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特别关心孩子的成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敏感期”的问题越来越被家长认可和接受。这样一来,家长可能会有更多的焦虑,生怕孩子错过任何一个敏感期。好像总要有个行程表,看看敏感期是什么,让家长有目的有计划的给孩子一些教育和教育支持。
父母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做的太多,很容易适得其反。
也就是说,在孩子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父母会供给他太多的启发,很容易导致孩子对很多事情的认识和认知,不是靠自己的探索和理解,而是靠父母的强加和死记硬背。
敏感期≠关键期,家长要正确区分
说到这个“敏感期”,我们还是有必要和“关键期”做个区分的。
关键期是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多年前提出的。他说,无论是小动物还是人,都有这个特点:有些能力只会在幼年的某段时间出现,过了这段时间就不会再出现了。当然是小鸭子实验,你可以通过网上各种资料和一些书籍去找。
但是敏感期不一样。所以,我觉得很多家长其实混淆了敏感期和关键期。
从时间上看,关键期比较长,不是一两年,有的甚至长达十几年。比如,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在学习一些技能的时候,包括学习钢琴或者一些体育运动的时候,就有敏感期这个概念。也就是说,一个孩子只要在这个时期学习,就一定能获得非常深刻的、本质的发展。
6岁之前,没有一个孩子会错过自己的敏感期
确实有这样一个研究结果,如果我们的孩子在14岁之前学习钢琴,可以引发他大脑结构的生理变化。但是,如果一个孩子到了14岁才开始学习,虽然表面上他会弹钢琴,习得了这项技能,但不会引起大脑结构的这种变化。
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孩子想学习,或者你担心他会错过什么敏感期,那么在6岁到14岁之间,接触一些课外班或者兴趣班,对他是很有帮助的。
我们说6岁之前,如果你也担心他会错过什么敏感期,其实这是刻意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有兴趣驱动。如果哪个敏感时期来了,他对什么内容感兴趣,他就会在语言和行为上表现出这种动机。家长只需要稍微注意观察,给他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摘要
最后,我觉得我们对孩子的成长发展给予积极的、适当的、累积的引导就足够了。不建议预设更多或者刻意去做一些事情。因为这很可能会把孩子的发展引向一条不合适或者不正常的道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