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打”还是“不打”?

教育孩子,“打”还是“不打”?,第1张

教育孩子,“打”还是“不打”? 一直以来,“打”与“不打”都有拥趸者。“打”的理由主要有:小时候挨打可以改掉自己的性格弱点,锻炼面对挫折的意志力,还可以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再说,没有哪个父母会把自己的孩子往死里打,大都是“一打二吓唬”,强化孩子的是非对错观念,尤其对那些性情顽劣的孩子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因此,不宜全盘否定“打”的好处。“不打”的理由主要有:伤害孩子自尊、使孩子对父母不是尊重而是惧怕、引导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误导孩子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增加孩子的焦虑和不安全感,有时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仇恨心理等等。总之,打孩子是中国传统专制家庭教育的糟粕。

“玩”与“不玩”?虽然“不打”更符合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但适度的“打”似乎也有一定道理。来看看专家怎么说!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HeimGuinot)曾说,“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盖自己的罪行,更加巧妙而不被察觉。当孩子受到惩罚时,他会下定决心以后要小心谨慎,而不是诚实负责。”也就是说,在打骂孩子的时候,虽然孩子表面上很害怕,但内心深处,他可能不会去反思自己的错误行为,更不会去思考如何去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甚至有些极端的孩子会试图逃离家庭和父母。

“不打不成器”是旧时代的过时的教育观念,现在大部分父母其实也是接受这样的观点。只是,有时候一时气不过打了不听话的孩子,也是许多父母经常会出现的情形。那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让“打”孩子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呢?1.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因为冲动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时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比如,直接具体地向孩子指出“你这样做我很不满意!”“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你的表现很让我伤心!”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静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2.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孩子犯了错,无须过多批评,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修正错误的具体方法,指导孩子自己去弥补错误。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时,孩子还需要自己来清理桌子上的牛奶。这样不但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可能导致什么结果,也能够让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当中产生悔改的想法,有利于避免孩子再犯同类错误。
3.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如果孩子的过错不大,家长可以对孩子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而是通过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限制他娱乐的时间等间接惩罚的手段,让孩子记住这次教训。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看动画片的时间。同时,还要对孩子以后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如果每次主动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增加看动画片的时间。


4.打孩子时不要情绪化。
如果出现了不得不打孩子的情况,比如,在多次劝告无效的情况下,孩子依然不停闹腾而影响到了周围人和周围的环境甚至自身的安全时,父母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冷静面对孩子的问题。因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打孩子,不仅不能指出孩子的错误,还会让孩子感到难堪,从而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这时候的孩子,因为着眼点在父母激烈的情绪上,往往不会认为自己有错了。所以,真的需要打孩子,要让孩子明白是在为自己的错误买单,而不是为父母的坏情绪买单。
5.让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时候,父母要把打孩子当成一种教育的仪式,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他为什么会挨打,这次要打几下,下次再犯错误要如何处理等;打的时候不要太重,不能给孩子造成生理伤害;打完孩子后,一定要哄哄孩子,让孩子明白,打了他,爸爸妈妈也很伤心。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即使他错了,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打他只是为了让他记住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也是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的关键。
6.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
2岁前的孩子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缺乏规则意识是正常的。打孩子对于孩子来说,没有警示作用,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完善,自尊感也越来越强。6岁后的孩子就已经是懂道理的年龄了。这时,父母更需要用讲道理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避免打骂在孩子心里产生负面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377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9
下一篇2022-10-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