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些留言,才知道这个概念不是没有在中国普及,而是像“缺钙”一样被滥用了。
小D28早产,出生时左右脑出血量最高。出院后,我们和儿科医生发现她对接受一些外界刺激过于敏感,比如根本不响的塑料袋摩擦声,会让她大哭大叫。毫无疑问,她的感官接收有些轻微的问题,但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参加任何这方面的早教班。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8月18日的感觉统合失调,以及如果你确实有一个对某些方面过度敏感的宝宝,该如何在家帮助宝宝。
什么是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是人处理外界信息的方式:从人体器官各部位输入并组合感觉信息,经大脑组合,然后做出反应。当这种处理方式出现偏差时,我们称之为“紊乱”。有些宝宝会对外界的刺激产生非常极端的反应,我们普通人认为是正常的。比如他们讨厌被触碰(触觉),一听到最轻微的声音就情绪失控(听觉),看到一条繁忙的马路就立刻迷迷糊糊睡着(视觉),等等。
然而在美国,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定义是非常谨慎的。因为没有医学诊断方法,所以根据家长医生的观察来判断,判断的程度需要结合宝宝的年龄和其他临床表现。很多恐惧和惊吓,很可能是孩子认知能力不足,对周围世界无知的结果。换句话说,也许根本不是塑料袋的声音让孩子觉得不正常,也可能只是孩子对塑料袋未知的恐惧。
这就是为什么,当父母察觉到孩子可能反应过度时,儿科医生的一般建议是在家帮助孩子克服,并密切观察。只有当真的严重到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或者出现其他不良症状时(比如精细运动倒退伴随大运动等)。),你开始介入了吗?注意,这是康复的范畴,绝对不是早教班。
而通常要进行这种康复的婴儿也需要其他种类的康复(所以这里特别说明一下出生时缺氧脑损伤的婴儿。确实需要恢复,不要羞于就医)。
最好的感官刺激是在日常生活中
现在回想起来,小D害怕塑料袋的声音的时候,觉得不一定是感觉统合失调。当时她才矫正了不到六个月,因为早产已经休息了很久。这样突如其来的噪音她是不知道的,自然容易产生恐惧。
不过那时候儿科医生的提醒特别好。毕竟对于早产儿来说,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更高,确实需要从小就进行各种感官刺激。
没有必要为了预防感觉统合失调而去上什么早教课,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刺激孩子的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平衡感就可以了。
游戏方法帮助孩子脱敏
如果排除因为未知而恐惧的情况,确实有一类孩子就是特别不喜欢某些刺激。例如,小D1在一岁前讨厌黏黏的、沙沙作响的触感(如粉砂和橡皮泥)。
这里有一个专业的小方法,家长可以在家实施。它有一个技术名称,这里就不说了。简称为“地板时间”。它允许父母通过与孩子互动和玩耍来帮助他们挑战自我,克服他们对某些事情的恐惧。我跟小d练过,这个方法特别适合3岁以下的孩子,也就是说不能很好理解父母推理的孩子。
第一步,家长和孩子一起上游戏垫,面对面。如果你的孩子不能独自坐着,需要躺下,那么父母也躺下来面对孩子。然后,孩子就会带头,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比如有的孩子会自己挖地垫,然后家长也加入进来,模仿孩子挖地垫。这在游戏治疗中被称为“进入”孩子的世界,并与孩子建立联系。
当我们需要改变孩子的行为时,我们的第一步是获得孩子的信任。研究证明,行为模仿会让他们感到被重视,会更容易建立联系。
第二步,家长和孩子经过一番玩耍后,开始逐渐引入“挑战”,即孩子不特别喜欢排斥的东西。这个介绍需要循序渐进,慢慢来。一开始家长可以自己在那里玩,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看到后情绪失控,可以立即安抚。
但是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只有短暂的恐惧,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失控,你知道通过这样的“分享”,我们已经逐渐帮助你的孩子迈出了第一步。这时,你可以进一步扩大“分享”,把这个“挑战”放在你和孩子之间。不要强迫孩子去摸,要让孩子看到。如果小D还是不敢碰,那我们就结束这一次,然后继续时不时反复玩这个游戏。
刚接触这种专业方法的时候,我的大致感受和平时没什么区别。但当我不断练习的时候,我发现这种“地板时间”更注重孩子的情感联系,同时,也没有让家长越界。那就是在一个让孩子们安全自在的环境中独立克服它。
接下来我跟大家梳理一下要点,因为我个人认为掌握了这种方法的精髓之后,其实可以应用到很多孩子的其他问题上。
1。情感联系第一:要改变任何孩子的行为并影响它,第一步不是父母采取行动,而是努力进入孩子的世界。游戏模仿是最容易进入儿童世界的方式,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有一个叫“游戏康复”的领域。
2。邀请孩子独自体验:克服对某件事的抵触情绪的关键是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这恰好是我们父母经常犯的错误。他们总是为了孩子,以为下次就不怕了。但是看一百遍游泳和自己游泳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这个方法的关键。
3。反复慢慢推进:这个过程中最难的是父母要控制自己去帮助孩子,改变孩子的情绪。父母一旦焦虑,就会给孩子施加无形的压力,这无疑会给本来就有所畏惧的孩子雪上加霜。当时D对动沙脱敏4个月左右,每周3~4次左右,每次不到20分钟,一点一点增加她的触觉耐受力。
纽约小D的神经科医生曾经说过,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中,真正需要康复干预的比例大约在5%~10%。而国内这些起着这样名字的早教班,其实是在偷换概念,制造家长的焦虑,让家长为自己的焦虑买单。
我从来没有拒绝过早教班。我参加过很多小D的早教班,不可否认,也许有些以“预防感觉统合失调”为名的早教班,其实本质上是非常好的认知发展。
但是我特别希望大家都清楚,在育儿的道路上,我们到底在付出什么。我们的选择应该基于我们对孩子的爱,而不是我们的无知和恐惧。
不要把“感觉统合失调”变成孩子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垃圾桶,而忽略了本该由家长引导的关键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