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跗骨 位于足的后半部,包括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及骰骨,共7块。
(1)跟骨 位于足部的后方下部,是足骨中最大的一块骨,后端向下突出称为跟骨结节。
(2)距骨 位于跟骨上方,高出其他的跗骨。
(3)楔骨 有3块。第一换骨位于内侧,第二楔骨位于中间,第三楔骨位于外侧,分别位于舟骨与第—- 第五跖骨之间。
(4)骰骨 位于跟骨之前,足外侧缘,其后方突起为骰骨。
(5)舟骨 位于距骨与3块楔骨之间,内侧有一向下方的圆形突起,称舟骨粗隆或结节。
2.跖骨 位于足的中部,共5块。由内向外,分别称为第一跖骨、第二跖骨、第三跖骨、第四跖骨、第五跖骨。每块跖骨又分为底(近足跟的一端)、体及头(近足趾的一端)三部分。第一跖骨底下方有一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底外侧有一乳状突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
(位于足外侧中部)。
3.趾骨 共14块。包括:
(1)拇趾2块(近节趾骨、远节趾骨)。
(2)第二至第五趾 各3节(分别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远节趾骨)。每块趾骨仍可分为底、体、头3部分。
(二)足部可触及的骨性标志
1.足内侧 可触及内踝、舟骨粗隆(约内踝前方2.5 cm处)、第一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一跖骨小头(图1——2)。
2.足外侧 可触及外踝、第五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五跖骨小头(图1——3)。
3.足底部 可触及足跟下方的跟骨结节、第一至第五跖骨小头及第一至第五跖骨基底膨大部等。
4.足背部 可触及第二至第四跖骨基底部。
5.足弓 由跗骨和跖骨被韧带、肌肉、筋膜牵拉形成一个凸向背面的弓,称为足弓。主要的弓是内侧的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构成。人站立时,足部仅以跟骨结节及第一、第五跖骨头三处着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图1——4)。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