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小孩子发脾气,都是用同理心,但是好像效果一点都不好。孩子还是继续哭,有的3、4岁的孩子甚至直接回复“别说我生气了”。
的确,说到孩子的情绪管理,很多育儿书都会说“共情”,大致意思是孩子生气的时候,要给她的情绪命名,就是用“共情”。我以前也经历过这种困惑。当我在小D面前哭的时候,我马上跟她说“你生气了”,但是没有用。小D继续哭。
我思考了很久。是“移情”的方法无效还是我们使用的方式不对?
不要把“感同身受”当成变相控制的手段
那一年刚知道共情的时候,我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特别好的管教小d的方法,但是屡战屡败之后,我也质疑这个方法到底有没有用。直到有一天,我和老公讨论这件事的时候,我自己解释了一下。就算不谈育儿方法,我们都知道“共情”这个词的含义,那就是能够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和想法,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那天一结束,我就恍然大悟,“换位思考”的关键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对方。我一用“共情”,希望小D不要哭。绝对是“站在我自己的角度”,何况理解孩子?
这个时候我才深深的意识到,我们并不是真的“移情”,我们只是在用一个叫“移情”的套路。同理心没有用,因为它已经成为父母变相控制孩子的手段。
使用“同理心”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那么很多家长可能会问,看到这些,我又何必用“感同身受”呢?意义何在?
通过自己三年来的探索和总结,我觉得有两层意思。首先是亲子关系的润滑剂。也许我们真的无法感同身受孩子正在经历的情绪,也许我们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发这么大的脾气,但是当我们有意识地运用“共情”的时候,我们会努力去理解孩子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任何关系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亲子关系也是需要磨合的,磨合的出发点是试图理解。当我们试着去理解孩子的时候,虽然一开始还是很难,但是当我们能坚持这么做的时候,慢慢的,我们就会更了解孩子了。
这种理解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多家长很容易被孩子的情绪影响,有时甚至会简单粗暴地大喊大叫,要求孩子不要哭。这样做的父母,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无法感同身受,彼此无法感同身受。“孩子怎么了?”一切都是自己简单自私的想法。
当我们的孩子被激烈的情绪控制时,我们需要和他们分享的是他们自己的平静,而不是加入他们的混乱
其次,“同理心”给了孩子一个无价的学习机会。并不能让孩子马上停止哭泣,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父母用爱陪伴孩子去体会孩子正在经历的情绪。
现在我们都知道情商的重要性,高情商的人并不会心烦气躁,而是能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哪里出了问题,用一些方法让自己走出这样的情绪。这是一个需要后天不断练习的过程。
面对孩子的哭闹,我们总是习惯于立刻把他们抱起来,甚至哄着骗着,甚至简单粗暴地要求不要哭。这样的孩子永远不会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正确运用共情,可以帮助我们的孩子理解自己不同的情绪,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共情就像音乐。我们需要不断练习才能越来越好地掌握它
所以,当我们想要使用共情,或者怀疑共情无效的时候,请先想清楚我们使用共情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共情”不是特效药,是长期的缓慢调理。特效药见效快但肯定有副作用,慢调理确实能培养出高情商体质。
(因此,接下来分享的三部曲只是给你一个基于规则的方法论,但请时刻回顾共情的真正目的)
我用的是“移情”三部曲[h/]
1。允许情绪发泄
情绪,尤其是特别强烈的负面情绪,一定要发泄出来。所以,当孩子发脾气哭闹的时候,我们不要第一时间制止,而是心平气和、温柔地陪在他身边,给他一个缓冲的时间,让他的情绪有一个出口,这是“移情”的第一步。
这个时候不要简单的背台词,“你生气了,你难过了”等。,但是真的要试着去理解你的孩子到底怎么了。也许,最后我们理解孩子的时候,说的是“你生气了,你难过了就哭,妈妈陪你”。
但是请相信我,这种理解背后的“真诚”和态度,一定是孩子能感受到的,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态度的基础。
2。帮助孩子冷静下来
帮助孩子冷静和希望孩子不哭是有本质区别的。“帮助孩子不哭”的前提是孩子的情绪得到了发泄,而“希望孩子不哭”则是忽略了孩子是否需要情绪发泄。当我们观察到孩子的哭声由大变弱,说明孩子的情绪已经发泄出来了,我们可以进行干预。
我平时都是紧紧抱着小D的。科学研究证明,拥抱可以帮助孩子平静下来。然后给她看一个深呼吸,对她说:“我们吸气~呼气~我们一起冷静一下。”这时候要注意肚子的起伏,让孩子感受到,节奏越慢越好。
有的孩子比较刚毅,生气的时候容易出现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比如打自己,打别人,撞脑袋。这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阻止,而是提供一个安全的替代,比如在家里开一个出气角,放一些垫子和枕头,让孩子安全地发泄。
永远不要害怕自己的孩子变得“暴力”。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需要分散而不是封锁。孩子需要体验和感受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以及如何控制。
3。回顾刚刚发生的事情
第三步其实是最重要的,但往往是我们会忽略的。等孩子冷静下来,我想“趁热打铁”,帮孩子复习一下刚刚发生的事情。因为孩子的记忆是短暂的,及时复习就相当于给孩子“重点复习”。
每次给小D点评,我一般都会讲一个故事,包含三个部分:发生了什么;你怎么了?你是什么心情?事后你是怎么冷静下来的?这种复习让孩子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情绪,他们知道这些情绪是正常的。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如果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该怎么做。
今天虽然说到“共情”,但还是回到了育儿的本质。我们今天和孩子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当下,而是为了他们未来的生活。
有些路,虽然艰难,但一定是让孩子自己走的;有些情绪,虽然痛苦,但也要孩子自己去体会。好在他们还年轻,我们至少可以用爱来陪伴他们去体验。
“同理心”不是让现在的孩子不哭,而是告诉他们可以哭,但是你怎么能让自己在妈妈走了之后擦干眼泪重新开始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