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明白什么是蛋白质变性,所谓蛋白质变性就是在某些理化因素的影响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蛋白质理化性质和生物功能改变。
乙醇在医学方面可做为一种消毒剂,乙醇作用于细菌细胞首先起到脱水作用,乙醇分子进入到蛋白质分子的肽链环节,使蛋白质发生变性沉淀;这种作用在70%的含量下显得更强。乙醇可导致蛋白质分子间易形成氢键。
蛋白质加酒精(又叫做乙醇)会发生变性现象,出现溶解度降低、黏度增加,生物活性丧失,易被蛋白酶水解,出现白色絮状沉淀。若蛋白质变性程度较轻,去除变性因素后,有些蛋白质仍可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有的构象和功能。
蛋白质变性是指蛋白质分子中的酰氧原子核外电子受质子的影响向质子移动,相邻的碳原子核外电子向氧移动,相对裸露的碳原子核被亲核加成,使分子变大,流动性变差。酒精、尿素等化学物质可以提供自己的羟基或羰基上的氢或氧去形成氢键,从而破坏了蛋白质中原有的氢键,使蛋白质变性。
扩展资料:
蛋白质加酒精的变性结果:
1、生物活性丧失:蛋白质的生物活性是指蛋白质所具有的酶、激素、毒素、抗原与抗体、血红蛋白的载氧能力等生物学功能。生物活性丧失是蛋白质变性的主要特征。有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只要轻微变化即可引起生物活性的丧失。
2、某些理化性质改变:蛋白质变性后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如溶解度降低而产生沉淀,因为有些原来在分子内部的疏水基团由于结构松散而暴露出来,分子的不对称性增加,因此粘度增加,扩散系数降低。
3、生物化学性质改变:蛋白质变性后,分子结构松散,不能形成结晶,易被蛋白酶水解。蛋白质的变性作用主要是由于蛋白质分子内部的结构被破坏。
天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是通过氢键等次级键维持的,而变性后次级键被破坏,蛋白质分子就从原来有序的卷曲的紧密结构变为无序的松散的伸展状结构(但一级结构并未改变)。
所以,原来处于分子内部的疏水基团大量暴露在分子表面,而亲水基团在表面的分布则相对减少,至使蛋白质颗粒不能与水相溶而失去水膜,很容易引起分子间相互碰撞而聚集沉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蛋白质变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蛋白质的变性
物理性质:
乙醇的物理性质主要与其低碳直链醇的性质有关。分子中的羟基可以形成氢键,因此乙醇黏度很大,也不及相近相对分子质量的有机化合物极性大。室温下,乙醇是无色,且有特殊味道的挥发性液体。
乙醇具有潮解性,可以很快从空气中吸收水分。羟基的极性也使得很多离子化合物可溶于乙醇中,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氯化镁、氯化钙、氯化铵、溴化铵和溴化钠等。盐(氯化钠)和氯化钾则微溶于乙醇。
化学性质:
乙醇是一种伯醇,连接羟基的碳原子连接二个氢原子。许多乙醇的反应都和羟基有关。
乙醇可以与乙酸在浓硫酸的催化下发生酯化作用,生成乙酸乙酯和水。乙醇可以在有酸的催化下和其它羧酸发生酯化作用,生成相应的酯类和水。
乙醇具有还原性,可以被氧化成为乙醛。酒精中毒的罪魁祸首通常被认为是有一定毒性的乙醛,而并非喝下去的乙醇。
乙醇可以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产生燃烧现象,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乙醇也可与浓硫酸跟高锰酸钾的混合物发生非常激烈的氧化反应,燃烧起来。
乙醇可以在浓硫酸和高温的催化发生脱水反应,随着温度的不同生成物也不同。如果温度在140℃左右生成物是乙醚,如果温度在170℃左右,生成物为乙烯。
扩展资料运用
杀菌消毒:
乙醇可使蛋白质变性,但是由于纯乙醇无法渗透到细胞壁内层,故纯乙醇的杀菌效果不好。体积浓度75%的乙醇用于医用消毒,同样,碘酊(俗称碘酒)的溶剂也是乙醇。
高纯乙醇(~95%)会使细菌细胞脱水,但无法完全杀死在细菌细胞膜内的细菌细胞,原因是高纯度乙醇不能完全溶解由磷脂组成的细胞膜,而无法使细胞内的细胞质流出以杀死细菌。
酒精的浓度太高,反而马上使细菌表面的蛋白质凝固,形成一层硬膜,这层硬膜对细菌反而起到保护作用,防止酒精进一步渗入,所以高浓度酒精(95%)消毒杀菌效果,反而不及稀酒精(70~75%浓度最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乙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