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的风俗有丧俗、暖房酒、爬门头、清明节、要糖等风俗。
1、丧俗
病者将咽气,儿子依次跪倒磕头送终,同时点亮头灯和脚灯,煮一小碗半生不熟的米饭供于脚边(称为”倒头碗”),然后买布破孝,死者晚辈一律戴孝。
2、暖房酒
在结婚正日的前一天晚上是要办暖房酒,请上关系很近的亲戚如兄弟姐妹和前后左右的好庄邻,在家里摆上几桌,先热闹起来。
3、要糖
大年初一早上,扬州民间有大人小孩出门到周围邻居家里给长辈拜年的风俗,这时候 最忙的是小孩,他们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去要糖,也就是挨家挨户去给长辈拜年。
他们捧出事先准备好的果盒给前来拜年的小孩散发各色糖果、云片糕、橘子、苹果等,也顺 祝孩子们“上大学”“发财兴旺”“早点娶马马”等。要糖这一风俗传承的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4、爬门头
大年三十晚上,吃过晚饭后,老扬州要点上香炉蜡烛守岁,大人小孩穿上新衣服,长辈们开始给晚辈发压岁钱。这时候大人会关上大门,让家中个子小的孩子抓着门后的门闩往上爬,因为老式的大门是木制的,门后面从上到下有几根横木,中间还有门闩开关,这一风俗就是爬门头。
5、扬州婚俗
订婚:扬州习俗称订婚为“下茶”。订婚又叫“定婚”。有大定、小定之分。小定又称”稳亲”,是在男女尚年幼情况下的定婚形式。大定就是正式定婚。现在自由恋爱,只要双方谈定了,男方请女方父母上门聚宴,便算是定婚。
结婚:结婚选择“吉日”,旧时选黄道吉日,现在选在农历逢双(尤喜逢六,不选十四)的日子,或“五一”、国庆、元旦这些法定节日。
扬州的民风民俗--端午粽子和十二红粽子是端午时节的食品,最初是端午节时在龙舟上当做祭品抛撒到江河里。为啥要将粽子撒入江河呢?民间有多种解释,有说是为了祭祀屈原;也有说是为了驱逐蛟龙,说法不一。作为一种流传较广,历史悠久的民俗事象,多种解释并存是正常的现象。
扬州人一直把粽子作为时令食品,到了端午节前后,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邗江三百呤》卷九中介绍了火腿粽子的包裹方法:
粽用糯米外加青箬包裹,北省以果栗和米煮熟,冷食之。扬州则以火腿切碎和米裹之,一经煮化,沈浸秾郁矣。
其后还附有一诗:
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
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
细箬青青裹,浓香粒粒融。
兰江腌脯贵,知味易牙同。
如今扬州人包裹粽子的方法更多,糯米里除掺进火腿外,依据各人的口味,喜荤食的可以掺进咸肉、鲜肉等,用虾子酱油拌和。喜素食的可以掺进红豆、蚕豆、蜜枣等,食时还可以蘸糖。外形也是多种多样,都是用竹箬,但能包裹出斧头形、小脚形、圆筒形、三角形,而且讲究包得紧、裹得实,越是紧实滋味越佳。扬州人家包粽子多是妇女动手,包好后人们常把粽子作为节礼相互馈送。人们品尝的是粽子的滋味,欣赏的是妇女的手艺。
端午节这一天,扬州人家的午饭桌上,会端上叫做“十二红”的菜肴,所谓“十二红”是用酱油烧红、拌红或是自然红的菜肴,有四碗八碟之说,四碗者:红烧黄鱼、红烧牛肉、红烧蹄膀、红烧鸡块。八碟者,四冷四热。四冷:咸蛋、香肠、莴笋、洋花萝卜。四热:炒苋菜、炒河虾、炒大粉、炒鳝丝。这里仅是列举,生活中并无定式,惟有粗细之分。
说到“烧黄鱼”,扬州人似乎特别偏爱,甚至有“当裤子、买黄鱼”的民谚。《真州竹枝词》中有“买黄鱼”一首词,云:“归来低与细君言,新到黄鱼市口喧。只恐过时无处买,拼教当却阮郎裈。”当掉身上的裤子去买黄鱼,仅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也说明烧黄鱼的确是一道美味的时令菜肴,深受扬州人的喜爱。
扬州过年风俗是:
1、办年货
扬州以往从腊月初八到次年正月十八都算过年,置办年货为年的前奏,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年货可能就是一桌难得吃上的好饭菜,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有家庭甚至把购车、全家出游纳入年货购置计划。
2、送灶神
送灶,有“官三民四龟五鳖六”的说法,扬州人送灶多半在腊月二十四。传说灶神要在廿五日向玉皇大帝汇报主家一年功过,所以,廿四夜主家都要烧香“送灶”,求他“上天宣好事,下界保平安”。
3、忙年蒸
“进了腊月门,扬城千家万户忙年蒸”。因为“年蒸”有蒸蒸日上的寓意,将蒸好的包子堆成元宝的形状,称之为“堆元宝”,这就是希望来年能够财源滚滚。
4、挂年画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清代扬州是扬州画派产生地,很多文人画家也直接参与了年画的设计,扬州年画文人气较浓,线条遒劲流畅,飘逸优美。
5、贴春联
春联,源于“桃符”。“桃符”有“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的说法。中国的第一幅春联是这样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直到宋代,“桃符”才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正式称“春联”则到了明朝。
6、守岁火
守岁火也叫守岁。除夕是农历年腊月的最末一日,春节的前夜。扬州人有除夕“封财门”的习俗,也就是守岁时将家中门关好,在门缝贴上剪有铜钱纹的红纸,有的还会挂上芝麻秸,寓意新年开门的第一眼,就看见“节节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