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总想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喜欢超前教育。那么这样的教育真的对他们的孩子有好处吗?学前教育应该重点教孩子什么?超前教育对孩子有什么影响?让我们来看看!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孩子的教育就成了家长关注的焦点。很多家长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希望孩子能提前多学点东西。
因此,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幼儿园时学习拼音、英语、数学、诗歌、朗诵、绘画和舞蹈...
三四岁的时候,我被迫放弃玩具和游戏,拿起他们难以理解的课本。
但是这种超前学习真的有益吗?
提前学习似乎有先发制人的优势,
小学二年级以后就更严重了。
媒体曾经报道过一个“神童”的故事:
武汉一位母亲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花了12万元让儿子Jerry在5年内报了17个培训班。Jerry五岁读完了小学二年级,托福考了全国前三。
据了解,小杰瑞每周只能休息半天,每天都要学习到9点才回家。
杰瑞一年级的时候,成绩很优秀。他认为老师说的一切都很简单,但他认为其他学生都是白痴。
到了二年级,Jerry的成绩开始下滑,从班里的尖子生变成了中等生。渐渐的,他开始厌学,不做作业,上课走神。
专家指出:
“提前学习会让孩子在成绩上比其他孩子优秀,因为他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学习了这些知识。
但是,孩子很容易因为课堂上已经学过了而缺乏探索求知的欲望,养成听课不专心的坏习惯。
到了二年级,孩子的“老本”就完了。再加上你学习欲望不强,学习习惯不好,你的学习就会越来越难,越来越差。"
由此可见,在幼儿期,让孩子学习小学阶段才能接触到的内容,并不能促进孩子身心的发展。反而会造成孩子进入小学后对知识失去新鲜感,产生厌学情绪,直接影响孩子终身的学习兴趣。
有人对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个公立学前班(类似于中国幼儿园的中班、小班、小班)的孩子做了一个系统的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那些上过学前班的孩子在进入幼儿园后表现出比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同龄人更强的阅读和学习能力,但当他们进入一年级时,他们对学校的态度就会恶化。
到了小学二年级,他们在读写能力、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的测试中表现更差。
调查人员告诉《纽约杂志》:“如果让这么小的孩子陷入枯燥的课业,他们比青少年更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所以,在幼儿阶段,知识的培养并不是第一要务。如果让孩子背一些自己听不懂的知识,甚至两三岁的孩子就开始读拼音,学汉字,这显然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孩子们被匆忙地教会如何坐在书桌前用纸笔写作业,但这么小的孩子显然缺乏这种技巧和专注力。
童年是一段旅程,不是一场比赛。不要本末倒置。
幼儿教育应该着重教孩子什么?
首先,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非常重要。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过“幼儿园应该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早期教育的核心任务。
一位记者采访一位诺贝尔奖得主,问道:“你在哪个大学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
诺贝尔奖得主淡定地回答:“在幼儿园。”
记者接着问“你在幼儿园学了什么?”
诺贝尔奖获得者说:“学会把自己一半的东西给小伙伴;不要拿不是自己的东西;保持事物有序;饭前洗手;诚实,不说谎;打扰别人道歉;做错了,改正;大自然很美。仔细看。我一直按照幼儿园老师教我的去做。”
在幼儿时期,要努力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生活习惯包括作息习惯、卫生习惯、仪态规矩,学习习惯包括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听力习惯。
孩子从小就养成正确的生活学习习惯,后期的学习生活都很简单。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忽视了这些好习惯的培养。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小事,等孩子长大了再去要求也不迟。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习惯的培养需要从小养成。一旦错过了黄金好习惯,孩子却养成了坏习惯,以后就很难改正了。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已经上了初中,或者被留守。他们不会收拾学习用品,课桌乱七八糟,上课找不到任何学习用品,听课心不在焉,经常游荡...反复教育收效甚微。
俗话说,培养习惯需要一年,改变习惯需要十年。
从小没有养成好习惯,长大后很难改正。这些坏习惯甚至会伴随孩子一生。
其次,培养孩子的基本生存能力。
我们先来看看德国的教育。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包括移民到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国人)获得了诺贝尔奖总数的近一半。
换句话说,8200万德国人分享了诺贝尔奖的一半,而全球另外60亿人只拿到了剩下的一半。
这些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德国优秀的幼儿教育。
对于一个德国孩子来说,他们要在幼儿园度过将近4000个小时。
这段时间德国孩子学到了什么?
在德国,孩子一般3岁上3年幼儿园。
3年内,他们会参观警察局,学习如何报警;
参观消防派出所,学习灭火避险常识;
参观邮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从家里到达邮局并被投递的;
拜访市政府,认识市长,看看他如何为市民服务;
上电车,学会记住回家的路线;
他们参观图书馆,学习如何借书还书;
和老师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学习付款和挑选商品。
樱桃收获的时候,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去摘樱桃南瓜,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做南瓜汤...
三年过去了,孩子学会了修理玩具、管理时间、约会、制定计划、搭配衣服、整理东西、报警。
一个生活能力很强的6岁小孩。
而且我们有很多孩子,恰恰缺少这方面的东西。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上了中学,还不能管理他们的时间。他们做事总是磨磨蹭蹭,需要父母不断督促。
我总是很健忘。每次上学,我都需要父母帮我整理书包...
很多孩子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缺乏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令人担忧。
第三,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求知欲和上进心是指对学习知识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渴望。按我们的话说,就是“爱学习”的意思。只有孩子“爱学习”,对获取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成绩有一种内在的、执着的渴望,才能“学得好”,才能持续保持好成绩。
作为家长,在孩子的幼儿期注意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过度教育会让孩子渐渐厌学,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他们3岁的时候,凭直觉思考。当他们5岁的时候,他们用图像思考。只有大班的孩子开始萌发逻辑思维,8-12岁的时候记忆力最好。
“让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记忆汉字,背诵一百以内的加法。虽然他不懂,但他能做到。会有什么后果?想象力空充满了固化的知识。”
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但违规学习最终带来的不仅仅是比赛快慢的问题,还有跑错方向或者跑错方向的问题。
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
通过国家的干预,禁止过早的开发孩子的智力,避免孩子的大脑变成硬盘,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空。
孩子在小学之前的“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陈鹤琴先生曾在《生活教育原理》中指出:
“孩子自己能做的,就应该自己去做。孩子能自己思考的,就应该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他所要求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他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
人生是一段漫长的旅程,教育是慢慢浇灌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记住龙应台的话:“孩子,慢慢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