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毒者带离现场,到空气新鲜地方,清除毒物,脱掉污染的衣裤,立 即冲洗皮肤或眼睛。对经口中毒者应立即采取引吐、洗胃、导泻等急救措施。及时正确地应用用解毒药,
2、抗胆碱剂——阿托品
是目前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最有效的解毒剂之一,但对晚期呼吸麻痹无效 采用阿托品治疗必须早、足、快、复
3、胆碱酯酶复能剂——解磷定:
4胆碱酯酶复能剂——氯磷定:
在大量出汗脱水时,应补充盐水,注意电解质平衡。 有机磷中毒时禁止使用吗啡、茶碱、吩噻嗪、利血平。
中草药治疗
可用绿豆、甘草各一两煎水服。也可用蔓陀萝0.3~0.9克煎水服。还可用金鸡尾和金银花各四两、甘草二两煎水服。
磷化锌的毒性主要是由于它与胃酸作用释出磷化氢所致。磷化氢被吸收后它能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呼吸系统及肝、肾等器官。较大剂量可很快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麻痹。
对经皮肤中毒者应立即用大量的水清洗皮肤烧伤处,必须保持房间通风0休克者应输血,并滴注葡萄糖和电解质溶液防止酸中毒,必须注意输液量与排出液体平衡以及中心静脉压,以防超负荷。对肺水肿者,间歇或连续地输入氧气。对肾衰竭者应进行血液透析,用ECG监视和发现心肌受损情况,监测血清碱性磷酸酶、LDH、ALT、AST、前凝血酶时问和胆红素,以判断肝脏受损程度,若前凝血酶浓度下降,在静脉输液时加入维生素K,要求每天用药量为10~50毫克,从静脉缓慢注入维生素K,如患者出现潮红、发绀、感觉异常、低血压和呼吸困难,便停止输液。对疼痛者,每隔几小时皮下注射硫酸吗啡8~10毫克。
大隆中毒
①对中毒者应立即催吐、洗胃、导泻,用生理盐水等洗胃,然后用硫酸钠导泻,尽早将毒物排出。
②可服用维生素K,成人每日40毫克,分次服用;儿童每日120毫克,分次服用。
③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或肌肉缓慢注射解毒药。
④对严重出血者应立即输血。
敌鼠是一种抗凝血的高效杀鼠剂。敌鼠钠为其钠盐制剂。。
敌鼠纳盐的抗凝作用是通过抑制维生素K而影响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Ⅶ、Ⅸ、X的合成,并有直接损伤毛细血管的作用。
催吐、洗胃、清肠
Vit K1
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后停药
Vit C
输血、口服强的松或氢化可的松100~300 mg加入10%葡萄糖液内静脉注射
安妥中毒
①误食者,应立即催吐、洗胃、导泻,用1:5000高锰 酸钾溶液,0.1%~0.5%硫酸铜溶液洗胃,禁用碱性溶液洗 胃,然后口服硫酸镁30克导泻。
②中毒者禁食碱性和含脂肪类食物,以免加速对安妥的 吸收。
③用10%硫代硫酸钠5毫升静注,每天2~4次。
④严格限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需要补液时应给予高渗葡萄糖缓慢静脉点滴。
⑤及早预防肺水肿,一旦发生,按肺水肿治疗,给予维生素K治疗。
氟乙酰胺中毒
(1)皮肤污染者,用清水彻底清洗。更换受污染衣服。
(2)口服中毒者立即催吐,继之用 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清水彻底洗胃,再用硫酸镁或硫酸钠20~30g导泻。为保护消化道粘膜,洗胃后给予牛乳或生鸡蛋清或氢氧化铝凝胶。
(3)乙酸胺是氟乙酸胺中毒的特效解毒剂。成人每次又0.5~5.og,每日2~4次肌注,首次量为全口量的一半。重症病人一次可给5~10g,一般给药5。7日。
(4)乙醇治疗,在没有乙酸胺的情况下,可用无水乙醇 5ml溶于 IO0ml葡萄糖液中、静脉滴入,每天2。4次。
(5)对症与支持疗法重点是控制抽搐发作,可选用安定或苯巴比妥钠等止痉药物。昏迷患者应注意防治脑水肿。心肌损害者用1,6-2磷酸果糖10哈静脉滴注,或用能量合剂。
