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朋友做幼师十几年了。每年新生来的时候,她都能看出这些孩子是什么样的父母。我问为什么,她说:“不同的模仿者表现不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个大家都知道。这就是为什么父母想通过给孩子最好的东西来学习。但是,除了直接学习我们给他们的那些东西,孩子更善于模仿,模仿我们的言行,模仿我们的情绪和脾气...甚至,模仿一些你根本就没注意到的东西。
做一个行为上值得孩子效仿的父母
我身边很多已经做了妈妈的朋友都在网上买了很多绘本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我的朋友萧艾是。那些图画书是一箱又一箱买的,一本比一本有趣,但她的儿子看了很久就厌倦了。很快,他就盯着他妈的手机。
手机更有趣吗?还是因为手机会发声发光?我不这么认为。小艾总是在带孩子的时候拿出手机玩。孩子快一岁半了,每天看她摆弄那个东西,自然有兴趣。后来孩子好像喜欢大家的手机,即使看到陌生人的手机也要抢。
后来我想,如果萧艾从出生开始就一直从儿子手里拿着书读,现在的孩子还会喜欢看书吗?其实是有可能的。
不久前,李做客《读者》时,讲了他和李炎的故事。屏幕上有他抱着女儿读书的画面,真的很触动我。李说,李燕三岁多的时候就能倒着念《金刚经》了。怎么会?很难吗?一点都不难。因为每天女儿睡觉前,李都会拿出身旁的《金刚经》仔细阅读,一字不漏地指着。连续两年半每天晚上读两小节,没有间断。
后来,逐渐长大的李炎受到了李的影响。她一看到他在看书,就拿出故事书,去找李看。如果她听不懂,她就问,或者她干脆缠着李讲个故事。每做完一个,她就问一堆理由...李说,他们父女总是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中,感到幸福。
很多家长抱怨自己平日没少骂孩子,但孩子还是我行我素,不听话,很伤脑筋。其实孩子良好的品行是潜移默化中养成的,而不是粗暴的说教。美国教育家克莱尔曾经说过: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到优秀,就不要指望你的孩子优秀。这里的“优秀”一词,第一层意思是在品行上做一个值得孩子模仿的父母,第二层意思是在事业上和人生其他方面的成就。
以前央视经常放一个公益广告:一个妈妈把洗脚水端到婆婆的脚上。在下一个镜头里,一个小男孩端着一盆水,微笑着走向他的母亲...广告中,当母亲用实际行动告诉儿子如何孝顺长辈时,孩子很快就从大人的行动中学会了这种品行。所以,如果我们用好的行为来引导孩子,就能从孩子身上收获更多“沉默胜于声音”的效果。
孩子的精神世界是家庭文化传承的结果
很多年来,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一个现象:家里有人不按时回来,我就会坐立不安。后来别人给我指出来了,我就认真的想了想我的童年。如果我父亲下班回来晚了,我母亲就会坐立不安,一直在门口走来走去...有一次,我跟我妈聊到这个,我妈笑着说:“你奶奶也是。”有时候孩子不仅仅是模仿成年人的一些生活习惯,还有他们的思维模式和精神意识。
她爸爸以前是开杂货店的,一辈子对钱看得很紧。在我的记忆中,她父亲经常因为一些商品卖不出好价钱而几天吃不下饭。一码,像六一,别的孩子都能穿上漂亮衣服,她却没有。为什么?因为她爸爸说“爱打扮的孩子大多学习不好”,“人长得丑,都是那样打扮的”,为什么要花那点钱……因为钱的问题,他爸爸经常发脾气,有时还会把这种情绪蔓延到全家,把她吓得喘不过气来。
但是另一个同学不一样。即使她没有那么多钱,她也会享受生活,这要感谢她的母亲。她妈妈一辈子都瞧不起钱。在她家最为钱发愁的那些年里,她妈妈从来没有垂头丧气过。她时不时帮孩子买喜欢的水彩笔画,变着法儿剪了很多好看的衣服穿。她妈妈让她知道,不管她有没有钱,生活都是很有趣的。
都说孩子的精神世界是家庭文化传承的结果。像以前的一个同学,她爸爸的“节约”是节约的美德,但也是他一生的悲哀,不仅影响了身体,也影响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后一个同学,她妈妈的“有钱”,不仅让自己健康快乐,还引领着孩子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激情。
看看身边的父母。为了孩子,一两次考试考不好。有人觉得“这家伙以后一文不值”,也有人说“一切都会好的”...前者是消极思维,后者是乐观信念。两者向孩子传达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信念。很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模仿父母消极的思维方式。所以父母往往凡事都往最坏的方面想,其实是在一点点“偷”孩子的积极态度。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其实那里有你的影子
我们从小就模仿父母,当我们成为父母后,其实也被孩子模仿。平日里,孩子也会犯错。如果你留心,你会在那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湖南卫视的纪实节目《变形记》中,一位妈妈说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整天变着法子赚钱。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这样了。这时,她儿子对另一个房间的主持人说:“我妈是个爱钱的人。她在家里和别人打电话,聊怎么赚钱……”母亲后来听到这话傻眼了。是啊,真是个惊喜。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我自己。
很多育儿大神都说家庭教育重要,但也有家长认为学校教育才是孩子未来的决定性因素。真的是这样吗?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我们聊起从小接受的教育,发现对我们性格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其实都来自于我们的父母。
我们几乎不记得是哪个老师把自己打成了什么样子,但是有个朋友记得,他生气的时候,在幼儿园也打别的小朋友,在家里安安静静的玩玩具木偶。现在结婚了,每当和妻子发生矛盾,就会互相打闹;有个朋友说,我小时候目睹父母互相生气,脑子里逐渐形成想法。表达情绪的时候,我要生气,别人要注意。所以后来不管是想吃零食还是想买玩具,都是以愤怒的形式表达……
郑童话大王说过:“无论你是谁,你的孩子就是谁。”孩子出生时是一张白纸。童年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是他们一生中最强的时期。父母的行为、习惯、思想、性格总会被孩子有意无意地模仿,因为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个课堂,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个影子。
所以,你还在为找不到更好的教育方式而烦恼吗?要知道,你的素养有多高,你的孩子将来就能飞多高。做好自己,照顾好自己的言行举止,脾气脾气,心情,修养,孩子会慢慢变得和你一样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