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把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控制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信中明确提到,“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少生4亿多人,提前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严格执行的国策帮助中国成功地避免了人口的失控,但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其中一个就是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和家庭意识的变化,独生子女增多,家庭平均人口逐渐下降,家庭构成呈现小型化趋势。 根据全国老龄办调查,1982年中国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4.4人,1995年为3.7人,2005年为3.13人,23年间家庭平均人口减少了1.27人,下降幅度约28%,城市家庭结构小型化更加明显,而且这种趋势仍在延续。
社会影响
据调查,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占了总人口的10.2%。按照现行的生育政策,到本世纪30年代中期,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高达23%。与此同时,上世纪70年代后期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一代,已经陆续进入婚育年龄,两个孩子同时要赡养四位老人。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甚至可能出现“8421”的家庭。据人口专家预测,未来10年,包括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组成的“421”家庭的“独生父母”在我国至少会达到上千万个,并将成为社会主流。我国的家庭结构将因此发生变化。这些“独生父母”多是昔日家中的“小皇帝”,现在却要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人”。这种“角色转换”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一方面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子女们将为了工作和家庭疲于奔命。 “421”家庭引发的一个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就是养老压力。据最近一项京沪穗城市居民的调查显示,35%的家庭要赡养4位老人,49%的家庭要赡养2到3位老人。而从赡养费看,35.6%的家庭每年花费超过1万元。出于对医疗保险体系的担忧,家庭积极储蓄,不敢增加消费支出,是现在中年人的普遍心态。针对“421”家庭问题,专家建议,应建立起一个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又体现家庭服务社会化的公共养老服务体系,并通过法规政策,实现养老的社会化。
婚姻家庭观念
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群体陆续进入婚育期,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和“421”家庭结构的出现,围绕养老问题,导致的独生子女择偶观念也在悄然变化。 一是婚姻当事人及其父母选择对方家庭子女数时,独生子女黯然失宠。年轻人婚恋或父母为孩子择偶时,往往过多地考虑对方家庭是一个孩子,还是两个以上孩子。如果是一个孩子,两个独生子女结婚,将来需照顾四个老人;如果是两个以上孩子,就会减轻养老压力。因此,年轻人及其父母多看中对方是两个孩子以上的家庭,尤其本身是独生子女家庭的,要求对方是两个以上孩子的条件更为强烈。 二是组建新家庭时,双方父母争相投入,为赡养义务隐形“买单”。 在我国,家庭养老仍然是主要的养老形式,这来源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传统的“孝”文化,尽管老龄化和独生子女婚配的“421”家庭结构,给家庭养老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但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仍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伴随着不断加快的老龄化步伐,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当代婚姻观念、家庭结构的变化趋势,在观念层面上为“421家庭”正确导航,努力构建和谐的家庭和社会。