回归是指由一个 ( 或几个 ) 变数的变化来预测另一个变数的变化。预测的方法是通过回归方程来实现的,回归分析的方法在园艺植物的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利用温度或雨量的变化,预测某种园艺植物的主要物侯期 ( 萌芽、开花 ) 、产量、品质以及病虫害发生,应用实生苗的某些性状,预测成年树的某些性状等。�一、直线回归方程式�
将 x 与 y 两个变数的 n 对观察值 ( ) , ( ) ,…… ( ) 分别以座标点的形式标记于同一直角座标平面上,作成散点图,如果这两个变数的 n 对观察值在散点图上呈线性,则说明两变数间的数量关系可用直线回归方程来表示。在解析几何上,表示一个平面上的任何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10.1) �
上式称为“ y 依 x 的直线回归方程”, x 是自变数。 是和 x 的量相对应的依变数 y 的点估测值。 a 是 x=0 时的 值,也是回归直线在 y 轴上的截距,叫做回归截距。 b 是回归系数,表示 x 每增加一个单位, 平均将要增加 (b > 0) 或减少 (b <0) 的单位数。�
要使 成为实际资料的最佳线性配合,并满足预测要求,必须使离回归平方和 = 最小。�
为使 = 最小,需分别对 a 和 b 求偏导数,并令之为 0 :�
则 :
简化以上二式,得一组联立方程式:
由方程式 (1) 得 (10.2) �
将 (10.2) 式代入方程式 (2) ,并展开、合并、移项后,得:
� ( 10.3 )
( 10.3 )中的分子为 x 和 y 变数的离均差的乘积和 (sum of products) ,记作 SP 。
上述求解 a 和 b 的程序称为最小平方法。由此 a 和 b 构成的回归方程具有三个基本性质: 1 、 = 最小。 2 、 。 3 、当 时, ,回归直线必通过点 ( ) 。因为将 (10.2) 式代入 (10.1) 式后可得直线回归方程的另一常见形式为:� ( 10.4 )
将 代如此式,得 。
由于 具有上述三个基本特征,所以该方程是实际资料的线性最佳配合。
二、直线回归方程式的计算及回归直线图�
例 10-1 :表 10-1 为某砂梨品种 1983 年在江苏扬州盛花后天数与果实细胞数增长的关系,试建立回归方程:�
表 10-1 盛花后天数与梨果实细胞数
盛花后天数( X )
果实细胞数(
7
0.56
14
1.25
21
2.07
28
2.66
35
2.83
�
将例 10-1 的 5 对观察值做成散点图 ( 图 10-1) ,呈现较明显的直线趋势,果实细胞数随着盛花后天数的增加而增加。在建立该资料回归方程时,首先需计算出 6 个一级数据:
�
n=5 �
由 6 个一级数据可算得 5 个 2 级数据:�
�
将上述二级数据分别代入公式 (10.3) 和 (10.2) 得:
�
表 (10-1) 资料的直线回归方程为:�
此方程表明,在盛花后 7 天至 35 天这段时期,每天梨果实的细胞数可平均增加 8.50 × 10 个,回归截距 a 在此没有专业意义。如将该直线方程作图表示时,可把观察值中 x 的最小和最大值代入该方程式:�
当 x=7 时, ,当 x=35 时,
将 (7 , 0.6840) 和 (35 , 3.0640) 两座标点在图上连成一条直线,如图 (10-1) 所示。为验证这一方程式是否正确,根据前述直线回归方程性质 3 ,可将 代入方程式,如果 ,则一定正确。本例将 代入得:
�
由此,也可核对作图是否正确。
图 10-1 盛花后天数与梨果实细胞数增长的关系
在作回归直线图时,以 x 变数为横坐标, y 变数为纵坐标,并标明名称和单位。若不是以零起始的,要在近原点处划一折断号。划出直线图后,应将实际观察各点标明在图上,且将回归方程以及相关系数(或决定系数)分别标于直线的上方或下方。同时应注意,绘制的回归直线两端不要超出 x 变数的取值范围。
例 10-2 :取粉皮冬瓜雌花谢花后7--11天的果实,测其果实纵径( cm ),得结果于表 10-2 。试求直线回归方程。
表 10-2 粉皮冬瓜雌花谢花后天数与果实纵径关系
