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肉可以做8--10碗扁肉。
按照皮和肉馅的比例为一比一算,一斤肉馅能包80--100个扁肉馄饨,按照每10个扁肉馄饨一碗,则可以做8--10碗扁肉。
沙县扁肉因其馅料、汤料、吃法、调味上的差异,分为煮扁肉、炸扁肉、炝扁肉、三鲜扁肉、虾肉扁肉、扁肉面等20多个品种。
它的最大特点是皮薄馅多,据说1斤面粉能够加工出400~500张皮坯,可想而知这皮有多薄。馅肉选择的是健康肥壮生猪的前后腿瘦肉,肉质新鲜红润,肌肉紧缩,有弹性,并去掉皮骨、筋头和肥膘。
最特别的是在皮、馅里加碱,这样一来,皮坯变得更有弹性,且不易酸败变味,馅料则增加吃水量,脆嫩有味,嚼劲十足。煮熟后,晶莹通透的扁食,载沉载浮于白浓的高汤上,再撒上翠绿的葱花,清香扑鼻,诱惑难当。
扁肉的相关起源
扁肉(也称“扁食”)在北方称为“馄沌”,西南巴蜀一带称“抄手”,广州谓之“云吞”。皮薄馅大,味道鲜美,为各地群众所喜爱。
扁肉在福建省各地广泛流传,在福州老一代称扁肉为“建郡扁肉”,相传是由建瓯人所创制的,虽然没有历史明确记载,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从名称推测出来,“建郡”即指建安郡(公元260年三国时吴国所设,郡治在今建瓯),如此算来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沙县公元405年设县之初就是归建安郡管辖,所以扁肉传入沙县是应在建安之后。
上述地方沙县、建阳、政和在历史上都曾是建安的管辖地,因此流传开是自然。至于屏南、周宁由于与建瓯、政和接壤,传入也是在情理之中。而尤溪扁肉则由沙县传入,其宗主在建安(建瓯)。名闻天下的“沙县扁肉”乃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其根源出自建瓯,在制作方式与建瓯扁肉一致。
至于“建郡扁肉”何时传入福州,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作为福建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城市,其经济文化及民间交流是非常密切的,今日福州“榕城”的称谓就是因北宋时期,福州太守建安人张伯玉(今建瓯人)号召百姓按户种植榕树,全城出现“绿阴满城,暑不张盖”的景象而得,由此我们从侧面也可以看出两州之间的交流是非常密切的。然而今天在福州正宗的建郡扁肉已经鲜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沙县扁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