年10月18日 03:52深圳特区报编者按: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凸现,现代家庭模式基本上都是“一二四”型,即一个孩子要负担父母和四个祖父母,“家”和“亲戚”的概念,在这代人眼里开始变得模糊起来。结了婚,两家就成了一家人,四位老人,两个家庭,一颗孝心真不知道能够一分为几?而且,现代社会激烈竞争下的都人,各自都有一份必须拼搏的事业,要想“朝仰暮敬”地孝敬老人,作为“一二四”型家庭的主人,该以怎样的心态和精神风貌担起尽孝养老的重任呢?笔者采访了苏婕柳军夫妇,他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困惑,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和深思。
A
尽孝中也有困惑
对公婆和父母要“一碗水端平”
苏婕女32岁柳军的妻子时间过得真快,我突然发现爸妈老了。以前他们俩都很忙,对我谈不上有多照顾,但很严格。上学、恋爱、结婚这些人生大事他们都没干涉过,我们也没怎么让他们操心。
两年前父母退休了,生活就开始发生很多变化。我妈研究菜谱,每天都打问我们回不回家吃饭;爸爸是个,我们好像是他的病人,随时要接受他的监护,稍有不舒服,就把他做大夫的职业性发挥到极致。这种反差太大了,以前我如果有点感冒什么的,他们是很少过问的,经常对我们说:“没什么,睡一觉就好了。”
当意识到父母已经老了时,这让我们很伤感,心里想着一定要好好孝顺他们。今年春节,爸妈希望我陪他们去海南旅游,我当然是责无旁贷,一路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和保护他们。可是,从出发到回来,爸爸和我经常为吃什么和走哪条路这样的小事起纷争,凡是我安排的,他基本上都要反对。我妈则和他保持高度一致,弄得我很沮丧。
我和公公婆婆反而一直相处很融洽,柳军他们家亲情很浓重,公公婆婆对儿子媳妇非常好,催着我们早点生个孩子,好享受天伦之乐,说孩子上小学之前,他们全包了。但柳军总觉得我在他们家显得太客气。这让我很委屈,我只是不太习惯让婆婆为我做很多事情。她一去我们家,就要给我们收拾这整理那,还常常提出要给我织毛衣。我感冒了,婆婆就过来熬中药给我喝,说中药副作用小,对身体有好处。这一切让我很感动,我却不知道该怎么回绝。我对婆婆说,这屋子乱点但我自在;毛衣我每年都会,根本不需要手织;中药难喝极了,有病我只想吃西药。可是我的好心婆婆有时候可能不理解。
我与丈夫柳军约定,公婆家和父母家,一定要做到“一碗水端平”,轮流到公婆家和父母家看看,帮他们做点事,同他们聊聊天。不能因为一边倒而破坏了公婆和媳妇、岳父母和女婿之间的关系。所以每到周末,即使我和柳军再忙碌,也要挤时间给他们点东西送去。为这,我们不知牺牲了多少“两人世界”和出去玩的机会。其实两边的父母都有退休工资,生活用品什么也不缺,最重要的还是要给他们精神上的问候。我们就算再忙,也要经常给他们打打,哪怕只是问问“今天晚饭吃了什么?”。公婆和父母的生日,我们从来不会忘记,全都在月历上做上记,上设置提醒,生日祝福一定要当面亲口送上。父母怎么高兴我们就怎么来
柳军男33岁苏婕的丈夫我和苏婕的感觉一样,也是猛然发现父母老了。主要的转变是我和我爸的关系。他以老爸自居,教训了我30年。突然有一天,他开始征求我的意见,当时我就感到,我在家里说话的分量越来越重了。作为父母惟一的儿子,我感到了强烈的责任感。说真的,我们俩打算生孩子,有一大半的原因是为父母着想的,因为他们认为生了孩子才让他们放心。
苏婕她家的情况和我们家有点不同。岳父岳母退休之前的工作都很忙,苏婕的性很强,不习惯依靠别人。虽然对父母很孝顺,但态度有时候总是有点生硬。那次去海南旅游,她一路上和她爸争争吵吵,我就觉得是太太过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她父母了。