谢花后天数
7 8 91011
果实纵径(cm)
14.3 16.8 17.2 17.6 18.5
按例 10-1 的计算方法可得:
得回归方程:
b= 0.92cm 表示该冬瓜雌花谢花后 7--11天内,每增长一天,果实纵径平均增加 0.92cm ; a=8.60 在此资料中有专业意义,表示雌花还未谢时(即将谢花),果实纵径平均为 8.60cm 。
三、直线回归方程估计标准误�
图 10-1 可见,由回归方程所得到的理论值 ,通常并不能和实际观察值 (y) 相吻合,但回归方程满足 = 最小这一基本性质。因此, 是各个 上 y 总体平均数的最好估计,这就如同在一个变数的随机样本中, 的代表性要比任一观察值 更为合理。由于在回归模型中,各个 上都有一个 y 总体分布,为了衡量回归方程的预测精确度,必须了解这些 y 总体分布的标准差或变异度。这个标准差或变异度的统计数叫做直线回归的估计标准误,也称离回归标准差,记作 ,计算公式为:�
( 10.5 )
的意义在于各观察值 (y) 与预测值 ( ) 愈接近,即各散点愈近于回归直线, 愈小,如果散点均落在直线上,则 = 0 ;反之,离开回归直线愈远,则 愈大。
公式 (10.5) 中, Q 称为离回归平方和或剩余平方和。因为各散点的 y 值与对应预测值 ( ) 的差异 ( ) ,其值有正有负, ,故须将各 ( ) 先平方,再累加起来,这与计算单变数样本平方和的道理是一样的。由于在建立直线回归方程时,用了 a 和 b 两个统计数,故 的自由度应为 =n-2 。�
由于用 直接计算 Q 时,步骤多而繁锁,加之如保留末位数不够,易产生较大计算误差,常采用以下恒等式计算:
因
故 ( 10.6 )
(10.7)
(10.8)
上述三个公式中,以( 10.6 )式的计算结果最为精确,因为( 10.6 )式中均使用二级数据,而公式( 10.7 )和( 10.8) 中,不仅使用了二级数据,也使用了三级数据,而三级数据往往因小数点后保留的末位数不足,影响到 Q 值的精确度,故实际计算 Q 值时,以使用公式( 10.6 )为好。�
例 10-3 :试计算表 10-1 和表 10-2 资料的直线回归估计标准误�
由表 10-1 资料已计算出:
=3.6861 =490.0000 SP=41.6500 �
代入公式( 10.6 )得:�
Q=3.6861-
将 Q=0.1459 代入公式 (10.5) 得:�
( 个)
上述计算说明:用回归方程 =0.0890+0.0850X 表示盛花后天数与果实细胞数之间的回归关系,有一个 =0.2205 的估计标准误。
由表 10-1 资料已计算出:
=9.908 =10 SP=9.200 �
Q=9.908
= (cm)
=0.694 说明由 =8.60+0.92x 估测果实纵径 y 时,有一个 =0.694 的估测标准误。
的统计意义是:在 ± 区间内,可期望包括 68.27% 的 y 观察值;在 ± 2 区间内,可期望包括 95.45% 的 y 观察值;在 ± 3 区间内,可期望包括 99.73% 的 y 观察值;在 ± 1.96 区间内,可期望包括 95% 的 y 观察值;在 ± 2.58 区间内,可期望包括 99% 的 y 观察值。
四、直线回归模型
在双变数资料中,观察值 的直线回归数学模型为:
(10.9)
( )
因 ,上述模型也可写为:
(10.10) �
且有:
上面式中, 为 y 在各 上正态分布的总体平均数,其样本估计值为 ; 和 分别为 y 和 x 两变数的总体平均数,样本估计值是 和 ,α和β是直线回归总体的回归截距和回归系数,样本估计值分别是 a 和 b 。
本章所述直线回归分析,是建立在 (10.9) 式 (10.10) 基本之上的。了解建立回归模型的两个基本前提,有助于正确地进行回归分析。�
1. 在可能取值区间内,任一 x 值上都存在着一个 y 变数的正态分布总体, x 是没有误差或误差很小的固定变数, y 是随机变数。如果 x 和 y 都是随机变数,则为相关模型。�
2. 各 上的所有 y 总体都服从 的正态分布。即 y 变数有共同的方差 ( ),而总体平均数 ,则随 x 的不同而呈直线变化,变化关系为:�
(10.11) �
