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始时,家长坐在学生和老师后面,不断提醒孩子不要动,认真听讲。每当老师讲完一个知识点,家长都要问:你懂了吗?由于从来没有经历过上课被父母“指手画脚”的情况,我带着好奇心开始关注这个特殊的班级。
我发现那个学生最多也就六七岁,剪了个蘑菇头。他是萌萌人,个子不高。就是这个小家伙,夹在老师和妈妈两个大人中间。从我的角度,我只能看到她的头顶。妈妈和老师低头一遍遍问她:你懂吗?她抬起头表示肯定。我想,那时候,在这个孩子眼里,这两个大人一定是“异常高大”的,她一定是有压迫感的。
随着课程的继续,提问随之增加,而你会发现,那个妈妈的椅子已经越来越向前拖,每当孩子回答问题慢一些她就会焦虑地把椅子往前拖拽一点,直到最后,与老师和孩子平齐。远远望去,你会分不清哪个是老师,哪个是家长。而这个时候孩子也越来越不耐烦,老师反复提醒家长“您给她时间想一想”,但家长即使在不说话时也是眉头紧皱,欲言又止。终于,在一个数三角形的题目中,孩子数了两遍没数明白(只看出3个),家长崩溃,“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数不清楚呢?”然后抓起一支笔讲了起来,“看,一共是6个,这两个小三角形还能组成另一个大三角形,明白了吗?!”与此同时,孩子也彻底崩溃,哇哇哭着,嘴里念叨着“这不公平!这不公平!”家长莫名奇妙,觉得孩子无理取闹“明明就是6个三角形,怎么不公平啦?!”此时的我,在心里深深地叹了口气:家长,您真的听懂她“不公平”的含义了吗?
就这样孩子哭闹着拒绝学习,家长束手无策,老师劝家长先出去等待,不要再责骂孩子。但是家长恋恋不舍,她一定要看到孩子停止哭声投入学习才肯离去。可是孩子迟迟不好,于是这个时候,家长使出了“杀手锏”,对孩子说:“你别哭了,好好把之后的课上完,回去给你奖励”。这一招果然好使,孩子立马收住了哭声问:“什么奖励啊?”妈妈告诉她你先好好学习,于是就“放心地”离开了。接下来的课堂看似“平静而顺利”,没有了妈妈的压力,孩子与老师顺利行课,但是唯一不一样的是,孩子反复问老师:还有多久下课呀?——她在惦记着下课后的奖励。
多么失败的案例!我终于知道一个家长是怎么让孩子讨厌学习的了。
?让我们看看这位母亲:
首先刚开始的时候,她太投入教学了。她总是用她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她的孩子。在她看来,她可以做一个题目,而孩子不能,所以她会认为孩子不够认真。不愿意给孩子思考的时间。这种做法,反映到孩子的脑子里,会让她觉得每一个学习过程都是紧张而压抑的,不能出错,令人恐惧。
接着即使孩子答对了,妈妈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任何鼓励(老师看到妈妈的问题,鼓励孩子的时候,妈妈会加上一句:不要骄傲)。这样反映到孩子的脑子里,她会觉得学习是一件没有成就感的事情,即使答对了题,也没有意义。
第三在这个故事的高潮,家长们抓起笔,喊着给孩子数三角形。真想用手机拍一张,下课后再给爸妈看,让她感受一下那种感觉。然后给她解释孩子说的“这不公平”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样一来,这种做法反映到孩子的脑子里,她会觉得学习中充满了不公平、责骂和“以强凌弱”。
最后孩子哭的时候,家长为了快速解决问题,使用了“给予奖励”这个杀手锏。这个动作似乎是整个教室里唯一被家长使用的积极措施,但在我看来,却是最失败的一个。因为,在孩子已经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压抑、紧张、厌烦、不公等负面感受后,父母的“奖励”会强化孩子的其他意识。学习并不有趣,但它唯一的作用就是“获得回报”。所以,学习这个东西,在孩子身上,终于变得“功利”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初高中生认为“学习只是为了高考,考上了就不学习了”。
我不知道,孩子下课后,这个妈妈是否会履行诺言给予奖励,如果她食言,那么就又会给孩子增加另一个印象“学习,就是欺骗”。多么失败的案例啊!
也许你会说,仅仅一次课堂,哪里会有这么严重的影响。而我要说,如果每节课都是如此呢?如果生活中事事如此呢?一件不经意的小事折射的是日常生活的常规状态,一日、两日、日复一日,你还会觉得一节课的表现不能说明问题吗?
也许你会说,这毕竟是特殊现象。真的是特殊现象吗?也许你没有经历过“数三角形”这么惨烈的事件,但是,你可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情:高中时,家长不许出去玩儿,因为你还没把作业写完;高中时,家长会没收你的“闲书”,认为这跟考试无关;高中时,你是否经历过家长会后,家长的焦虑、歇斯底里;高中时,家长是否许诺过,考上大学,你要啥给啥。
你一定经历过。
所以,你还觉得这是特殊事件吗?
回想一下,孩子小的时候,有没有拿着各种儿童读物蹒跚地走到你面前,让你讲给他们听?那时候他会不会一边听你说话一边问很多问题?
回忆一下吧,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起,他开始不再提问、不愿看书,从什么时候起,他开始厌恶学习的。回忆一下。
帮帮孩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