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差不多就行”遗传给了孩子

别把“差不多就行”遗传给了孩子,第1张

别把“差不多就行”遗传给了孩子

前两天开完家长会,我和语文老师私下交流:我家孩子写作业到凌晨。到了做要背的语文作业的时候,她的精力不是很好,所以有时候没有背熟就让她先睡觉。

老师说:如果家长都有这种“差不多”的心态,那么孩子注定失败。

一言如醍醐灌顶,惊醒了我。我关心的是孩子的睡眠,老师关心的是做事的态度。如果我进一步思考,这个习惯真的会影响人的一生。因为每一件小事都是相似的,加在一起会让你的人生有太大的不同。

孩子本身就是一张白纸,任何掉在上面的东西都可能影响到他们。父母的“宽容”很可能会让孩子养成“差不多就行了”的心态,这种心态很可能会让孩子变得事事敷衍,遇到困难就走来走去。所以,无论学什么,都要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一件需要认真对待和全力以赴的事情。

任何学习都是需要时间和努力的,没有什么是可以轻易取得成果的。所有的学习都需要正确的态度。教育到最后,也是态度的问题。

“差不多就好”,在成人的世界里,也是无处不在。

在职场中,一些细节往往决定着一份工作的成败,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因为在电力行业工作,偶尔会看到一些事故报道。那些误操作造成的人身伤亡,都是这种粗心不老练的工作态度造成的,也正应了那句老话:一失足成千古恨。

虽然日常工作中的大部分事情并不影响成败,关系到人生,但往往因为“差不多”的心态,降低了对工作的要求,结果也大打折扣。或者让本该一次完成的任务回去返工,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完成”和“做好”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的本质是不同的。前者落实但不到位,只是走过场或简单处理事情;后者不仅要落实,还要落实到位。它代表着对自我目标、团队和公司利益负责。

职场中总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你们在职场的时候,为什么都是一起起步的?若干年后,有人带头,有人却原地踏步?

其实有时候决定一个人好不好,并不是一个突然的机会。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切都差不多了。时间长了,距离就会很明显。

胡适先生曾写过一部《差不多先生传》,深刻描述了这种“差不多”心理:

你知道谁是中国最有名的人吗?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姓穷,名不多。他是每个省、县、村的人。你一定听人说起过他。他经常说,“如果一切都差不多,为什么要太聪明?”他小的时候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妈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和白糖不都差不多吗?”

上学的时候,老公问他:“河北省的西部是哪个省?”他说是陕西。君子曰:“错。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不是和山西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家钱庄当店员。他会写字,会计算,但总是不小心。“十”字常写成“千”,“千”字常写成“十”。店主很生气,经常骂他,但他只是笑着说:“‘千’字只比‘十’字多一点,不也差不多吗?”

这是差点先生的理论——“差点,何必太较真”在起作用。一旦“差不多”成为你的习惯,这辈子就不要有太高的期望了。

有时候,我们和更好的自己之间只有一句话:差不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475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