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季中医养生讲究保护阳气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
2、夏季中医养生注意防暑热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这是它的病理特点。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此为伤津的关键,津伤时,即见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如果不及时救治,开泄太过,则伤津可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偿的限度必然将耗伤元气,此时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导致死亡,由此观之,夏季防暑不可等闲视之。
3、夏季中医养生注意除湿气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因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不仅如此,湿邪亦好伤脾阳,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尤其是脾气升降失合后,水液随之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
风湿夹杂,侵犯肌肤,关节所形成的风湿痹症则往往反复发作。内湿病常见其病理性产物多呈秽浊不洁之物,如皮肤病变之渗出物,湿热带下之分泌物,质粘而腥臭。因此,人们常称湿为“有形之邪”,其性秽浊。
4、夏季中医养生起睡定时
夏天日照时间长,天亮得早而黑得晚。因此,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应随之作一些相应的调整,以迟睡早起为佳,而且应尽可能地定时起、睡。在夏季,更应给自己规定一个严格的起睡时间,决不无故违反,即使休息日也不例外,夏季最佳就寝时间是22:00-23:00,最佳起床时间是5:30-6:30。
盛夏酷暑,高温燥热,人们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身体不适,例如:胸闷、头晕、头疼、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睡眠欠佳甚至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今天就来教大家在夏季如何进行 养生 ,从而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01关于运动
夏天人们最主要的感觉就是爱出汗。中医认为“心与夏气相通”“汗为心之液”,夏季气温炎热,人体自身主要通过排出汗液散热,这使得人体内的水、盐等成分大量流失,容易造成血容量降低,从而损伤心脏,这也是夏天心脏病容易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此时,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以免因为脑供血不足而造成头晕、头痛;同时要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和大量运动,要以温和的有氧运动为主,尽量避免出汗过多损伤心阴。如果习惯运动,可以选择太极拳这类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的运动,有益于形神兼修。另外,活动时最好选择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为凉爽之时。
02关于饮食
夏季人体脾胃的消化功能较弱,故宜清淡饮食,不宜肥甘厚味,多吃蔬菜瓜果和杂粮,瓜果不仅有助于滋养心阴,还可以清热解暑,在此强烈推荐西瓜、黄瓜、苦瓜、桃子等在夏季可以多食用一些。
同时还要注重补充一些必需的营养物质,例如:多吃西红柿补充维生素;适当地补充鱼、蛋、奶、瘦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
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夏季千万不要贪凉饮冷,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凉性食物防暑降温,像绿豆汤、酸梅汤、西瓜汁、姜枣茶、银耳百合莲子羹、冬瓜粥等。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天气炎热,体温偏高,是由于人体阳气大多浮于体表,过食寒凉之品反而损伤内在较弱的阳气,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再者,夏季食物容易变质,尽量不要食用放置时间长的食物,以新鲜食材为首选。
03关于情绪
提到情绪就不得不提到心,“心主血脉”“心主神志”“心者君主之官”,从中医角度讲,即心支配全身血脉运行,还主持精神活动。夏季 养生 必先养心,养心首先要重视七情的调节。所谓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如果七情过于强烈,超过生理范围,就会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发病。夏季容易让人觉得烦躁、疲乏,越是这样越要心情愉悦、舒畅,保持情绪稳定,切忌大喜大悲大怒。调整睡眠节律有助于控制情绪,夏天白昼长,夜晚短,我们要顺应这一自然特点,适当的晚睡早起,午睡不超过1小时为宜。睡眠时建议关闭空调等冷气,否则容易导致面瘫、头痛、四肢关节疼痛、腹痛、腹泻等病症。
04关于冬病夏治
提到夏季 养生 ,冬病夏治是不可或缺的。冬病夏至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者加重的疾病,在夏季三伏天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于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者消失,因为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此时通过药物和非药物疗法对人体进行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最被人们推崇、疗效最为显著的便是三伏贴,可以治疗感冒、咳嗽、哮喘、鼻炎、痛经、小腹冷痛、手脚冰凉、免疫力低下等多种疾症。
夏天很短,人生很长, 健康 最重要。让我们在有限的夏日时光,抓紧 养生 起来吧。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饮食养生是中医四季养生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中医四季养生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四季养生知识——春中医认为春属木,主升发,肝气旺。春时,阳气初升,万物萌发,正、二月间,乍寒乍热,宿疾复发,时令病起。养生应顺应人体阳气始生的特点。
1、春天犯困怎么办呢?
