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次在一家餐厅,一位家长朋友和他的孩子(名叫豆豆,5岁左右)正在一起吃饭。去吃饭的路上,豆豆看到隔壁桌的一个顾客吃东西很大声,嘴巴啪的一声。豆豆特别敏感地看了好几遍,终于忍不住了。他凑近妈妈,评论对方:“妈妈,那个叔叔咂嘴太厉害了。”
于是我这位家长朋友小声跟他说:“是啊,不优雅,习惯不好,还是别这样了。”
然后豆豆又默默的吃了起来,但还是忍不住看向那个咂嘴的顾客,看了一遍又一遍。中间他还照顾过他妈一次,对他妈偶尔的漏嘴(其实是被辣椒呛到了)严厉地说了一句“妈妈,请不要咂嘴”。尽量旁敲侧击,表情很严肃。
让我和这位家长朋友哭笑不得。小孩子认真起来比大人还认真!
而豆豆好像是故意讲给那个顾客听的,可惜那个顾客并没有受到豆豆辱骂性言论的影响,继续享用他的美食。
然后窦和我父母朋友说:“那个叔叔吃饭声音太大,不礼貌。你教我安静地吃饭。那个大叔怎么这么大声?”
说着说着,噘嘴。“我只是不能习惯这种行为。当他这样做的时候,我没有任何心情。”
“那是因为这位大叔没有被教会安静的吃饭,但这不是我们可以责怪他们的理由。你的好习惯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因为他们没有机会去学习这样的习惯,所以我们不能谴责他们。我们应该善待他们……”
我的这位家长朋友用她极其睿智的回答,解答了孩子的层层疑惑。最后豆豆像没听懂似的点点头,然后说:“你这么说我就知道了。”
▼
其实豆豆的这种情况,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都是长大后的正常现象。每个孩子在接受教育的同时,都会逐渐内化为一套自己的处事原则和标准。当他们看到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和要求时,就会去教育别人。
尤其是孩子之间,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我妈说,你不能抢别人的玩具。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不能欺负你的小弟弟小妹妹,照顾好他们。”“老师说了,打游戏要安静,不能说话。”.......
如果被他指责的孩子不听,指出对方错误的孩子很可能会感到非常愤怒,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向老师的父母寻求精神上的支持,或者在情感上反对排挤他,鼓励其他孩子不要和他一起玩。
按照蒙台梭利的敏感期,这是因为孩子到了社交兴趣发展的敏感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会主动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权利,喜欢遵守和共同建立规则,形成合作意识。
比如选举一个班长,实现自我管理,监督谁上课不进教室,谁吃饭前不洗手,哪个孩子不遵守幼儿园的规则...这些都是他们非常关心的事情。
比如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种情况,豆豆把吃饭不咂嘴作为约束自己和他人的严格标准,所以他很在意坐在旁边的顾客是否遵守这个基本规则——不要咂嘴。
很明显,客户打破了豆豆的规则,导致豆豆不开心。但是,让我惊讶的是,他当时的行为,在他这个年龄处理这种规则冲突的时候,是成熟的,有条不紊的。(旁敲侧击的暗示客户,比起一句直接的话,大叔你吃东西声音太大了,不雅观就礼貌多了。还是我父母朋友教的好。
而我的这位家长朋友也能站在这样的高度教育她的孩子。
那次饭后,在回家的路上,她还告诉他的孩子,不要强迫别人提出自己的要求。如果他们的家人一起遵守他们,他们不应该问他们的朋友。这才是真正的自律!当你周围有很多和自己规则不一样的东西时,要保持放松,互相理解。越长大越有教养,越会发现很多人没有和你一样的好习惯,越要学会包容。这才是真正的教养!"
当时我不确定豆豆是否理解了妈妈教给他的东西,但我可以确定的是,在自律和教养这两个科目上,豆豆的起点已经很高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