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动不动就喜欢打人,这其中原因有很多,不一定是心理问题,也有可能是因为,孩子不会正确表达自己情绪、模仿家长行为,或者是对外界缺乏安全感,这些问题都是有可能的。
家长要做的就是,在孩子出现这种行为时,及时找到原因,给予正确的引导教育。
1.不会正确表达自己情绪
不管孩子多小,该讲的道理都要同孩子讲明白,不管他现在是否能听明白。很多时候,出现打人情况,是孩子没有意识到,打人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父母也没有及时指出这种错误,所以孩子就会持续用这种表达方式,来表现出自己的想法。
也有可能是因为父母的溺爱造成,认为孩子还小,就由着孩子胡来,孩子就认为打人这种行为是正确的,正是父母的这种溺爱,导致孩子不会正确的表达方式。
2.模仿家长行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家长家也会有这样的行为。
比如:父母脾气都比较暴躁,说着说着,就会忍不住争执,或者总是以打孩子屁股来做玩笑。孩子只是把这种不良行为,耳濡目染后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3.缺乏安全感
孩子经常打人,也许就是因为没有感受到安全感。对别人的靠近,就会觉得有“危险”,下意识的排斥,所以才会用“动手”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
家长要多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阶段一:不会说话之前,用打人吸引父母关注
孩子在没有发展语言之前都会打人。特别是一岁左右情况下。 它用“打人”来引起你的注意。 那时候他不当发言,尤其想要你留意他。 恰好它的手的动作能够很好地操纵,因此他能用俗话对你说。 “母亲,你需要留意我。
阶段二:1~2岁孩子打人,是他们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
很多孩子这个阶段打人,是他在表达一种情绪,这种情绪不一定都是负面的,可能是很兴奋的情绪。有“跳舞”这词。 是孩子旅行愉快时发生的事情。 可是孩子没有边界定义,手指的能量比较落后,会无法控制揍你。 你可能会觉得孩子撞到人了。自然,有时,假如孩子的感情是恼怒,“打”也有可能表示愤怒的感情。 慢慢地,当孩子的许多要求满足不了我或得不到满足时,喜欢的事情被父母回绝时,也可能积极“斗争”。
阶段三:三岁以后打人,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三岁到六七岁的大孩子,他们的打人行为,更多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孩子期盼父母在身旁,期盼看见他,期盼体会他的存在。 因此,这时候,大人不要把孩子的殴打个人行为线上。 比如,有一些父母觉得这个孩子有暴力倾向,务必好好地管理方法。 这时候,我们都知道一个孩子可以控制身体范围是手、胳膊和脚。 它用全部的能量向父母发信号。 你必须点击关注。 不论是心理需要或是感情转变。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什么年龄层,孩子刚下手,其背后的心理因素基本都是以上三种情况。 可是,如果父母疏忽大意,殴打孩子的举动就会复杂,殴打个人行为就会硬底化。 比如下列这两种情况是孩子“打人”最常见的繁杂状况。
千万别忽视亲子教育,多与孩子交流和玩耍,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会语言交流,感受父母之爱,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需要情感交流。如果缺乏父母的关爱,不愉快的他就会将自己封闭起来,进而影响性格和情绪,导致急躁或攻击他人对于孩子爱打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小朋友之间的嬉闹打人行为,其实就是小朋友之间特有的一种玩耍方式;另一种就是确实是冲突引发的攻击行为。对于第一种行为很多家长过于敏感和紧张,不能容忍孩子的任何冲突,往往把孩子原本正常的行为演变成家长之间的"较劲",影响了孩子的正常交往;另一种是,确实存在攻击性比较强的孩子,和小伙伴发生冲突时,习惯用打人、咬人等方式来解决;也有的孩子太容易情绪化,不够宽容,在正常的磕磕碰碰时就大发脾气、用暴力表达情绪。●解读孩子的"打人"现象
(1)别太在意孩子之间的肢体动作
孩子的精力非常旺盛,尤其是男孩子,而现在的都市生活往往把孩子局限于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中一呆就是一天,孩子的精力无处释放。很多孩子遇到一起时,喜欢打打闹闹搞成一团,这其实是天性的一种释放,是孩子游戏的一种,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小动物在一起嬉戏打闹;可是却总有一些家长看不得这样得现象,生怕磕着碰着受伤了,就会制止孩子。家长们往往更喜欢安静听话的孩子,却把那些力量型的、动作相对"野性"一些的孩子定性为"爱打人"的孩子。这样是很不妥的。在孩子的交往中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和小冲突,往往并不是问题,这是孩子成长的正常经历。
(2)3岁以前的孩子"打人",并非故意所为
这个阶段的孩子,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强,往往更习惯用肢体语言。比如想和别人打招呼,或者想引起对方注意,就会"打人"。遇到这种情况,"打人"孩子的妈妈不用担心,"被打"一方的家长也请持宽容的态度。当孩子语言能力逐渐提高,肢体语言的动作就会减少。
需要注意的是,在婴幼儿"打人"后,家长不要有过于强烈的反应,如果孩子看到"打人"很有"效果",反而会强化这个做法。在孩子"打人"后不用批评孩子,把孩子抱离,用语言引导孩子,"宝宝那样做是不是想说......"
