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面瘫发病后进展迅速,可于数小时内或1~2日内达到面瘫最大程度。临床均表现为完全性面瘫症状:患侧口角下垂,上下唇因口轮匝肌瘫痪而不能紧急闭合,发生饮水漏水、流涎、鼓腮时漏气、吹起等功能障碍。眼轮匝肌瘫痪后,失去了受动眼神经支配的上睑提肌保持平衡协调的随意动作,致睑裂扩大、闭合不全、露出结膜用力闭紧时,眼球转向外上方,称贝尔征。由于不能闭眼,易患结膜炎。在下结膜囊内,常有泪液积滞或溢出。前额皱纹消失,不能皱眉,这是贝尔面瘫或周围面瘫的重要临床表现,也是与中枢性面瘫鉴别的主要依据。
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部位:若病变在乳突孔附近,表现为完全性面瘫若病变部位更高,在鼓索与镫骨肌之间,除完全性面瘫外,尚可有味觉异常或丧失以及涎腺分泌障碍。若波及支配镫骨肌的神经分支,可出现听觉过敏。病变波及膝状神经节,可出现外耳道疱疹,并有耳廓及外耳道感觉迟钝及剧痛。若病变波及经过膝状神经节岩大神经,还可出现泪腺分泌障碍,若病变在脑桥与膝状神经节之间,感觉与分泌功能障碍一般较轻。如波及听神经,可有耳鸣眩晕。
1. 贝尔面瘫的发病原因是什么?贝尔面瘫是周围性面瘫中最常见的一种。多在凉风吹袭后突然发作,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全瘫。贝尔面瘫的病因不是十分明确,但有三种学说。
(1).神经缺血学说:部分贝尔面瘫是在受寒冷和凉风刺激后发病,因此推测由于寒冷的骤然刺激或其他原因刺激引起血管的运动神经反射,导致神经营养血管痉挛收缩,致使神经缺血、水肿、受压。面神经进入内听道后便一直在弯曲狭窄的骨管内走行,是人体内居于骨管中最长的神经,其穿行骨管约3.1~3.3 cm,血运局限,侧支代偿差,容易引起缺血性损害,而面神经迷路段的骨管尤为狭窄,毛细血管密度较小,更容易发生缺血损伤。另外,位于内听道和膝状神经节之间的迷路段面神经缺少神经外膜和神经外周组织,对各种刺激的抵抗力差,更容易受损水肿。面神经发生缺血、水肿后受压,面神经骨管内压力增加,影响了面神经的血供,这些病理因素相互联系,形成恶性循环,使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面肌瘫痪。有糖尿病和血管硬化病史的患者,贝尔面瘫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与糖尿病和血管硬化引起的缺血有关。
中有一定的特异性。
(3).炎症学说:可能由潜伏性的分泌性中耳炎所致。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行减压手术时,常发现乳突气房内含有棕黑色粘性液体,与非化脓性中耳炎中的分泌性中耳炎鼓室内分泌物颇相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