人们在春天容易犯困,一定要克服春困莫贪睡,每天睡眠要适当,最好晚睡早起相对于冬季而言,适当穿着宽松衣服,以舒缓形体,使气血流畅,以适应春季阳气上升,万物勃生的变化。还要保持神情舒畅,做到心胸开阔、轻松愉快,乐观向上,忌孤坐独居,戒郁怒伤肝。
2、春天饮食注意什么?
春季要顺势温补升阳气,因早春仍有冬日余寒,多食辛甘发散之品,如山药、大枣、扁豆、菠菜、香菜、韭菜、大蒜等,少食酸涩收敛之味,如酸奶、山楂、金橘等。
3、俗话说“春捂秋冻”,为什么要“春捂”?
春季阳气初升,寒冷渐退,人体对冷暖多变的早春天气还不太适应,所以要注意防寒,应多穿点衣服“捂一捂”,以免遇天气突变、气温骤降而受寒生病。
由于春季早晚温差较大和冷暖多变,心脑血管病变如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等也宜在春季容易发作,这类患者冬衣不可顿减,应根据气温的变化增减衣服,以适应春天气温冷暖的变化。
4、为什么春季易发生传染病?
春天气温上升,细菌、病毒中医称邪气也随之繁殖生长,加上春天人们户外活动增加,容易引起流感、麻疹、流腮、流脑、肺炎、肝炎等传染病时令病的发生,甚至流行。所以要随时注意避开此类邪气,避免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注意饮食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正气记忆体,邪不可干”。春季应多参加室外活动,可根据自己年龄、体质,宜选取公园、广场、庭院、湖畔、河边、山坡等空气新鲜之处,选择慢跑、散步、打拳、保健操等适当的锻炼专案,以增强身体抵抗力,防御春季传染病。
中医四季养生知识——夏中医夏认为属火,主于长生,心气旺。夏时,阳气较盛,是万物生长繁荣、茂盛的季节且阴气内伏,暑毒外蒸。气候炎热、高温而多雨,多有暑溼之邪侵扰。夏季养生应顺应人体阳气充盛的特点。 为什么把夏季又称为“苦夏”?“苦夏”要注意什么?
人们称夏季为“苦夏”“疰夏”,是因为在连日的高温情况下,会出现睡不好、吃不香、没精神、易烦躁等现象。
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因此在炎热的夏季尤其要注意精神的调养。要疏调情志,保持健康向上、神清气和、快乐欢畅的状态,从而使心神得养。
夏季的饮食,应以清淡爽口、具有清热祛暑、健脾益气功效的食物为主,如鲜藕、丝瓜、黄瓜、冬瓜、西红柿、薏苡仁、莲子、红小豆、绿豆等。应少吃油腻、生冷食物,
夏季暑热外蒸,人体毛孔开放、汗液大泄,最容易受风寒雨露侵袭,因此,晚上不宜在室外乘凉过久。应晚睡早起,适当午睡,以恢复疲劳,保持精力充沛衣着方面要单薄一些,衣服应勤洗勤换,勿穿溼衣、汗衣。
2、夏天如何防中暑?
常言说:盛夏时节防暑邪,长夏注意防溼邪。盛夏在室外或高温环境工作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并注意补充淡盐水。可服绿豆汤或中药解暑汤藿香、金银花、紫苏、薄荷、连翘、芦根、淡竹叶等,以防止中暑伤津。
夏季三伏时节,由于溼气太重,人体的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甚至发生胃肠炎、痢疾等疾病,所以在长夏要保持居室干燥卫生、个人勤换衣物,平时多吃薏苡仁、莲子、红小豆、绿豆等清热利溼的食物。必要时可服用藿香正气胶囊,以防暑溼伤身。
3、炎热夏天能锻炼吗?
夏季可以锻炼,但时间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以早晚凉爽之时为宜,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锻炼的专案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大量饮用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
4、夏天“空调病”是怎么回事?