被打一方的家长,也不要强化自家孩子的"委屈"。有时候,孩子之间的"小冲突",孩子自己本来没觉得什么,往往是家长在一边"小题大做",反而让孩子发现,这个时候能带来家长的额外"关注",这样就有可能"打人"的更愿意打人,"被打"的越发显得委屈并向成人求助,对两方都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分析孩子爱打人原因
平时在孩子的交往中,我们可以看到,确实有些孩子的攻击性比较强,情绪容易冲动,不习惯用语言表达感受,稍有不满就动手。这样的孩子,往往因为爱打人,在集体生活中不被其他孩子接受,显得不合群。妈妈们会很着急,改变这样的局面。那么,就要先从父母身上、从家庭环境中寻找问题的起因。
宝宝"爱打人"的常见原因
1.是否孩子缺少关爱?
如果家庭缺少温暖,或者父母太忙而忽略孩子、很少与孩子交流,缺少爱的孩子,往往会发展为两种倾向,一种是封闭自己内在的需要,表面上显得乖巧听话;还有一种就是富于攻击性,用暴力去保护自己。
2.是否家庭中存在暴力行为?
孩子在6岁以前主要以家庭中最亲密的人为模仿对象,如果孩子的父母情绪容易冲动、父母之间存在暴力冲突;或者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中,如果遇到孩子出现问题,习惯于打孩子、用暴力解决,而不是和孩子讲道理,孩子就会从中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
宝宝"爱打人"的其他可能原因
1.宝宝无意中看到暴力,有打斗场面的电视节目,包括某些动画片,宝宝会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场面。因此家长有必要帮宝宝挑选内容健康的动画片和其他电视节目,陪宝宝一起看电视,一边讲道理。
2.铅中毒或其他重金属中毒,导致宝宝脾气暴躁和爱打人。由于汽车尾气污染和装修污染,因血铅超标引发的烦躁和打人行为越来越多发,有必要引起家长的关注。多饮牛奶,绿豆汤,多吃弥猴桃等水果。少到交通干道边玩耍,可预防和治疗血铅偏高。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度补充必要的微量元素。
●如何处理宝宝打人行为
打人的目的有很多,一般有保护财产、发泄挫折感、得到想要的东西,引起家长的注意等。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处理孩子打人都包括三步:
第一,预防打人行为通过观察可能的线索来预防打人。
第二,表扬孩子适当的社会行为
当孩子表现出适当的行为时,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让他知道你很高兴他这么做。对积极行为的关注可以稳定正确的行为,消退消极行为。
第三,在孩子打人之后使用隔离法
1、平静地带着孩子到隔离区,平静但是坚定地告诉他:"我不允许你伤害其他的孩子。你必须呆在这里直到我让你离开。"
2、开始计时,离开隔离区。在隔离时间内既不跟孩子说话,也不看他。
家长千万不能以暴制暴的对待爱打人的孩子,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当孩子感受到被爱之后,内心的安全感逐渐增加,慢慢地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变得更有亲和力。另外,对于爱打人的孩子,有的父母怕孩子去惹事,就减少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机会,这是非常不妥的。爱打人的孩子更需要多参加集体活动,更需要在父母的耐心引导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让孩子学习正确的社会交往方法,慢慢的孩子的行为就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