在实际应用回归分析时,完全满足上述两个前提的资料并不多见。比如 x 是没有误差或误差很小的固定变数就不易满足;在每一固定的 x 上的 y 总体都属于等方差且平均数呈线性这个条件亦不易满足。因此,直线回归分析结果大多是近似的。一般情况下,当 x 的各个水平皆可控时 ( 这在经过设计的试验中是常遇的,例如肥料试验,各种施肥量是固定可控的 ) ; x 和 y 具有自变数和依变数的关系时;需要由 x 预测 y 时,可以选用回归模型,
五、直线回归的显著性测验�
任何一个双变数资料,若其总体并不存在直线回归关系,但对所属的一个随机样本资料,利用上述方法,仍可建立一个直线回归方程。为了确定是否有真实的直线回归关系,一是需要有关专业知识提供理论基础,二是必须测定该样本来自无直线回归关系的总体的概率大小,当这种概率 P < 0.05 时,我们才能冒较小的危险,确认其所属总体存在着真实的直线回归关系,这就是直线回归的显著性测验,其测验方法可利用 F 测验或 t 测验进行。�
1 、 F 测验�
已知公式 10.4 为:
�
则
等式两边平方,累加得:�
移项得:�
(10.12)
恒等式 (10.12) 亦可写为:�
( 10.13 )
�
上式中, 是方差分析中,经常使用的离均差平方和 ( ) , df=n-1 ; 则是前述的离回归开方和 (Q) ,它与 b 和 X 的变化无关,实际上是回归方程估计误差平方和, = n-2, 离回归均方 ; 是由回归系数 b 的效应和 X 的变化而占有的平方和,故称之为回归平方和,记作 U ,具自由度 dfu=(n-1)-(n-2)=1 ,回归均方 为:�
(10.14)
( 10.13) 式表明,在双变数资料中, y 变数的离均差平方和可分解为回归平方和 (U) 和离回归平方和 (Q) 两部分。因此,如果 y 的变化和 x 的变化无关,说明两变数间无直线回归关系, ,则 = , 是 y 变数的最适合代表值,如果 y 的变化和 x 的变化有关,则 U 值必须显著大于离回归均方 ,表明用 表示 y 变数,要比用 表示更为合理。�
由于回归均方和离回归均方的比值遵循 的 F 分布,则由:�
(10.15) �
可测验直线回归的显著性�
例 10-4: 测验表 10-1 资料回归关系的显著性。�
在例 10-1 和 10-3 已算得, =3.6861 , Q=0.1459 �
则 U= - Q =3.6861-0.1459=3.5402
:盛花后天数与梨果实细胞数的增长之间无直线回归关系, :有直线回归关系方差分析于表 10-3 �
表 10-3 例 10-1 资料回归关系显著性测验�
变异来源
df
SS
MS
F
回 归
离回归
1
3
3.5402
0.1459
3.5402
0.0486
72.844
10.13 34.12
总变异
4
3.6861
因表 10-3 得到 F=72.844 > =34.12 ,故否定 ,推断表 10-1 资料有极显著的直线回归关系。�
2 、 t 测验�
这是测验样本回归系数 b 来自β =0 总体的概率大小,如果这种概率 P < 0.05 ,我们则可以较小的风险,确认该样本所属总体存在着直线回归关系,反之,则认为该样本所属总体无直线回归关系。从统计意义上看,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测验,实际上也是对回归关系的显著性测验。与样本平均数显著性测验时,需首先计算出平均数的标准误 一样,对回归系数进行 t 测验时,也需计算出回归系数的标准误 。即:
� (10.16) �
则 或 (10.17) �
遵循 df=n-2 的 t 分布。测验时的假设是 :β =0 , :β≠ 0 ,如| t |< ,
接受 ;| t |≥ ,则否定 ,接受 。�
例 10-5: 利用 t 测验,对表 10-1 资料进行直线回归显著性测验。�
假设 :β =0 , :β≠ 0 �
已知: b=0.0850 , Q=0.1459 , =490.0000 �
由公式 (10.16) 和 (10.17) ,得:
�
查 t 值表, df =3 时, =3.183 , , | t | =8.5341 > ,则否定 ,接受 ,表 9-1 资料存在着极显著的直线回归关系。�
