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位于右季肋部肝右叶下面的胆囊窝内,其上面借结缔组织与肝结合,下面游离由腹膜覆被,并与十二指肠上曲和结肠右曲相接触。胆囊呈梨形,容量40--60毫升,有贮存、浓缩胆汁以及调节胆道压力的作用。
胆囊能储存胆汁、浓缩胆汁、分泌粘液、排空:进食3~5min后,食物经十二指肠,刺激十二指肠黏膜,产生一种激素叫缩胆囊素,使胆囊收缩,将胆囊内胆汁立即排入十二指肠,以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在排出胆汁同时,也将胆道内的细菌与胆汁一起排出体外。
一般讲,进食脂肪半小时,胆囊即可排空。胆汁的作用主要是胆盐或胆汁酸的作用。胆盐或胆汁酸可作为乳化剂乳化脂肪,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于水溶液中,这样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胆汁酸还可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酸的吸收,总之,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扩展资料
胆的功能
1、储存浓缩胆汁
在消化期间,通过神经调节,使胆总管括约肌收缩,胆囊扩张,胆道内产生压力梯度。胆汁分泌压为2.933KPa(22毫米汞柱),胆总管静水压1.46KPa(11毫米汞柱),胆囊内压0.400~0。933KPa(3~7毫米汞柱)。肝胆汁因压力差进入胆囊。胆汁储存主要发生在夜间空腹时,但括约肌的关闭不完全,仍有部分胆汁进入小肠。据报道,空腹时仅有50%的胆汁进入胆囊。
胆囊容积约50毫升,它借助其浓缩功能,增加了胆汁的储存。通过吸收胆汁中的90%的水分,约可储存500毫升胆汁,将大部分胆汁酸池储存其中。研究表明,胆囊粘膜逆电化学梯度吸收氯化钠是钠泵的作用,继而产生渗透压力差,吸收水分,由此使胆汁浓缩5~20倍。
2、排空胆汁
胆囊排空也需要胆囊和胆总管括约肌的互相作用。胆汁排空时胆囊平滑肌收缩,括约肌松弛。
胆囊的静水压约0.863KPa(8.8毫米汞柱),与胆总管区无明显差异。进食1分钟后,胆囊压力上升到1.363KPa(13.9毫米汞柱)。此后2分钟内有约1.5毫升胆汁流入十二指肠,然后胆囊压力降低,胆流停止。这是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所产生的。
约7分钟后,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胆流又重复出现,进入稳定状态,每分钟排出约0.6毫升胆汁,胆囊压力增高持续约90分钟。第二期反应主要是缩胆囊肽的作用,它是食物刺激十二指肠时由小肠产生的。缩胆囊肽有收缩胆囊和舒张胆总管括约肌的作用。胆囊最大排出量约27毫升,最小8毫升,很少完全排空。
胆囊每天分泌约20毫升粘液,主要成分为粘蛋白,为乳白色的碱性液体,起保护和润滑胆囊粘膜作用。胆囊管阻塞时,胆汁中的胆红素被吸收,同时粘液含量增加,外观为白胆汁,当钙盐分泌增加时,可在X线下表现为钙胆汁。
3、调节胆道压力
胆囊有调节胆道内压的作用,胆总管阻塞4小时胆道内压并不增高。但当胆囊切除后,胆总管扩张,胆总管括约肌作用减弱,胆管壁增厚,粘液腺体增多,以适应将更多胆汁排入肠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胆
上腹部的器官主要有:肝,胆囊,胃,胰,脾及十二指肠的上部,降部,升部左腹可以看见一小部分的横结肠,左右肾及肾上腺下腹部的器官主要有:十二指肠的水平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升结肠,大部分的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胆囊的解剖学胆囊解剖一、总述:胆囊(gallbladder)呈梨状,长约8~12cm、宽约3~5cm,位于肝右叶下面胆囊窝内,借结缔组织附于肝,称胆囊床。其中有时含有小血管和小胆管,连通胆囊和肝。胆囊表面覆以腹膜。胆囊容积为40~60ml,胆囊内压可达0.392kPa。二、分部:分为底,体,颈三部。底:超出肝下缘,在锁骨中线与肋弓相交处(第9肋软骨尖)或与腹直肌外缘相交处。底部壁薄易穿孔。颈:位于胆囊管与体之间较细的部分,常以直角向左下弯曲,续胆囊管。如颈的前壁膨大,称为Hartmann囊。体:胆囊除底、颈外部分称胆囊体,占胆囊大部分。三、毗邻:上:肝右叶。下:十二指肠,横结肠(胆囊炎时,可发生粘连形成瘘道)。左:幽门。右:结肠右曲。胆囊三角(Calot三角)是胆囊管,肝总管与肝下缘构成的三角,在此三角内有胆囊动脉,肝固有动脉右支、变异的肝右动脉,副肝管。四、肝外胆道:包括胆囊管(直径约0.3cm),肝左、肝右管,肝总管(直径约0.4~0.6cm),胆总管(直径约0.6~0.8cm)。胆囊管:其近囊的一端,管壁内有螺旋形粘膜皱襞,称为螺旋襞,又叫Heister瓣,以防止管壁过度扩张与缩窄,保证胆汁畅通。胆囊管大多呈锐角在肝总管右侧壁与之汇合,但常有变异,可经肝总管前方或后方至其左侧壁与之汇合,或与肝总管平行至十二指肠第一段后方与之汇合,或与右肝管汇合等。胆囊管也可很短或缺如。胆总管:可分为4段: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十二指肠壁内段。在此处与胰管汇合,形成肝胰壶腹(Vater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Vater壶腹周围以及胰管周围和胆总管未端均被平滑肌围绕,称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括约肌)。Oddi括约肌,主要包括胆管括约肌,胰管括约肌和壶腹括约肌。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