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捉迷藏的乐趣在于“藏”,就是让别人找不到自己。但学龄前的孩子往往只会用手遮住眼睛,露出身体的其他部位。
长期以来,这种无效的隐藏方式被解释为幼儿过于“自我中心”——他们觉得自己看不见,所以别人也看不见。心理学家认为,学龄前儿童无法将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想法区分开来,或者儿童会因为理解能力有限而误以为如此。其他人看到的世界和自己一样。
而孩子的“自我中心”也成为了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巨婴”的“理论基础”。
事实上,认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早就对儿童期“利己主义”的观点产生了怀疑。
我们选取了一些2-4岁的儿童,在南加州大学的发展思维实验室进行研究。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得到的结果与以前的观点大相径庭。
谁看见谁了?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来自华颂的孩子坐在一起,用手遮住眼睛或耳朵。然后我们问孩子们是否能看到或听到大人的声音。令人惊讶的是,所有的孩子都回答没有,当大人捂住嘴的时候,类似的事情发生了:孩子认为大人此时不能和她说话。
在《小猪佩奇》中,佩奇和弟弟乔治在玩捉迷藏。小乔治的“隐藏”技术很差,只会藏在桌子底下。
通过大量的控制实验,可以排除孩子是否误解了问题。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年幼的孩子能够理解这些问题,并清楚地知道他们应该如何回答。他们的否定回答表明,他们真的相信,当他们的眼睛、耳朵或嘴巴被堵住时,他们就看不见、听不见或无法与他人交谈。孩子们能清楚地听到和看到。这个常识怎么了?
小孩子似乎认为目光接触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看到另一个人。他们的想法似乎坚持“只有你能看见我,我才能看见你”,反之亦然。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用毯子蒙住头部并试图隐藏自己的做法并不是源于自我中心主义。事实上,这种认识并不是单方面的、自觉的:当别人采取这种方法时,孩子也认为自己在躲,而且躲得很好。
儿童还认为,可见性必须是双向的:除非两个人进行眼神交流,否则不可能看到对方。孩子的出发点不是自己,而是坚信“知道”和“关注”应该是相互的,或者说看到对方的存在是彼此之间的事情。
儿童的互惠意识
孩子对互惠的需求说明他们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学龄前儿童不仅能通过他人的眼睛观察世界,甚至在不必要的情况下或判断错误的情况下也能发挥这种能力:认为蒙住眼睛的人别人看不见是错误的,但这说明儿童对世界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
儿童这种看似非理性的隐藏方式,以及实验中儿童给出的否定答案,表明儿童认为只有在双向交流中才能与他人建立联系——不仅是从我到你,还有从你到我,这样我们才能平等地相互交流。
我们下一步的研究可能会证实,那些不善于隐藏的孩子在玩耍和交流中很可能会比那些善于隐藏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互惠。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对个体之间的互动有着天然的偏好。孩子们希望并努力创造能与他人互动的环境。当他们与他人交流时,不仅要看着对方,还要引起对方的注意。不仅要相互倾听,还要相互倾听;不仅要和对方说话,还要得到对方的回复,这样才能真正的互相交流——这也给我们的家庭教育带来了很多启示。
至少在这方面,幼儿理解和对待他人的方式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相反,他们在坚持相互尊重方面相当成熟,这甚至可以说是令人鼓舞的。
在对他人的感知和关心方面,成年人甚至可能会把这些学龄前儿童作为榜样。这些年幼的孩子似乎强烈地感受到,在不断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是有共通之处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