例 10-4 和例 10-5 的 F 测验和 t 测验结果均表明,表 10-1 资料存在极显著的直线回归关系,而且两种测验方法的结果具 F= 的关系。因为就直线回归而论,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测定实际上就是对回归关系的显著性测定,只不过后者是用 F 测验,而前者是用 t 测验,两者所得结论相同。当处理均方(大均方)自由度 df 1 为 1 时,不论误差均方自由度 df 2 为何值, F 与 t 均有一定关系:即 F= 这一规律。其数学证明如下:�
六、直线回归的区间估计
由于直线回归方程 皆由随机样本资料而得,必然存在着抽样误差。因此,由回归方程给出的点估计的精确性受到 和 a 、 b 误差大小的影响。合理的方法是考虑到抽样误差的影响,进行区间估计。
(一)、回归截距和回归系数的置信区间
总体回归截距 是 x=0 时的 ( y 总体平均数),样本回归截距 a 则是 x=0 时的 的估计值 ,所以 a 的标准误 ,就是 x=0 时的 。
( 10.24 )
并且 是遵从 df=n-2 的 t 分布。因此对于截距 的 1- 置信区间为:
( 10.25 )
b 的标准误见公式( 10.16 ),根据( 10.17 )可得 的 1- 置信区间为:
[ ] ( 10.26 )
上述对于 和 的置信区间可在两种情况下应用: ① 当 a 、 b 具有专业上的实际意义时; ② 当需要测验 a 或 b 与某一理论值的差异显著性时(若预定的理论值不包括在置信区间内,为差异显著,反之为不显著)。
例 10-7 :计算表 10-1 资料所得的 b 的总体回归系数 的 95% 置信度的区间。
前面已算得: n=5 df=3
P=95% 时: ( )
( )
所以 的 95% 置信度的区间为: 0.0533 ≤ ≤ 0.1167
此区间说明:该梨品种在盛花后 天内,其果实细胞数平均每天增长在 ( )之间 , 这一推断的置信度为 95% 。
( 二 ) 、各 上的总体平均数 的置信区间
在直线回归模型中,任一 上均存在一个正态分布的 y 总体,而我们只能利用直线回归方程 ,由 估计各 y 正态总体的平均数 。如前所述,这一估计的精确度必然受到 和 b 的抽样误差的影响。 的标准误为:
( 10.27 )
因为 服从 df=n-2 的 t 分布,则包含 的 置信区间为:
[ ] ( 10.28 )
例 10-8 :用表 10-1 资料,计算盛花后天数 x=10 时,果实平均细胞数( )的 95% 的置信区间。
前面已算得:
直线回归方程: ,将 x=10 代入方程得: =0.9390
由公式( 10.27 )得:
当 df=3 时, ,根据( 10.28 )式算得:
( 个)
所以: 0.4698 ≤ ≤ 1.4082
此区间的意义是:盛花后 10 天,该梨品种果实细胞数的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是 ( 个),此推论的置信度为 95% 。
(三)、各 上的总体观察值 的预测区间
在园艺植物生产和科学研究实践中,常常不仅需要了解总体参数的置信区间,有时还希望知道总体观察值的存在区间。例如在研究某地春季雨量和梨锈病的侵染期的回归关系时,知道总体平均侵染时期固然重要,但从防治工作来看,了解其侵染期最早年份会在何时,最迟年份有多在何时?其价值将更大。双变数资料可利用直线回归模型,对 x 为某一值时, y 总体观察值的存在范围进行预测。
y 的标准误 为:
( 10.29 )
而 近似服从 df=n-2 的 t 分布,故保证概率为 的 y 的预测区间为:
[ ] ( 10.30 )
例 10-9 :用表 10-1 资料,计算盛花后天数 x=10 时,保证概率为 95% 的 y 的预测区间。
将例 10-8 中已知的的数据代入公式( 10.29 )得:
上面算得: x=10 时, =0.9390
当 df=3 时, ,根据( 10.30 )式算得:
( 个)
此区间说明:盛花后 10 天,该梨品种果实细胞数观察值 y 的预测区间是 ( 个),可靠度为 95% 。
上述置信区间和预测区间的统计概念是不同的。置信区间是用于推断总体参数(常量),如 等的存在区间;预测区间则是 用于推断某一变量,如 的变化范围。