炎热夏季,用空调温度过低,应注意室内温度不宜低于26℃,室内外温差不超过6℃,会使腠理闭塞、暑热郁闭,可能出现头痛、腰痛、下肢酸痛,容易患感冒、胃肠病、面板病和心血管疾病,即“空调病”。入睡时最好关上空调,或室温保持在28℃为宜。在室内感觉有凉意时,要站起来适当活动,以加速血液回圈。
5、为什么在夏天能治疗冬天疾病?
中医“冬病夏治”三伏贴,是顺应天气和时节变化进行的外治法。在夏季伏天,人体阳气旺、腠理开,通过穴位敷贴中药 *** ,可有效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功能,以达到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的功效。对一些多在冬天发作的呼吸道疾病、过敏性疾病、关节病变、慢性脾胃疾病有较好的疗效,连续敷贴数年还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
中医四季养生知识——秋中医认为秋属金,主于肃杀,肺气旺。秋时,凄风惨雨,草木黄落。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处于“阳消阴长”之时,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秋季养生应顺应人体 *** 阳气都处在收敛内养状态的特点。
秋天干燥吃什么?
秋宜食补防秋燥。秋天宜进食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来防止干燥的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如百合、蜂蜜、牛奶、梨、莲子、苹果、菠萝、香蕉、银耳、芝麻等等清补柔润之品。,也可食用沙参、麦冬、百合、川贝、杏仁等益气滋阴、宣肺化痰的保健中药制作的药膳。中医认为“晨起食粥,推陈出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秋季早餐食粥,应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不同的粥食用,如百合红枣糯米粥滋阴养胃,胡桃粥润肺防燥,甘菊枸杞粥滋补肝肾等。 为什么要“秋冻”?
人们常说的“秋冻”,就是说虽然天气逐渐转凉,但衣物的增加要适当,不要一遇寒流就穿得太多、捂得太严。要有意识地让身体“冻一冻”,这样可顺应自然界秋季收敛之气,提高机体的抗寒能力,逐渐适应冬季寒冷气候。
3、秋天为什么要“闻鸡而起”?
秋天应早睡早起,以养气敛神。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金秋时节,天高气爽,在经历了炎夏的闷热后,秋季的凉爽让人们感觉格外舒适,正是户外运动的大好时机。我国自古就有“重阳登高”的传统,在北京,很多人秋天爱去香山看红叶也是户外活动的很好得选择。也可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专案。如慢跑、快走、太极拳、瑜珈等运动,以微出汗为度,达到保肺健身之效。
中医四季养生知识——冬中医认为冬属水,主于敛藏,肾气旺。冬时,自然界草木凋零,冷冻虫伏,气候寒冷。阳藏阴盛,万物闭藏,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的特点和规律,以静养、藏精为主。
1、为什么要“冬令进补”?
冬季阳藏阴盛,万物闭藏,是进补的好时节。以保阴潜阳、藏精御寒为原则,选用温补的食物进行调养,可以温养全身组织,增强体质,提高人体防寒的能力。不同体质的人群应选择不同的进补方法和种类。如阳虚质宜食牛羊肉、狗肉、鸡肉、韭菜等温热之品。既要少食生冷及寒性食物,以免伤及阳气,也应注意不要因天冷,过食辛辣、燥热等食品,而耗伤阴气。平时宜多食白菜、萝卜、豆芽、山药、核桃、桂圆、大枣温甘食物。
冬季除加强饮食调补外,还可适当施以药补,如选用黄芪、党参、枸杞子、阿胶、乌枣或六味地黄丸等益气养血补肾之品,但必须注意不要自己随意乱用补品,最好在中医的指导下,可根据不同体质制做膏剂调养。
“冬天静养”就是安静不活动吗?
冬季寒冷阴盛,应静养。即宜早睡晚起,早睡以养阳气,晚起以固 ***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曰:“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天虽冷,但仍要坚持锻炼,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冬季锻炼应选择合适的地点,避免在大风、大雪、大寒及空气污染的地方健身。运动专案宜以缓和、运动量不大的为主,如太极拳,慢走、慢跑、健身操等。锻炼时间不宜太早,以太阳初升为宜,以身体微热不出大汗为度。尤其是在市区里,清晨的空气中往往污染物尚未散去,过早外出锻炼很有可能引起体质较弱的人生病,如果本身就有慢性病,这一习惯还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中医四季养生知识“的人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