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经:归心经;肝经。
功能:凉血止血;行瘀消肿。
主治: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妇女崩漏;外伤出血;疮疡肿痛;瘰疬;湿疹;肝炎;肾炎意见建议:你好,男,14岁,青少年,大多是血热引起,大蓟有凉血止血的功效,可以治疗流鼻血,饮食上宜清淡,少吃辛辣**,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刺儿菜又名小蓟。
全国各苹果产区均有分布,是豫西、豫北沙土果园的优势草种.其性味甘、凉、无毒。
全草含生物碱、皂甙。
有解毒、消炎、止血以及恢复肝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且有较显著而持久的降血压作用。
刺儿菜煮汤或生食有止血作用,凡血热妄动以及症见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崩等,均可作辅助食疗,对高血压、急性传染性肝炎亦有一定疗效。
鲜刺儿菜捣烂外敷,治一切疔、疮、痈、疽等肿毒及外伤出血。
注:刺儿菜即小蓟草,也称蓟蓟菜,俗名;青刺蓟;,2~3寸时其根作菜茹食甚美。
另有大蓟者,其性能相近。
体虚胃弱者慎食。
此外,黑龙江称小蓟为苣荬菜,应区别。
###刺儿菜学名:Cirsiumsetosum(Willd.)MB.英文名:Spinegreens,SetoseThistle科名:菊科Compositae别名:刺刺芽、猫蓟、青刺蓟、刺蓟菜、野红花、刺萝卜多年生草本,地下部分常大于地上部分,有长根茎。
茎直立,幼茎被白色蛛丝状毛,有棱,高20-50厘米。
叶互生,基生叶花时凋落,下部和中部叶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7-10厘米,宽1.5-2.5厘米,表面绿色,背面谈绿色,两面有疏密不等的白色蛛丝状毛,顶端短尖或钝,基部窄狭或钝圆,近全缘或有疏锯齿,无叶柄。
头状花序直立,雌雄异株,雌花序较雄花序大,雄花序总苞长约18毫米,雌花序总苞长约25毫米;总苞片6层,外层甚短,长椭圆状披针形,中层以内总苞片披针形,顶端长尖,有刺。
雄花花冠长17-20毫米,雌花花冠长约26毫米,雄花花冠裂片长9-10毫米,雌花花冠裂片约5毫米,花冠紫红色,雄花花药为紫红色,花药长约6毫米,雌花退化雄蕊的花药长约2毫米;花序托凸起,有托毛。
瘦果椭圆形或长卵形,略扁平;冠毛羽状。
花期4-7月。
采集刺儿菜幼苗入沸水锅焯一下,捞出洗去苦味,可制成多种菜肴。
刺儿菜每百克嫩茎叶含蛋白质4.8克,脂肪1.1克,碳水化合物5克,钙216毫克,磷93毫克,铁10.2毫克,胡萝卜素7.35毫克,维生素B20.39毫克,维生素C47毫克。
刺儿菜性味甘凉,具有凉血、法瘀、止血的功效。
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急性传染性肝炎、疗疮、痈毒等。
《食疗本草》载;取菜煮食之,除风热;。
食用注意: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忌食。
种别名:小蓟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
根状茎长,茎直立,有纵沟棱,无毛或被蛛丝状毛。
叶椭圆或椭圆状披针形,长7-10厘米,宽1.5一2.5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全缘或有齿裂,有刺,两面疏或资被蛛丝状毛。
头状花序单生于茎顶,雌雄异株或同株,总苞片多层,顶端长尖,具刺;管状花,紫红色。
瘦果椭圆或长卵形,冠毛羽状(图121)。
地理分布:刺儿菜分布于全国各地;国外在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生物生态特征:刺儿菜为中生植物,普遍群生于撂荒地、耕地、路边、村庄附近,为常见的杂草。
花期6-8月,果期8-9月。
饲用价值:幼嫩时期羊、猪喜食,牛、马较少采食。
植株秋后仍保持绿色,仍可用以喂猪,其营养成分见表121。
刺儿菜的时有硬刺,茎秆木质化后粗硬,利用期为5-7月。
早期供放牧,或带根采回,去掉泥土,径切碎生饲喂猪或做青贮料,开花前后植株,割取晒于后,可供冬春制粉喂猪。
另外本种为秋季蜜源植物。
带花全草或根茎均为药材。
刺儿菜的嫩苗又是野菜,炒食、做汤均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