由公式( 10.27 )和 (10.29) 可见, x 值越大, 和 也越大,推断区间的精确度越差;但 n 和 愈大, 和 愈小,推断区间的精确度提高。因此,增大观察值对数( n )和扩大 x 变数的范围( 也增大)是提高回归估计精确度的重要手段。
A. 血栓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心血管内皮细胞是一层分隔内皮下结缔组织和血液中凝血因子、血小板的单细胞薄膜,具有抗凝、抗血小板粘集的功能.但是当内皮细胞受损时,可合成willebrand因子,使血小板粘附于内皮下的胶原.由于内皮损伤,内皮下结缔组织内的基底膜胶原、原纤维性胶原、弹性蛋白都有强烈的促凝作用,导致血小板粘集形成血栓.
2.血管状态改变:当血流缓慢,血流停滞,漩涡形成时,破坏了正常的血流状态.正常时,血流的轴流由红细胞和白细胞构成,外层是血小板,最外围边流是一层血浆,将血小板和内膜分离开.当血流缓慢,停滞成漩涡形成时,血小板与内皮细胞接触机会增加,此时内皮细胞由于缺氧常发生变性坏死,局部的凝血因子、凝血酶浓度增高,可导致血栓形成.由于静脉血流缓慢,并有漩涡,容易受压,静脉血栓形成多于动脉,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内血栓形成,心肌梗死时附壁血栓形成,动脉瘤内血栓形成等均与血流状态的改变有关.
3.血液凝固性增加:又称为血液的高凝状态,是指血液比正常容易发生凝固的状态,常见于DIC,DIC基本病理变化是在微循环内有广泛的纤维素性血栓形成,累及肺、肾、肝、脑及肾小腺等器官,引起广泛性坏死和出血
B. 血栓形成的条件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心血管内皮细胞是一层分隔内皮下结缔组织和血液中凝血因子、血小板的单细胞薄膜,具有抗凝、抗血小板粘集的功能。但是当内皮细胞受损时,可合成willebrand因子,使血小板粘附于内皮下的胶原。由于内皮损伤,内皮下结缔组织内的基底膜胶原、原纤维性胶原、弹性蛋白都有强烈的促凝作用,导致血小板粘集形成血栓。
2.血管状态改变:当血流缓慢,血流停滞,漩涡形成时,破坏了正常的血流状态。正常时,血流的轴流由红细胞和白细胞构成,外层是血小板,最外围边流是一层血浆,将血小板和内膜分离开。当血流缓慢,停滞成漩涡形成时,血小板与内皮细胞接触机会增加,此时内皮细胞由于缺氧常发生变性坏死,局部的凝血因子、凝血酶浓度增高,可导致血栓形成。由于静脉血流缓慢,并有漩涡,容易受压,静脉血栓形成多于动脉,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内血栓形成,心肌梗死时附壁血栓形成,动脉瘤内血栓形成等均与血流状态的改变有关。
3.血液凝固性增加:又称为血液的高凝状态,是指血液比正常容易发生凝固的状态,常见于DIC,DIC基本病理变化是在微循环内有广泛的纤维素性血栓形成,累及肺、肾、肝、脑及肾小腺等器官,引起广泛性坏死和出血
C. 简述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14414
D. 血栓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动脉硬化、高血脂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
E. 简述血栓的形成条件病理学
血栓形成的条件有如下:在静脉造影证明为自发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中,25%~50%病例存在遗传素质.一种先天性抗凝机制缺陷(如因子Ⅴ抗激活的蛋白C,高半胱氨酸血症,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抗凝血酶缺乏,纤维蛋
白溶解功能不全)存在时,当结合一种血栓形成的 *** (如外科手术,妊娠,服用避孕药,抗磷脂抗体)足以发生静脉血栓栓塞。早期曾有多部位血栓形成的患者,
其发作的频率和严重性较单个血栓形成的要显著增加.
