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庙会必有“庙”,庙就是道观寺庙。顾名思义,庙会就是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活动。小的时候破除四旧,解除封建迷信活动,所有的寺庙都拆除了。庙会也就消失很长时间了,到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人管了,大家又都开始建庙,由小到大,一步步的发展。现在我们大队就有一个寺庙,一个院子,好几间房子,里面很观音菩萨,如来佛祖等供大家烧香拜佛。
每年还定一个日子,起庙会,找有钱人家,大户人家收钱,请来唱戏的,唱7天大戏,还有说书匠,杂技团之类,白天晚上都有节目,远近村子的都来看热闹。破旧的寺庙边上停了很多的汽车,三轮等。很多小商小贩也都赶来,卖凉皮的,卖香火的,卖饮料玩具的,吃的喝的玩的乐的都有,生意还都不错。每个摊位好像也要交一定费用,这样好请来更多的表演团队。
乡土气息,大家聚在一起,图个乐呵,拉拉话,交流沟通,家长里短,村里村外,远远近近的都可以畅所欲言。新闻看多的还可以聊聊国际时事,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闲扯乱聊,反正没有知道的,大家都放松放松,互相加深一下了解。堪比吹牛的集会,东家常西家短,任由人信口开河。 有能人,有差的,扼腕喘息。
庙会时候寺院中间有个大香炉,大家都买香表来少,有钱人成堆的少,穷人就意思一下,主要来看看唱戏的,听听说书的。很早的时候说书匠很多。后来消失很久,现在兴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很多说书匠又复活了。说历史,讲当下很有味道,那个段子也是接踵而来,让人赞叹,或捧腹大笑。我也许不适应,只能在边上傻呵呵的听,除了热闹也感觉不到别的深厚的科学文化氛围。庙会来,各种风俗也来了,扭秧歌,跳起舞来,敲起鼓来,打起锣。学点这些门到还真有用啊。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意识形态变化,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为"庙市",成为中国集市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需要,才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传统庙会上主要是烧香拜佛祈福保平安,也算传统的节日形式,反映民众心理,习惯和风俗。它的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
庙会风俗,祭神仪式,磕头鞠躬作仪,求个各路神仙护身,求得人财两旺。也祈子,求得儿女双全多子多福。庙会小吃,当地所有好吃好玩好带的都拿来销售,也显得热闹,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小吃有奶茶、豆腐脑、凉粉、糖瓜、糖饼、吊炉烧饼、豌豆糕、煎饼、烤白薯,碗团,瓤皮,凉皮等等。这些常见的街头食摊,庙会期间皆有售卖。
庙会演出,庙会是与文化娱乐有关的节日活动,有各类民间艺人进行表演营生。其中主要有:西北庙会多秦腔戏、扁担戏(即木偶戏),晚上有皮影戏、说书、杂耍、魔术、秧歌、高跷等各种形式多样都混入其中。
大型庙会上玩具市场最为花哨。在民间儿童玩具摊上,摆满了假面、戏剧木人、小车、刀矛、竹龙。庙会中的民间玩具种类繁多,制作精巧,件件都称得上是手工艺品。主要有:空竹、扑扑登、走马灯、鬃人、吹糖人、画糖人、塑糖人、面塑、九连环、拨浪鼓。小商小贩抓住仅有的商机,各路神仙大显神通。
以前的时候求神拜佛就是迷信,破除迷信,就没有庙和庙会了。现在又开始兴起,也说不上什么历史文化,三从四德。存在就是合理,无神论,唯物主义都讲究不清楚,现在也提科学发展观,但很多现象问题也解决不了。大家就稀里糊涂开始建庙烧香,希望如有神助才会兴旺发达,健康平安。
我不迷信,但是庙会上唱戏,说书,各种小吃等我还是很喜欢的,还有那乡里乡亲的热闹气氛,觉得这些东西不能丢,应该永远存在。庙会是依托,让风俗乡俗暂放异彩。
2012年《农业保险条例》中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农业保险,是指保险公司根据农业保险合同,对被保险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因保险标的遭受约定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或者疾病等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本条例所称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在世
农业保险
贸组织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代替直接补贴对我国农业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减轻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冲击,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农业保险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国家财政拨出10亿元专项补贴资金,通过地方财政资金的配套,对六省区五大类粮食作物保险予以补贴,积极为农业安全生产提供保障。这项措施有力地改变了农险经营的外部环境,农业保险由此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国农业保险当年实现保费收入51.8亿。
2008年,国家稳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加大了对粮食、油料、生猪、奶牛生产的各项政策扶持,支持发展主要粮食作物政策性保险。分析农业政策情况,可以发现,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持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长期国策,而农业保险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正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