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皮:面粉500克、酵母粉5克、温水约260毫升
馅料:三肥七瘦去皮猪肉350克
调料:蚝油1大匙、生抽1大匙、老抽1小匙、白糖1/2小匙、芝麻油1小匙、开水约50毫升、葱15克、姜15克、盐3克
1.将酵母粉放入温水中,拌匀后稍稍静置一会儿使其完全溶解
2.将溶液倒入面粉中,一边倒一边用筷子搅拌
3.搅匀成棉絮状
4.用手将其抓揉成团,再反复揉压
5.要一直将其揉成表面光滑的面团
6.将揉好的面团放入盆中
7.盖上盖子或湿纱布,于温暖处静置约2小时让其发酵
8.在面团发酵的时候准备馅料,将猪肉剁碎成肉末
9.葱姜切丝,放入开水中浸泡一会儿
10.然后过滤出葱姜不要,将水分次到入肉末中,一边倒一边用筷子朝一个方向搅匀上劲
11.再加入蚝油、生抽、老抽、白糖、芝麻油、盐
12.继续朝一个方向拌匀,待用
13.当面团发酵至2倍大,面团里面充满蜂窝状的小孔时,说明已经发酵好了
14.将发酵好的面团取出放在撒有一层薄粉的案板上,充分地揉压出里面的空气
15.要将其再次揉成表面光滑的面团,再盖上湿纱布,静置松弛约10分钟(不松弛也可以,松弛后好操作一些)
16.松弛后的面团用刀切成两份,再分别揉搓成长条
17.用刀切开成约40克重的剂子(剂子要用湿纱布盖起来以防表面发干)
18.将剂子按扁,然后用擀面杖将它擀成中间略厚边缘稍薄的面皮
19.取适量的馅料放入面皮中央
20.由一处开始先捏出一个褶子,然后继续朝一个方向捏褶子
21.直至将面皮边缘捏完,收口,成包子生胚
22.做好的生胚用湿纱布盖起来,再静置约20分钟进行第二次饧发(此步骤很重要,不可省略)
23.蒸锅内放入适量的水,在蒸屉上刷一层薄油或垫上屉布,放入饧发好的生胚,盖严锅盖,大火,蒸约18分钟后关火,等约3分钟后再打开锅盖,取出即可
一个肉包子大约有60-200克左右。
肉包子的重量与包子的大小有关,如果是小笼包,一般个头较小,大约重60克左右,如果是家庭自己包的肉包子,个头较大,大约重100-200克左右。
包子的英文:steamed stuffed bun。
双语例句:
1、包子太烫了,没法下口。
The steamed stuffed bun is too hot to eat.
2、他把包子都吃了。
He ate up all the stuffed buns.
包子的种类:
包子,是中国的传统面食,相传是三国时期由诸葛亮发明。中国大江南北都有吃包子的历史和习惯,但是做法和内容有不同。
南方包子个头小巧精致,馅鲜美皮松软。比如杭州小笼包、靖江蟹黄汤包、南京金陵灌汤包、无锡小笼包、广式叉烧包等等。
北方包子相比南方包子,个头要大,虽然看起来没有那么的小巧精致,但是北方包子品种繁多,一张面皮包“天下”。几十上百种馅,每一种都有不同的味道,每个人都能在各种馅的喜好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要看是大包子还是小包子800克面粉大概可以包八个大包子,小包子可以包二十多个。
包子,本称馒头,别称笼饼,传为诸葛亮所发明 ,是一种饱腹感很强的主食,是中国传统食品,并且还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
“包子”一词最早出现自宋代,此前主要被称为”馒头“。 传为诸葛亮征孟获时所发明,形状为人头形,尔后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逐渐改为禽肉馅。
但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彼时称为“蒸饼”。三国时,馒头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称,谓之“蛮头”,
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记:“馒头本名蛮头,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宋代出现“包子”之名后,“馒头”之称一直并行不衰。直到清代,“包子”和“馒头”的称谓才渐渐分化。而吴语区等地仍保留古称,将含馅者唤作“馒头”,如“生煎馒头”“蟹粉馒头”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