苏婕对我的父母很好,但也太客气了。有一次她生病,我爸妈来我们这里看她,走的时候天黑了,苏婕就执意要我送他们回去。都在一个城,交通又很方便,我还是叫“轿的”送的。再说我送父母回家,她就没人照顾了。为了这事,苏婕不高兴了,她说这么晚了不送父母回去,万一有什么事怎么办?其实,父母亲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思想,虽然都过了60岁,但他们不认为自己老。所以我们应该事事顺着他们,只要他们没有烦恼,就是我们对父母的孝敬。
我觉得孝敬父母应该学会像父母那样的自立,现在很多年轻人想方设法拿父母积蓄结婚,生了孩子“全托”给父母、利用父母的各种社会关系,节假日到父母那里去蹭吃蹭喝……这些在我看来都不是孝敬的表现。父母的成家立业,哪一样不是自己白手起家,自立更生地奋斗出来的?学会和父辈一样的自立自强,才是最符合时代精神的孝顺了。
B
个案与建议
柳军苏婕夫妇和他们同龄人的情况差不多,结婚后自己过,两人的父母都在同一个城,有自己的退休金,有自己固定的社交圈,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和孩子在一起。但是,每个人到了生命的中途,都会感觉到父母们在慢慢地衰老,在有能力回报父母的时候,要让他们快乐幸福。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子女们所做的一切努力,结果往往和设想的有偏离。所以,进入老年的父母和已经成家立业的独生子女们,都需要学习如何来适应社会与家庭的角色转换。
1、媳妇与父母和公婆的相处模式
苏婕在自己家庭的亲密等级看起来不如柳军,其实它的内在依赖性却很大。这样的家庭需要通过一些不一致来保持情感的均衡性。不然,彼此就会形成一种粘着。在潜意识里,他们觉得粘着是不好的,会妨碍个性发展。所以苏婕的父母忙于社会工作,给她很大的信任与。
这种家庭的内在亲密模式是保持差异性和距离。苏婕与父母发生不愉快的争吵,生生气是一种家庭内部的客观需要,带有攻击性的交流,才可以突破彼此间矜持的距离。生气内在信息是我爱你,我在意你,我对你有期待和要求。
苏婕对柳军父母的客气,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和不安全感使然,更深层的应该是亲密距离的问题,她需要与人保持适当的亲密距离和个性空间,这是她的权利。与人的距离感是一种内心需求,有的人需要和相爱的人紧密一些,有的人却需要松懈一些,不想纠结得那么紧。
苏婕如果想与柳军的父母结成一种水融的关系,就需要对自己的成长作深层的审视。要领悟到任何亲密的内心模式都建构于我们小的时候与重要关系人(父母亲友)之间的亲密关系。当独生子女长大以后,没有意识到他们在亲密能力上已经完全,他们可以重新来选择更多的亲密模式。无意识地寻找幼年的痕迹,重复曾经有过的内心体验,这是苏婕在新的家庭关系中的心理困境。
2、和父母相处不能过分要求爱侣
苏婕按照内心的情感模式去接纳丈夫的父母,并没有什么不妥。相反,她无意识的需要保持一定的亲密距离来维持一种关系的平和,这是苏婕以本真的自我去面对新的关系与生活。柳军之所以觉得苏婕太客气,起源于他可能把正常的差异性理解为问题。他内心不能认同苏婕的亲密模式,而苏婕30年来却是在这种模式下活着与长大的。
其实,婆婆对媳妇好,想的是对儿子好,媳妇对婆婆客气,是一种小辈对长辈的尊重与距离,彼此两相情愿。柳军希望苏婕在自己父母的面前更加随意,动机不错,结果却凭空建构了一个问题,增加了苏婕的压力,可谓欲速则不达。
细想想,柳军家庭的亲密模式和苏婕的家庭有明显的不同。在柳军的家庭里,亲情间的一致性和彼此认同是很重要的,所以,父亲才可能“教训”他30年,他才会说生孩子也是为了“让父母放心”。如果他也像苏婕那样,随便对父母大喊大叫,那他父母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原谅;而苏婕的父母只是生生气也就算了。这样看,苏婕的家庭更具有张力和弹性。
从心理分化理论看,柳军的家庭分化要比苏婕的低,个性就比较软,当然这更符合东方伦理色彩。但这样的家庭里,内在的张力(紧张)不是低反而是高。由于大家都需要亲密一致,对内部的冲突与分歧要么装着不知道,压抑;要么就是真的没意识,潜抑。
实际上,任何亲密都是双刃剑,在爱的同时也会存在剥夺、强求与限制。苏婕的家庭里,并不存在分歧与矛盾,接受与差异,限制当然也会少一些。有些不一致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有了张力大家都会释放,内部压力也就小得多。
3、与父母和公婆相处的建议
建议1:让父母觉得自己很重要。60多岁的老人面对一种存在意义的转型,他们更像16岁青春期的孩子。16岁的孩子是把对家庭的兴趣完全转向社会,而60多岁的人是把社会兴趣大部分转向家庭。处在转型期的老人心理和情感都比较脆弱,有时需要孩子及时的认同,要让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至少在子女心目中,他们还撑着那一片湛蓝的天空。
