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男方,结婚女方的表弟,叫的时候为了亲热会叫他弟弟,但是男方可不会理睬你从小有多熟,男方只会把你当做普通表弟来对待。除非女方特意申明,不然男方只会把他当做表弟,而不是小舅子。
在我们这的风俗中,大家都会宠着小舅子,并不能说他就是大,这种宠是关怀,对待大舅哥则是尊敬。你觉得关怀和尊敬谁大?
在我们这的风俗中,红包只包给女方小亲属,因为这些女方的弟弟妹妹表弟表妹会陪女方一起到男方,和伴娘差不多,没有资格去的,自然就是不用包红包的。
在一片“一个月收到多张请柬,已经无力支撑”的烦恼声中,“不收贺礼”有点稀奇,但在福清,这却不是件新鲜事。记者展开调查后发现,不收贺礼十多年前已经开始,并成为地方新风俗。》》 红色炸弹,是忧愁不是喜悦
红色炸弹,现在成了大家谈之色变的问题。步入而立之年的小翁诉苦,2007年,她刚进入公司,就遇到另一部门的同事广发喜帖,邀请大家喝喜酒。“完全不认识,我有一种被‘变相抢劫’的感觉。”此后,请柬越来越多,“多时一个月接到6张‘罚款单’”。
随着朋友们陆续走入婚礼殿堂,“80后”发现,有时一个月的工资,要拿出一半贡献给婚宴。“大家刚工作不久,荷包都扁。随礼至少200元,压力大。关系好的要送800元、1000元,是潜规则。我觉得朋友结婚本是件高兴的事,但是谈到礼金,败兴。”
》》婚宴免礼渐成福清风俗
相比大多数“80后”的窘迫,祖籍福清的小陈松了一口气。“2006年开始参加老家同学的婚礼,都只要在喜簿上签名就行了,新人不收贺礼。”他甜蜜地“抱怨”,“这个月赶了4场,连吃带拿,撑死我了。”
1月12日刚在福清融侨大酒店举办婚礼的小吴认为,结婚,注定烧钱,只是花费多少的问题。“现在,不含酒水,一桌好一点的菜金都要2000元以上。”对于不收来宾的贺礼,小吴认为是应该的,“福清很早就开始默认这一习俗,喝了同事同学那么多场免费的喜酒,自己的婚礼收钱,说得过去么?”
》》免礼金源于十多年前
吴女士清晰地记得,参加的第一场不收贺礼的喜酒是在1999年,新人父母东渡回国,邀请了要好的朋友同事,在福清市产塘街口的海洋大厦办了个热闹的婚礼,最后礼金全退。回家后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真新鲜,居然还有不收礼金的。”
之后,吴女士发现免礼的喜宴不再新鲜。她说,早些年,都是家境比较好的不收贺礼,后来渐渐成为风俗,家境普通的也开始不收礼了。现在一年她参加十几场喜宴,都是乐呵呵地空手去。“如果都要随礼,每年要支出好几千元呢,这样多好,大家开心。”
即便是农村,许多人办喜酒也是图个喜庆。2006年,江镜镇谢塘村的小谢和小何喜结连理,喜帖上注明“不收礼金”,在村里办了个流水席,七大姑八大姨硬是拿着红包给新娘小何做见面礼,小何“坚决不收”,亲戚们说是“小意思”。回家后拆开一看,红包里有一元、两元,多的五元、十元。小何说,本来就没打算收,都是自家人,开心最重要。
》》新风俗成新压力?
家境较好的可以承担免贺礼的压力,那么家庭条件一般的呢?
2009年底披嫁衣的小王,父亲是普通职工,母亲是家庭主妇,按风俗不收贺礼,有一定经济压力。为节省成本,她就在父亲的乡下老家办了场宴席。“没花太多,商量好不收礼金。在老公老家福安,也办了一场,也不收贺礼,他觉得这样好,就沿用。”小王说。
小王说,在福清收不收贺礼,还要看各家的情况。“是默认的新风俗,但是没说一定要这么做。去年,我参加7场婚宴,有2场还是有收的。”而有的婚宴,是有选择地针对部分客人收取礼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