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架事件发生后,家长的处理成难题
事实上,打人事件已经发生,不管父母如何总结教育,总会有偏差的地方。
对于有两个孩子的家庭来说,打架也是令人头痛的问题。自家孩子打架,其实和别人家孩子打架本质上是一样的问题。
一般来说,孩子遇到的冲突都不大,基本都是小打小闹。
关键是,父母如何看待孩子打人的问题,既要找到合理的理由教育孩子不要打人,又要公平处理问题,这可不是件容易事。
总的来说,面对孩子打人的问题,家长们基本上持两种看法。
有些家长不提倡孩子使用暴力,但也不想让孩子任人欺负,“非常时候使用非常手段”,如果实在没有更好办的法,会默认孩子用拳头解决问题。
有些家长觉得任何情况下,孩子都不该打人,这不仅会伤及他人,对自我成长也没有好处。其实,在处理孩子打人问题之前,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打人的行为。
二.2-4岁的孩子容易“打人”,出于何种心理?1、 自我意识萌发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被动又主动的过程,一方面,孩子需要依靠父母的指引,才能练就基本的生存技能。
比如从断奶到学会自己吃饭,从坐学步车到学会自己走路,这些都是孩子被动接受父母的教导。
可见,孩子成长初期,的确是父母安排什么,他们就学什么。
等孩子长大一点,就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这时候,他们自我意识萌发。比起父母要求的,他们更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
本来只会慢吞吞走路的孩子,现在要学着跑了。
原本习惯拿勺子吃饭,现在想试着拿筷子。
原本听话的孩子,开始显露“叛逆”的一面。
表姐家的女儿今年三岁,平常只要是夏天,她都会给孩子穿上公主裙。今年孩子自己不愿意穿裙子,非要表姐买休闲裤。
表姐一开始似乎低估了孩子的决心,因为公主裙早就提前买好了,不穿很浪费。没想到,刚要给女儿穿裙子时,女儿大发脾气,一把揪住裙子,扔到了地上。
表姐觉得很惊讶,这么小的孩子就脾气这么坏,长大了怎么办?于是就教训了女儿一顿。
谁知女儿非但没有听进去,还一边嚷嚷着说:“我就不穿”,对着表姐又踢又打。
小孩子的拳头虽然没什么力量,不过这头狂躁的小狮子还真不太容易摆平,最后是爸爸出动才“制止”了她。
体验过女儿的“暴力”倾向,以后表姐对孩子说话、做事也更加注意。不再随便勉强孩子,孩子也没有再做出类似的打人举动。
2、 模仿他人
孩子打人,很多时候纯粹是一时兴起。比如看到小狗在打架,觉得很有意思,便也想找个伙伴试试身手,这时候谁在身边呢?
妈妈在身边,那就和妈妈玩一下吧~一个回旋踢,踢中了妈妈的脚踝,妈妈疼得直抽气。这时候妈妈脸上表情已经不对,可孩子不知道,还对着妈妈笑。
孩子没挨妈妈一顿揍,已经很幸运。只是被关进了房间而已,没关系,晚饭时就可以被放出来。
其实孩子踢妈妈,主要是抱着试验的心态,并没有仇恨或生气的意思。
因为小狗相互打架逗乐了孩子,想要把这种快乐反馈到妈妈身上,可妈妈不仅体会不到还负了伤,这让孩子十分不解。
其实孩子做的仅仅是模仿他人而已,没有多余的心思,父母没必要介意。
3、 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
2-4岁的孩子语言能力相对较弱,很多意思都不能表达清楚。
和父母交流时,如果语言不通,孩子很容易郁闷。孩子说的要求父母不理解,就会出现打人的行为。
上周,小碗带儿子去游乐场,因为孩子年龄小,很多游乐项目不能玩,只能玩一些比较温和的项目,像旋转木马、碰碰车之类的。
旋转木马玩几分钟就结束了,当小碗还在观望可以玩什么的时候,儿子拖着她往过山车的方向走,边走嘴里还说着类似“打车”的词语。
小碗没听到,不过看儿子往这边走,似乎想坐山车。小碗知道儿子不能玩,还没到目的地,就拉着儿子往回走。
儿子死赖着不肯走,最后还是没扛过小碗的力气,因为生气孩子边走边打小碗,嘴里还念叨着“打枪”。
这次小碗听清楚了,原来孩子不是想坐过山车,是想玩打气球的游戏。
小碗觉得这确实是自己的失误,不过已经离原来的地方很远了,再回去不太现实,还是等孩子气消后,再给他买冰激凌吧。
4、 为了吸引家人的注意
孩子有时会打一下妈妈的手臂,有时又会打一下爸爸的头,这些都是无意识的打人行为,孩子只是为了让父母注意到自己。
虽然这种行为没有恶意,不过父母也要告诉孩子,想要得到父母的关注,可以用更温柔的方式。
5、 安全感受到威胁
孩子觉得没有安全感,会本能地进行自我保护。
比如有人抢橡皮,孩子不肯,最后直接动起手来,一般孩子不会坐以待毙,你打我一拳,我就要还你一脚,谁也不是好欺负的人。
三.心理上的“打人行为”可分为两类孩子打人,实际上也是存在“差异化”的。按照心理学上的分析来说,打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攻击。
所谓工具性攻击,是指目的是不具备攻击性的,实质上却做出了攻击性行为。
比如孩子在吃热狗,另一个孩子看到了,抢过来吃,孩子为了保护热狗,挥了另一个孩子一拳,这就叫工具性攻击行为。
敌意攻击,是做出带有目的性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比如看到人家穿了新鞋子,觉得嫉妒,跑过去踩一脚,这就叫敌意攻击。
四.面对以上五种打人的情况,家长要针对性处理,解决方式不一样1.前两种行为是“无意识”打人,父母要温柔地告诉孩子打人不对
如果孩子只是自我意识萌发打人,父母首先要学着尊重、理解孩子,孩子不爱做的事情,尽量不勉强。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打人不对,父母可以这样说:“不满意生气可以,不过动手就不对哦,下次想表达意见,可以说把重要的话重复三遍,这样妈妈就真的懂了。”
父母不要对孩子说“不允许”这类绝对的话,这会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
2.第三种行为帮助孩子健全语言系统
如果是出于孩子表达能力不好出现的打人行为,父母可以多和孩子交流,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让孩子通过打人传递情绪,要用有利、正确的语言发声。
3.第四、五种行为,父母要多给孩子爱和陪伴
孩子依赖父母,父母就多花时间陪伴孩子。不要依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陪孩子的时间。时常向孩子表达爱意,让孩子感受到温暖,这样孩子内心才会充盈。
总之,当孩子还处在成长阶段时,父母要告诉孩子,不打人是一种教养,不被人打是一种能力。父母要言传身教,不要同样用“打”教育孩子,这样才不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认知。
每个小孩子都会有这种情况的,咬牙攥拳
使劲,同时还伴有蹬
蹬腿
什么的,这是正常现象,在宝宝高兴时或是无聊时都有发生,就像大人,保持一个姿势久了会很累,要申个懒腰才舒服,宝宝没有那种申懒腰的持久力,只有攥攥拳蹬蹬腿,放心吧,不用瞎想,你的宝宝很健康!欢迎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