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还是坚持生了孩子。她老公留下一句“这个孩子你自己养吧”就离开了他们。
大家都知道做一个单亲妈妈很难,这个妈妈真的更难。
因为小脑运动神经受损,孩子1岁不能捏手,2岁不能站立,3岁不能行走,6岁不能跳跃...邹雨燕比其他妈妈付出数倍的努力,希望给孩子一个尽可能安全的未来。她是一所幼儿园师范学校的老师。她的工资才100多块钱,经济困乏,白天尽量努力工作。当她完成工作后,她试图帮助她的孩子恢复健康。她学会了按摩,和她的孩子一起玩游戏,开发了她的智力。她把自己奉献给了她的孩子们。
在妈妈的陪伴下,孩子努力学习。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同年进入北京大学跨国法学院。2016年3月,被哈佛法学院录取。
也许考上哈佛只是孩子成功的一个步骤或者一个征兆。我们在新闻中看到的是一个身心健康、感恩、对自己负责、自信、自立、上进心的好孩子。这位单亲妈妈,就像一颗被磨难和挫折打磨的宝石,散发着耀眼的母性光辉。
离婚本身就是一个打击,之后会有很多问题。“扛”住了,终于看到了风雨后的彩虹。但是怎么“扛”,扛的力度有多大?本来两个人的责任就应该由一个人来“扛”。仅仅用力“肩”就够了吗?
单亲家庭
会对孩子造成致命伤害吗?
单亲,孤军奋战没有伴侣,缺乏经济和精神上的援助和支持。因为忙于赚钱养家,他很少陪孩子。但其实困扰他们的不仅仅是这些问题。他们更担心的是,在单亲的情况下,孩子能否心理健全。会不会很痛,会不会留下阴影,甚至会对以后自己成家造成障碍?
答案是否定的,无论父母在不在一起,如果父母能一起参与孩子的生活,也能有出色的表现,顺利度过这个难关。
事实上,真正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的并不是离婚本身,而是父母离婚的方式,尤其是父母之间从矛盾到离婚的过程中不断的争执和冲突,会给孩子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另外,离婚后,父母是如何对待另一半的,他们是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的方式也让孩子感到不舒服,甚至受到伤害。
虽然离婚或分居或多或少会伤害到孩子,但这些并不是不可逆的。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是带着不同纬度的伤害和经历长大的。例如,即使我们成年人自己也有很多痛苦。当一个成年人在婚姻关系中触礁时,也会产生痛苦。
孩子不是无能的娃娃。他们有自己的适应力和能力来逐渐适应这种变化,但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我们成年人的支持和信任。即使孩子有一些行为问题,也是短暂的。在一段时间内,孩子可能无法适应新的角色和身份。这个时候,我们成年人就需要引导他们。这个时候,我们家长可能要做的不是担心或者自责没有给孩子最好的环境,而是如何和孩子携手面对这些问题。
必须预防的迪士尼综合症
我的一个女性朋友曾经向我倾诉过她的烦恼:
她说她和老公离婚了,孩子2岁多。从孩子1岁开始两人就分开了。
每个月三个人一起出去玩两三次。孩子对父亲并不陌生,但不会很亲近。爸爸每次见面都带很多玩具。孩子的爷爷奶奶一个月来看孩子一两次,每次都带很多玩具。看来他们除了逛街也没有什么好的方式来表达爱意了。
她和老公离婚的原因也很常见。我觉得他心智成熟很晚,沟通困难。两个人虽然没有互相攻击,互相分手了,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所以,即使是为了孩子,她也无法和对方顺利沟通,也很难实现什么美好的想法。其实我心里还是有那个“坎”。
这是一个单亲妈妈的心声。我想很多单亲妈妈都遇到过类似的烦恼。如果能和孩子的父亲好好沟通,当然很难分手。为了孩子,两个人要割舍怨恨和仇恨,似乎有点难。
但不管怎样,我提醒单身妈妈/爸爸们,避免成为“迪士尼爸爸”综合症。
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有一个广为流传却又误导人的概念。很多人认为为人父母的好方法就是所谓的“迪士尼爸爸”:有光环,无比强大,总是偶尔出现,和孩子们共度美好时光,而不是不断的陪伴。他们认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充满光环的身份和丰富的礼物。
“迪士尼父母”的危害在哪里?为了补偿孩子,和孩子的相处方式会变得“不正常”。例如,聚会、旅行、在buybuy购物等。和孩子在一起其实并不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当你和孩子独处时,父母最好以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的方式相处,比如一起看书、看绘本、讲故事等。
夫妻分居或离婚后,父母首先要与子女保持经常性的联系,这是基础;其次,父母可以随时给孩子提供情感上的帮助,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亲密感,还可以帮助孩子更顺利地度过难关。
这时候尤其避免攻击对方,而应该成为“伙伴”关系。
我们努力抛开与对方的偏见和恩怨,达成共识,把孩子的养育视为共同的合作事业,从而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且双方要约定,不会“利用”和孩子的关系去对抗,而是有意识地照顾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对他的成长继续关心,对他的生活了如指掌。这样才能让孩子觉得这个家庭没有破碎。他们虽然不是夫妻,但还是我的爸爸妈妈。