建议2:为退休的父母亲多想想。退休对每个家庭都是一个考验,有的人一生对社会需求多,对家庭需求少,退休后的适应就要困难一些。柳军的家庭亲密性与容纳性好,适应和转型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苏婕的父母却需要更多的从孩子那儿获得精神上的补偿,希望像苏婕一样的人能意识到这个问题。
建议3:“异端”未必是坏事。一个家庭里迎接新的家庭成员(比如儿子娶妻),在新式家庭里那只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而在传统的家庭里,可能会要求新来者对原有家庭的行为模式有积极的认同,从而寻求家庭内部的安全感。但新来者不能无限制地被纳入那种“家庭游戏”中,如果适当保持一种差异与,往往会给旧的家庭关系带来活力。
建议4:爸爸妈妈也需要注意。对柳军的父母来说,要意识到婆媳和翁媳间适当的节制和矜持是需要的,不能“侵入”太多。过于亲密,实际上可能是一种关系控制。婆婆关心苏婕的行为,内在信息很可能就是“不愿接受与儿子的分离”,试图用亲密的婆媳关系来强化原先的母子关系。而苏婕的不自在则意味着:我有我的生活方式,我的习惯需要得到尊重。因此,公婆或父母也不应过多地干预子女或媳婿的生活。
C
“新孝顺时代”之我见
1、孝敬老人顺为先
扬晓芹女31岁现代社会,孝敬的人遍地都是,孝顺的人却凤毛麟角。现在很多孝敬的子女,平时能给父母物质上的照顾,却很少有精神上的照顾。有些子女甚至在一些事情的讨论中,言词激烈地顶撞父母,使父母精神上遭受打击。实际上,对老父老母,孝敬远远是不够的。在不违背做人做事大原则的情况下,应当提倡孝顺。俗话说:“老小老小。”意思是说,人越老心性越像小孩一样。虽然老父老母,小孩心性,观念陈旧,做法偏颇,但他们通常不会对参与家庭事务失去热心。但有些子女见老父老母的做法和自己设想的相反,就出来横加干涉,横挑鼻子竖挑眼,把老父老母贬得一无是处,甚至干脆勒令老父老母退出“江湖”享清福,结果使老父老母伤心怄气,觉得自己成了世上最没用的人,连自己的儿女都已经看不起。
2、精神食粮很重要
唐贝荔女33岁为了让独居的父母平时不感到孤独,我除了在经济上帮助他们之外,也尽量在精神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我的父母亲一个是公务员,一个是教师。退休后,他们没什么特别的爱好,为了打发时光,他们经常相偎相伴到附近的报栏看报纸。我知道后,特地为他订阅了几份报纸和,还给他们了一台电脑,安了宽带网。一来可以免除他们来去奔波之苦,二来可以让他们知晓国家大事,三来可以培养他们新的情趣,充实他们的生活。也许他们自己能办这些事情,但作为儿女的如果主动想到了办到了,他们一定满心欢喜的。
3、老有所为才充实
江山乐男30岁有道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觉得老人要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可以肯定,老人的经验都是年轻人所无法相比的。但是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总会有许许多多的新事物涌现,老人如果不及时学习,即使闲赋在家,也很容易落伍,与社会脱节,跟不上时代潮流。因此,做晚辈的要鼓励老人根据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并为他们创造条件,而不是讽刺、阻止他们。这样可以让他们建立新的社交圈,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又可以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老年朋友,充实自己的生活,可谓一举多得。
4、先把生活安顿好
李大勇男28岁独生子女结婚成家,父母只能单独居住,这就是所谓的“空巢”现象。要解决这一现象所带来的问题,最佳的途径是让社区服务走进“空巢”家庭。因为社区服务首先能解决“空巢”家庭的老人日常生活上诸如菜、做饭、洗衣、搞清洁等方面的不便。其次,热闹的社区娱乐活动,能解决“空巢”家庭里老人情感上的孤单和冷漠。参与社区服务的年轻人,常与老年人谈谈家常,叙叙外界的奇闻趣事,自然使老年人多一分笑声和快乐。所以,如果我有财力,我一定首先帮父母挑选一处较好的社区安家,一有空就去陪陪他们,这应该是今后值得提倡的一种养老方式。
作者:李先秋编辑:
参考文献:深圳特区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