参考一下。
F. 血栓形成的条件描述正确的是
血栓形成的条件有如下:在静脉造影证明为自发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中,25%~50%病例内存在遗容传素质.一种先天性抗凝机制缺陷(如因子Ⅴ抗激活的蛋白C,高半胱氨酸血症,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抗凝血酶缺乏,纤维蛋
白溶解功能不全)存在时,当结合一种血栓形成的 *** (如外科手术,妊娠,服用避孕药,抗磷脂抗体)足以发生静脉血栓栓塞。早期曾有多部位血栓形成的患者,
其发作的频率和严重性较单个血栓形成的要显著增加.
参考一下。
G. 血栓形成如何预防
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动脉血栓相对更常见一些,但静脉血栓曾经被认为是少见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动脉血栓的发生机制,以下情况属于高危因素,一旦出现需要格外警惕:
1全身性因素
包括既往发生过血管事件、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凝状态和高半胱氨酸血症。其中,高血压会引起小血管平滑肌阻力增加,血管内皮受损,增加血栓发生的几率。
2肥胖和糖尿病的患者
糖尿病患者具有多种促进动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这一疾病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的能量代谢出现异常,使血管发生损伤。
3遗传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及一些特定的遗传特征,目前研究发现,遗传是最主要的因素。
4生活方式因素
包括吸烟、不健康饮食和缺乏锻炼。其中,吸烟会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5局部因素
包括促血栓形成因子增加、血流缓慢、血管管腔窄、动脉壁结构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发生血栓的几率更大。
另外,静脉血栓被称为“隐形杀手”,最可怕之处就在于绝大部分的静脉血栓没有任何症状,这就需要平时多注意观察身体。静脉血栓形成有三大主要因素,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
静脉曲张、脱水的患者血流比正常人缓慢,血小板与血管内膜接触机会增多,血小板就有可能沉积黏附在血管内膜上,继而形成静脉血栓。
大面积烧伤或感染、手术后、免疫疾病、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患者、妊娠期妇女的血液均黏稠,也容易形成静脉血栓。
H. 简述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成因:
1.心、血管内膜损伤
(1)内膜受到损伤时,内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脱落,内皮下的胶原纤维 *** ,从而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的Ⅻ因子,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2)损伤的内膜可以释放组织凝血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3)受损伤的内膜变粗糙,使血小板易于聚集,主要黏附于 *** 的胶原纤维上。
2.血流改变变慢
血流变慢
3.血液性质改变
主要是指血液凝固性增高,见于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如在严重创伤、产后及大手术后
影响:
1.软化、溶解和吸收:小的血栓可被完全溶解和吸收;大的血栓则可被部分溶解而软化,易受血流冲击脱落形成栓子。2.机化与再通:血栓形成后,从血管壁向血栓内长入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形成肉芽组织并逐渐取代血栓,这一过程为血栓机化。3.钙化:血栓形成后,既未被溶解吸收,又未被完全机化时,可发生钙盐沉积。经脉中的血栓钙化后称静脉石。
回答完毕望采纳
I. 简述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对机体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血栓形成的三要素是:血管内皮损害、血流速度减慢、血液粘稠度增加,任何一种情况的出现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小的新鲜的血栓在体内可以直接被吸收溶解,大的血栓则不易被机化,可能会不断被血流冲刷,脱落,也可能会崩散,随血流至全身各个血管部分,到达细小血管则直接堵塞。
J. 血栓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2.血流状态的改变
3.血液凝固性增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