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后天论后天论者强调后天的环境和学习对言语获得的决定作用。以模仿说和强化说最具代表性。
(一)模仿说模仿说因其模仿程度的不同分为机械模仿和选择性模仿。机械模仿说由奥尔波特(F.H.Allport)提出,流行于20世纪20~50年代,它强调幼儿学习语言是对成人的简单翻版,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是机械被动的接受者。怀特赫斯特(Whitehurst)对传统的机械模仿概念加以改造,提出了选择性模仿说。这一学说认为幼儿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选择性模仿来学习语言的。幼儿能模仿成人话语的结构,并在新的情景中用以表达新的内容,或组合成新的结构。这种模仿不仅在形式上与范例相似,更重要的是在功能上相似,是在正常的自然情景中发生的语言获得模式。这样获得的语言既有学习和模仿的基础,又有了新颖性。
选择性模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幼儿言语获得的原因,虽然它不能解释幼儿在没有模仿范式的情况下仍能创造性地产生和理解许多新句子这一事实,但认识到幼儿的创造必须以一定的模仿范式为基础,新创造到的句子是对已有范式的概括和新的组合。尽管如此,选择性模仿说是不能充分解释幼儿言语获得的过程的。
(二)强化说强化说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他认为,言语是操作性的行为,是自发的,要靠强化才能获得。言语的学习依赖于成人或社会的强化,以逐渐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系统。所谓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对动物(包括人)的自发操作行为(反应)进行强化而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呈现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再发生的强度就会增加。如幼儿在咿呀学语时,会自发发出一定的声音,如类似或符合正确的发音,成人可以点头、微笑等,给予积极地强化。反之,倘若成人的反应是皱眉、不理解,即给予了负强化,那么小孩以后就会避免这样说。正是这样的强化,使幼儿的操作性条件发射建立起来了,这就是言语的获得。
强化说强调提供正确的语言范式和强化对幼儿言语的获得的积极作用,如婴幼儿总是在强化下持续不断地改正他们所使用的不规范语言,然而强化虽然在幼儿习得语言时可以影响某些字、词、句出现的频率,却无法改变字、词、句出现的类型。它无法解释幼儿言语获得中最深层的语法获得和创新表达问题。况且,斯金纳的理论是从对较低等的动物做实验后得出的类比,并非实际观察的结果,因而是不能推广到人类言语行为的研究中的。
二、先天论先天论是不满意后天论者强调环境和学习在言语获得中的决定地位而被提出的。先天论者,顾名思义强调先天禀赋的作用。
与语言的先天论者最有关联的理论家当数美国的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他的先天语言能力说提出于20世纪60年代,尽管在余下的一二十年内,他尽力于对其理论的修正,但其关于语言习得的一般论点没有变,即:决定人类幼儿说话的因素不是经验和学习,而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乔在其研究中发现,人类的各种语言,即使在时空上相去甚远,各语言之间却存在着很大的相似形,即“言语的共同性”。不管哪国的幼儿,学习语言都经过相同的阶段,如从单词句发展到双词句,再由简单句发展到复杂句。并且,正常的幼儿学习语言都非常轻松,与成人相比,他们更容易在一定的时期内,习得一种或多种语言,其习得的速度令人惊讶。因而,乔认为:在人脑中,有一种先天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这是人类头脑中固有的内在的语法规则或“普遍语法”,幼儿就是运用这种普遍语法,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学得周围人们语言的语法知识,并学会这种语言的。为了论证其理论,他进一步提出句子的双层结构论:在言语习得过程中,幼儿能发现语言的深层结构(能显示基本的句法关系,并决定句子含义)以及把深层结构转换为表层结构(表示用于交际中句子的形式,决定句子的语音)的规则,因而幼儿所听到的虽然是极为有限的句子,却可以产生无限多的语句,从而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这一观点恰好回答了模仿论和强化论者不能回答的幼儿为何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这一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