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带着儿子去打疫苗,刚走进接种大厅就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哭声,我害怕儿子紧张,赶紧低头看看他,好在小朋友的反应比我想的好得多,虽然能够感受到牵着我的小手明显握紧,但还是一脸“淡然”的告诉我“妈妈,我不会哭的,我很坚强”。
到了儿子打针的时候,小朋友真的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毅然决然的站在医生面前,一声不哼……
一直以来,哄孩子打针是最让家长头疼的事情,刚出生的小宝宝不懂事,完全不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只有感觉到疼才会哼唧两声,但很快就会被家长的哄逗转移注意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一招不再管用,家长只能使用“强硬”手段,大不了就是一哭,但其实,这样的方法不过是“治标不治本”,下一次孩子依旧会哭闹不止。
想一想,即使是已经成为父母的我们面对打针的时候心中依旧充满恐惧,但其实打针也不过是进行的一瞬间会感到疼痛,而这种程度完全是我们可以接受的,虽说道理我们都知道,事到临头却依旧会害怕,这是为什么?
其实,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害怕”不过是心理在作祟,孩子则更是如此,首先,本就不舒服的孩子来到陌生并且嘈杂的环境,自然会产生心理恐惧,如果父母在此时强硬的将自己牢牢“禁锢”在怀中,一脸茫然的孩子自然会更加害怕,而哭则是他们表达情绪最有效的方式。
其次,不可否认,打针确实是疼痛的,生理的疼痛加之心理的紧张会让宝宝产生“自我保护”,抗拒就是其中一种表现。
打针前家长应该怎么做?
1、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家长是孩子最信任并且依赖的人,如果家长表现出紧张、害怕,小朋友自然也会出现这样的反应,所以,在带孩子打针之前,家长千万不要愁云密布,孩子看在眼中,还以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2、不哄骗孩子
很多家长会连哄带骗的将孩子哄进医院,一边说着“不打针,我们就是来看一看”,一边把孩子牢牢控制住,这种做法不仅不会抚平孩子的紧张,还会毁掉其对家长的信任,之后,再次需要打针的时候,孩子的反应只会更加激烈。
与其哄骗,倒不如告诉他们真相,每次打针之前,我都会告诉儿子“因为你生病了,所以我们要到医院打针,可能会有一点点疼,但其实就像是摔了一跤一样,很快就会过去,你要是觉得疼也可以哭,妈妈会陪着你。”前几次儿子还会问我“可以不打吗?”我会坚决的告诉他“不可以,如果不打生病就不会好”,几次之后,儿子就会很自然的接受打针这件事情,偶尔也会哭,但从不会抗拒。
2、转移注意力
对于孩子来说,转移注意力一定是最好的方式,打针时也可以使用这一样方法,和医生或是护士打好配合,趁其不备,迅速出击。
3、及时夸赞
每一个孩子最喜欢的就是爸爸妈妈夸赞自己,家长可以在宝宝乖乖打针之后对其进行表扬,甚至是一些实质的奖励,让孩子知道乖乖听话是有“好处”的,下一次,他们才会更加配合。
很多时候,孩子的恐惧是来源于未知,所以家长要知道,相比较于“躲躲藏藏”,倒不如“坦白从宽”,当他们对这件事情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自然不会恐惧,有过一次成功的打针经验之后,下一次就会简单的多。
带孩子去打针是每个父母都经历过的事情,如果孩子因为害怕而哭闹不止,父母会采取或采取过什么样的态度呢?
父母们可以来看看自己属于下面哪一种。
1、没什么大不了的——转换缩小型
父母会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孩子因为害怕会痛都会在打针前哭的,可以用糖和冰淇淋诱惑一下。
这一类型的父母本质上就会导致孩子利用父母的反应,用情绪来得到一些他不用努力就能得到的东西,或是导致孩子无法分辨自己情绪的好坏,从而陷入彷徨中。
家长带着孩子打针,自己要先冷静下来,保持平和的心态。相信自己家的孩子,当孩子看到爸妈都很淡定,孩子也就觉得没那么可怕了。
2、那可不行——压制型
父母认为孩子不应该有负面情绪,一旦有了,要求马上消除负面情绪。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打针不哭,就欺骗孩子,“打完了给你买大飞机”,“不打针坏人就来抓你了”。这样一味的哄骗孩子,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孩子对家长说的话产生怀疑,不知道家长说的哪句是真哪句是骗人的。
这类型父母照顾下长大的孩子,自尊感会非常低,自我评价也会很低。
3、一切都没问题——放任型
认为孩子想哭就哭,发泄出来就万事大吉了,父母只会包容而不重视如何处理和解决。
把孩子当做大人看待,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比如打疫苗,可以告诉孩子:打疫苗是为了给宝宝的身体增加抵抗病毒的力量,打上疫苗以后宝宝就更强壮了。
由于孩子的所有情绪都会被父母接受和包容,因此往往会陷入自我崇拜的境地,变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王子病或公主病。
关于孩子打针哭闹,建议大家:首先把自己的情绪放在一边,不要被孩子左右;然后体会孩子的想法和情绪;最后告诉孩子自己的推测,并把想法和孩子讨论,引导孩子不断地形成对情绪的认知和管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