占60%)。
所以家长不用太担心。只要能长期稳定地照顾孩子,对宝宝整体的需求做出快速而恰当的反应,对宝宝发出的信号做出温和而细致的回应和互动,孩子基本上就能建立起比较好的安全感。
有什么问题,完全不要叫“安全感”。“安全”的意思是:有些锅,宝宝不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