如果孩子对分居或离婚感到困惑,我们可以这样跟他们解释:
“爸爸现在不跟我们住了。你可能会感到困惑。
虽然爸爸不和我们住在一起,但是爸爸还是很爱宝宝的。
如果你很想爸爸,我们可以约爸爸下次见面。你可以给爸爸发个语音,告诉他你的想法,跟爸爸说晚安。"
“爸爸妈妈不住在一起,但这不是你的责任和过错。
我们都一如既往的爱着你,陪伴着你,希望和你一起长久成长。
这样你就可以告诉我们你是否不开心或者困惑。
虽然爸爸妈妈不住在一起,但是妈妈也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如果孩子已经注意到了你们关系的微妙之处,你甚至可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我发现每次说到爸爸不跟我们住了,你就变得很安静。
不知道这件事是不是让你不爽了。如果有,
你可以告诉我,我妈会听的。
我们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可能单亲家庭更容易有时间限制吧。即便如此,也不要感到沮丧,甚至轻易放弃。我们不应该总是感到担心和悲伤,而是应该尽力改善亲子关系的质量和氛围。和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注重的是相处的质量,而不是时间的多少。
与对方是否缺席的对比
单亲妈妈/爸爸的心态更重要
如果离婚后遇到完全放弃的另一方,单亲妈妈/爸爸会不会大难临头?
其实未必。相反,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单亲家庭把孩子带得很好。比如邹宇燕的儿子,比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克林顿,还有很多知名明星,比如周杰伦、孙俪,都是单亲妈妈带大的。相对于另一半的缺失,单亲家庭中的父母是否乐观、坚定,是影响孩子成长的更重要因素。
△奥巴马和他的母亲
这也是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迈克尔·洛伯(MichaelLorber)和拜伦·埃格兰(ByronEgeland)在2011年的一份报告中持有的观点:当父母乐观时,孩子对逆境的容忍度更高。很多时候,孩子的乐观态度是遗传自父母的。
比如邹希言的儿子感叹母亲对自己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我妈把我养大的很辛苦。
小时候记得去按摩赶上大雪。我妈带我骑车,陷在泥里了。
扶我起来,我的自行车摔倒了;捡起自行车,我会摔倒。到了医院,母子俩都成了泥人。
医生看到后很震惊,说他以为你今天不会来了。
我妈说我的病不能拖了,医生们都感动的流泪了。"
在儿子眼里,妈妈是一个乐观坚强的人。她说:“你留着孩子,就陪他到最后。”她鼓励你的孩子追求他的梦想。当他的儿子犹豫要不要继续深造时,她使他下定了决心。“我一直不敢申请哈佛,但我妈妈一直鼓励我去尝试。每次我犹豫的时候,妈妈都会伸出有力的双手保护我。”在儿子眼里,妈妈是一个“精神导师”,是一个“更愿意为孩子定义自己是一个成长和提高的妈妈”的妈妈。
其实我们发现,生活中太多的艰辛和磨难,绝不仅仅是离婚这样的挫折。当它们不可避免地袭来时,对于父母来说,我们内心应该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我们能够对孩子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孩子面前,也表现出这样的精神状态: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最终都会有解决的办法。
如果想到婚姻家庭的不幸,你充满挫败感,愤怒,反复抱怨,甚至摔东西;或者开始念叨“你爸爸是个很坏的人”“你婆婆已经不在乎你了”等等。对孩子的影响可想而知!
我们可以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对孩子说:“我们家有些问题,但我们会一起走下去,一起面对。”这个时候,孩子能感受到的是父母传递过来的强大力量。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真正的乐观并不是“孩子什么都不知道,所以不要告诉他们。”报喜不报忧,或者假装一切顺利,或者相信奇迹会突然发生,都不是真正的乐观...盲目相信会有好事发生,告诉孩子会有好事发生。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叫做“乐观的最佳程度”。我们应该一起接受当前的现实,甚至接受这样的挑战,然后与我们的孩子一起寻找克服眼前困难的方法。这就是我们真正乐观的精髓,也就是我们的挫折承受力。
离婚只是人生一个阶段的结束,但也意味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不管发生什么,只要我们抱着坚强乐观的态度,我们终究能“扛”住这场考验。
就算你是单亲,其实你也不是一个人,你还有孩子。虽然他们年纪小,需要我们付出很多,但是长大后,他们给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加倍的。
相信自己的能量,它可以是无限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